金旖楠
【摘 要】“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而设计的微型的、具有团队合作性质的课堂作业。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为例,教师应从情境创设、任务设置、多元测评三方面入手,依据真实贴近、深度卷入、多维评价的原则,让课堂作业更具真实性、增值性、开放性,由此发挥“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价值,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素养导向;道德与法治;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情境化
课堂作业是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纸笔性课堂作业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情境创设缺乏,难以调动学生的探索热情;思维层次较低,难以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评价形式单一,难以评估学生的多维能力等。《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强调:“作业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创新作业方式,采用开发性、情境性、体验式等多样形式。注重设计带有团队合作性质、项目任务性质的作业,以掌握学生学业达成情况,及时评价、反馈、指导学生学习。”
“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是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而设计的微型的、具有团队合作性质的课堂作业。它能够在课内15至2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是课堂评价的重要抓手。设计“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教师须紧密结合核心知识点创设真实情境,并设计特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概念建构和知识理解。以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课《探访古代文明》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真实贴近:素养导向下“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情境创设策略
“微项目式”课堂作业必须依托真实且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师要提出驱动性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情等是选择和创设作业情境的重要依据。
(一)基于课程标准,明确作业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是2022年版课标的重要特征。其中,政治认同是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思想前提,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访古代文明》一课对应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对应的学习主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因此,笔者将课堂作业的目标设定为“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增强文化自信”。
(二)基于教材内容,创设作业情境
课堂作业整体情境的选择需要以教材为基础。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思考,选择适当的作业情境一以贯之。《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历史和文化为学习主题。《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从认识人类早期文明的地理分布情况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四大早期文明区域取得的成就。根据对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师可以把课堂作业的整体情境设定为“考古探秘之旅”。在教学《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活动园”时,笔者设置了“小小考古学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住、食、用等方面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探究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的生活情况。在设计课堂作业时,笔者为学生搭建了“考古沙盘挖掘”这一探秘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三)基于学生生活,提出驱动问题
以“微项目式”学习为载体的课堂作业需要以贴近生活、真实有趣的驱动性问题为引领。六年级学生对人类早期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其知识系统并不完善。在课前预学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现出对该内容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还有一个成为考古学家的梦想。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兴趣,笔者设置了如下“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和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就已經开始了定居生活。假如你们是一群专业的考古学家,来到了考古挖掘的第一现场,你们将会如何完成挖掘报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考古发现?这样的问题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兴趣强烈,学习效果良好。
二、深度卷入:素养导向下“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任务设置策略
“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实施须依托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多种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深化知识,提升能力。
(一)沉浸式任务拓广度,激活具身认知
沉浸式任务能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VR、AR等现代交互技术,或仿真教具、模拟教学空间等,用丰富的视觉语言激活学生的具身认知。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中,笔者设计了“考古挖掘沙盘及挖掘工具”“文物模型”“考古建模系统”等,着力打造一个真实的考古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高效完成作业。同时,笔者利用课前采访、当堂连线等方式引导学生与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专家型思维”。
(二)进阶式任务挖深度,实现作业增量
进阶式任务能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课堂作业支架的层层引导、教师的相机点拨实现思维的跃升,从而体现课堂作业的增值性。
1.设支架,筑造学习阶梯
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与学生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面对大量的资料,学生缺少梳理的能力。为此,笔者在课堂作业中设计了“考古任务卡”“考古挖掘报告”等思维支架,有层次地帮助学生探索文物的奥秘。如:“考古任务卡”为学生提供了“挖掘—观察—推断”的思维路径,对学生的考古挖掘过程分步骤地进行指导;“考古挖掘报告”包含“文物名称”“出土地点”“我们的发现”“我们的推断”等思维阶梯,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课堂作业。
2.抓难点,触发思维跃升
考古过程包含“挖掘—观察—推测—验证”的思维路径。验证这一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课堂作业中,笔者设置了多元的验证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人类学研究法验证(干栏式建筑在我国西南地区和今东南亚等地的民居中广泛使用)、实验验证(制作骨耜模型,并在小区泥地里进行试验)、史籍验证(从《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等权威历史著作中找到证据),这些方法能够培育学生严谨的考古思维。
(三)开放式任务增效度,注重个性体验
对于以往的课堂作业,学生基本是跟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进行答题,很难产生个性化的思考体验。开放式任务能让学生的思想自由流动,让课堂作业的完成方式更自主、更多元。
1.观展留言板,记录自由式思考
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布置《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课堂作业,将教室变身为早期文明博物馆,让学生自主参观。每个“展品”旁还设置了留言板,学生可以在参观的过程中记下自己的想法,形成个性化的思考体验。
2.考古沙龙会,公开多元化成果
“考古沙龙会”能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示作业成果,侧重于表现性评价。学生可以考古发布会的形式交流团队的考古发现,公开考古挖掘报告,也可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就地取材,用复原的文物模型开展模拟实验。部分学生还尝试用现代的力学、物理学、材料学等理论来验证先民的智慧。这样的课堂作业成果展示从多个维度促进学生体会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自信。
三、多维评价:素养导向下“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多元测评策略
课堂作业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评价手段。“微项目式”课堂作业的评价主体可以由教师、学生、家长、专家、社区工作人员等担任。这些人员共同构筑一个“多维育人场”。
(一)以评促学,实现知行合一
素养视野下的评价需要学生成为主动的评价参与者。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达到以评促学、知行合一的效果。
1.反客为主,成为评价主体
让学生参与评价并不只是代表增加一个评价者,而是代表让学生成为学习和评价的主体。教师在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应具备的能力。如学会运用评价语言,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业成果。
2.以始为终,全程参与评价
学生参与评价指的是学生从一开始就讨论“什么是最好的作业成果”,并在评价过程中对“学习态度”“行为表现”“呈现效果”等进行全程性评价。这些评价标准会成为有效支持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脚手架”,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
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中,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课堂作业评价表,具体如表1。
(二)以评促教,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在“微项目式”课堂作业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反思和改进教学方式,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1.补充课外资源,促进思考
教师作为课堂作业评价过程的支持者,可以提供教材以外的优秀资源。如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中,笔者以“如果文物会说话”的形式呈现了“猪纹陶钵”,证实野猪向家猪进化的过程,又以“河姆渡出土的大量炭化稻”等材料,让学生明白当时的稻谷生产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2.巧用评价节点,提升效度
教师不仅是提供优秀资源的支持者,还是推进作业实施的指导者。在《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的课堂作业中,“我的推断”一栏是学生的难点。笔者步步引导,补充资源,让学生渐渐得出“原始先民已实现从采集到农耕、从渔猎到畜养的伟大转变”的结论,提高课堂作业的实效性。
(三)延展赋能,丰盈家国情怀
在课堂作业的后续评价中,也可以加入社会人员,由此让评价的主体更多元,体现评价的开放性和增值性。
1.馆校联动,提升评价专业度
在《探访古代文明》的课堂作业评价环节,笔者带领学生走进良渚博物馆,引导学生把习得的对河姆渡文明和半坡文明的探究方法,迁移运用到对良渚文明的研究中。学生借助良渚遗址公园的实地资源、VR数字资源,使考古探究的“微项目式”作业形成系列,往纵深处推进。
2.家校共育,发挥评价合力
教师要推动家长对课堂作业进行后续评价,形成多方激励机制,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和成就感。课堂作业的表现性成果,可以照片或視频的形式发布在“班级圈”,家长、同伴可进行点赞、点评。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成果有如此高的“热度”,其自豪感油然而生。
“微项目式”课堂作业推动了作业设计变革的进程,激活了学生的作业探究体验。学生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性、合作性探索的过程中,其探究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样的作业设计也提升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夏雪梅.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学习素养视角下的中国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3]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5).
[4]王旭东,陈艳.基于“新课标+双减”的义务教育学科评价体系重构[J].教学与管理,2022(26).
[5]张育花.素养导向的道德与法治学习重构理路:以“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为例[J].中小学德育,2022(7).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