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拿
如今,如果你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呈阳性,你可能立马就会失去一大半约饭的邀请,从社交宠儿沦为社交弃儿。
究竟幽门螺旋杆菌有何威力,能让感染者的朋友们闻风丧胆?
2021 年11月,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确诊的胃癌人数约占全球的一半,其中约有34万新发胃癌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
2021年12月底,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8 种致癌物,幽门螺旋杆菌首次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极高的感染率和致癌的结论让人忧心忡忡,“共餐传播幽门螺旋杆菌”的说法也再次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推上风口浪尖。那些治疗后“转阴”的探路者,也纷纷开始现身说法,一场全民“抗幽”运动拉开帷幕……
27岁的李婷,其胃痛史已经有10年了。从高中起,她就经常感觉胃胀得鼓鼓的,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只能通过打嗝来“松一口气”。
更严重的时候,她的胃会感到持续的疼痛,而这种情况多数发生在深夜。为此,李婷几乎吃遍了市面上的胃药。
但这些药并不是每一次都能让李婷的胃痛立刻停下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婷也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常年饮食不规律导致的。直到2018 年,她在网上看到一篇名为《我是这样治好幽门螺旋杆菌》的文章,才第一次了解到这种拥有“奇妙能力”的微生物。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生存在胃部和十二指肠内的细菌,可能诱发慢性胃炎、胃溃疡及胃癌等疾病。
如今,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筛查和治疗正在逐步推进中,《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指出,对家庭中所有成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均应考虑给予根除治疗。
李婷也成为筛查大军中的一员。2019 年8月,李婷在一次体检中进行了C14 呼气试验。C14和C13 呼气试验是尿素呼气试验的一种,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检验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几天后,体检报告的结果显示阳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拿到结果的李婷甚至有些开心,她已经看了不少幽门螺旋杆菌的资料,知道“标准”的治疗方法分为三联疗法、四联疗法,按照网上的方法吃药就行了,接下来就是一场抗生素“大轰炸”。
简单来说,感染者需要一次性吃3 至4 种药,连吃14天,这些药品包括各种抗生素、抑制胃酸分泌的质子泵抑制剂以及保护胃黏膜的铋剂。
经历过的感染者都会对这个过程印象深刻:十几盒药能堆成高高一摞,每天抗生素的苦味都在舌头上久久不能消散,往往还伴随着恶心、反胃的感觉……
不过14天后,李婷的“自我治疗”以失败告终,她还是走进了医院的消化内科门诊。医生告诉她,抗生素有耐药性,“现在只能更换抗生素,你过段时间再来看看吧”。
后来,李婷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转阴”,告别幽门螺旋杆菌。在分享这次曲折的经历时,她不止一次地强调:一定要去看医生。
等到治疗结束,如何预防再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医生都曾提到,预防再次感染的重点在于改变共餐制。
这让不少人迟疑:“如果共餐会传染幽门螺旋杆菌,那治疗了也没用,早晚会被别人传染。同事、朋友聚餐时都没有用公筷,如果我提出来,会显得很做作。”
与此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方法容易让人产生心理负担:人们普遍认为使用抗生素对身体有较大的伤害,何况是连续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考虑到治疗的成本和复发的风险,不少人即使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致癌,还是决定按兵不动。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致癌物后,出现了围绕这个小小细菌的一系列炒作。“抗幽”牙膏、“抗幽”漱口水、“抗幽”益生菌、“抗幽”茶叶,一大堆新产品应运而生,就连洗碗机也开始在宣传语中加上“除幽门螺旋杆菌”。
人们似乎从未如此关注过微生物,一系列相关书籍成为畅销作品。但不同于实证研究,许多人只是试图用想象力理解显微镜下的世界,而投机者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贩卖焦虑。
但这些炒作很快就遭到“打脸”。2022 年1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牙膏不能治疗疾病》一文,提出幽门螺旋杆菌与牙周病、口臭、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并且提醒消费者,这些牙膏产品可能添加了广谱抑菌剂,而口腔中的微生物环境复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口腔内菌群紊乱。
其实,幽门螺旋杆菌被发现的历史并不算久远,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问题就连医学界也没有定论。
消化内科医生魏玮表示,对于特定的成年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收益大于治疗成本,但站在社会公共卫生的角度,太多人去检查和治疗会不会导致耐药菌泛滥,反而整体上不利,这个问题很难确定。能在胃里生存的幽门螺旋杆菌,真没我们想的那么简单。不过好消息是,相关数据显示,成年人由于共餐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概率非常低。
也就是说,治愈后的成年人即使不分餐、不用公筷,也不大可能再次感染。所以,放心去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