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在芳(山东省日照市中医医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常见于下肢静脉,又以左下肢最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患者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所引发的肺梗死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深入分析其发生原因,从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有利于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静脉血流速度慢 静脉血流速度慢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以左侧下肢发生率最高,常见于长期卧床、活动受限、肌张力下降的患者。静脉血流瘀滞导致静脉回流速度减慢,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的接触时间,从而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静脉血管内膜损伤 完整的静脉内膜具有抗凝和抑制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的作用,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静脉内膜损伤常见于手术、创伤、感染等,损伤后静脉内膜的胶原裸露,内膜下的胶原可激活凝血因子而致内源性凝血系统启动,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进而形成血小板血栓。
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孕产妇、术后、创伤及长期服用避孕药的患者,其手术及创伤是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常见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纤溶性降低,而其在低灌注状态使血液呈现高凝状态,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体位护理 由于各种原因需要卧床的患者,可行踝泵运功及下肢的被动运动,以促进下肢血液的回流。为了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可在膝下垫软枕,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定期为患者翻身,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注意下肢保暖,可以适当按摩下肢肌肉。在住院期间,需要对患者谨慎采用各种侵入性操作,加强病情管理,避免各种诱因。
下肢功能锻炼 对于手术患者,可以在术后生命体征稳定后进行下肢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在麻醉清醒后开展踝关节伸屈、旋转活动,同时可以使用弹力袜、间歇充气压力泵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此类工具可通过挤压静脉血流,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已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
保护下肢静脉血管 为了减少下肢静脉壁损伤,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对于患有下肢静脉炎的患者,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药物外涂。
用药护理 抗凝药物是目前临床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常用药物,其中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并且安全性高,可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在临床获得了广泛应用。在抗凝药物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医嘱用药,并且需要密切观察凝血指标变化,警惕出血事件发生。肝功能异常患者禁用低分子肝素,可改为其他抗凝药物。
对于已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叮嘱患者绝对卧床,禁止按摩、热敷,包括大小便也要在床上进行,以避免栓子脱落,同时可以使用冰硝散外敷患肢,改善肿胀程度。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药物,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溶栓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尽早进行取栓术治疗。取栓术后需要密切观察血运、皮温变化,定期测量患肢与健肢周径变化,若患肢疼痛、肿胀逐渐缓解,皮肤颜色红润、温度升高,说明治疗效果好。反之则代表疗效不佳,需要尽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