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023-03-23 03:43周海仁
大众投资指南 2023年35期
关键词:传导货币政策金融服务

周海仁

(中电建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货币政策工具是我国在推进开展宏观经济调控工作过程中需要择取运用的基础手段之一,其与财政政策工具共同构成影响制约国家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但是受金融领域传递到实体经济受阻效率不高的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而金融创新模式和创新途径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金融创新内涵

(一)金融制度的创新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在金融管理实践操作的时候推进制度的革新,立足金融行业发展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调整创新发展模式。在金融管理的过程中逐渐撤销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金融创新发展理念最早出现在2015年,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助于实现我国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现阶段的商业银行金融管理制度体系,已然无法契合社会经济建设发展进程中的实际需求,商业银行作为我国推进开展金融服务活动的主要实践机构,其推进开展金融制度创新环节过程中的关键体现在为国家发展打造完善的竞争活动实践平台,借由利用彰显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基本能力,支持建构形成围绕金融管理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环节的长效化体制机制,旨在能够在2025年的时候实现银行金融创新发展。

在2019年8月22日,中央银行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标准,强调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提升金融科技的发展能力,将金融服务创新和国家科学发展结合在一起,强化民众对金融服务基本内涵和相关知识要素的认识理解,支持助力金融服务领域的网络化发展进程和智能化发展进程。

(二)金融服务的创新

金融服务创新体现在金融服务模式、服务管理、环境整合等方面。金融服务是银行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提升金融交易的发展水平。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移动金融服务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金融产品的研发不再受时空限制,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其中能够更好地实现金融服务创新。在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服务内容以及流程会进一步优化,最终实现了服务环境的透明化、人性化。金融服务创新方式体现在从被动服务方式向个人定制化主动服务进行转变。

(三)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服务创新是针对金融资源的一种整合利用,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借助适合的载体来提升金融价值。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够促进金融服务的创新,且金融产品创新离不开对金融需求的分析、对资源的合理把握。金融产品创新的本质是采取恰当的手段降低金融产品投资成本和发生风险的可能,增强金融产品的流动性。

二、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对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影响

1.减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力

在金融创新进程中,融资证券化日益增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额降低,流向了金融市场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摆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创新更改了负债比例结构,导致整个银行体系存款准备金显著减少,从而降低了法定准备金率的作用力。

2.降低了再贴现政策的成效

金融创新在发展中,改变了再贴现的条件规定,很多国家的中央银行不再对再贴现条件提出严格要求,使其自由发展,“真实票据说”的理论逐渐失去作用。金融机构用政府债券质押在中央银行,在再贴现业务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大,使调整再贴现率政策的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现在创新金融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被动性。

3.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一是金融创新为政府融资证券化打好了基础。中央银行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货币政策工具,这样不仅满足了政府的投融资需求,还提高了中央银行吸收基础货币的能力。二是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的结构。证券化趋势使中央银行调整政府债券,从而调节一般证券收益率和价格,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强化了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

(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1.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传统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在传统传导机制中,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金融创新改变了社会经济的结构,使商业银行的作用被逐渐削弱,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改变政策向“非中介化”发展,融入金融创新的变革以求生存,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逐步增强。

2.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的不确定性

金融创新影响了金融行业和公众行为,也让资产构造和货币需求变得复杂化。对内在时滞而言,中央银行需要考虑创新速度、内容及相关政策路径等因素;对外在时滞而言,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往来会分散控制重点,从而影响其抉择。利率变动会增加中央银行对市场经济变化预期的不确定性,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三)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降低了市场危机率,也增加了信誉危机风险及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明显削弱了单一规则性的作用。金融创新也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过度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经济机构停业或倒闭。金融创新在改变资产结构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确定因素,再加上废除了旧的金融监管制度,新的监管措施跟不上,使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三、改革建议

(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经济复苏

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在三重压力叠加和内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宏观调控政策工具实施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以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较为理想,但4.8%的经济增速不仅与5.5%的预期存在差距,也低于5%的增速底线。进入二季度以来,由于疫情反弹打击市场信心,市场主体不活跃,导致社会融资规模大幅下降。央行此时推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释放一定规模的流动性,对于稳定宏观经济运行和恢复经济活动主体信心是非常及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从企业微观主体视角来看,必要的货币宽松环境和便利及时的信贷支持政策可以缓解企业的燃眉之急。

当前实体产业部门受疫情反弹冲击,特别是供应链受阻导致的生产活动停滞,使制造业和商贸物流等行业的众多企业面临流动性困难。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促使生产企业倾向于储备更多现金,以应对不时之需。

在此背景下,企业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具有特殊意义,客观上也要求宏观货币政策要保持适度的宽松,减轻实体部门资金荒带来的后顾之忧。信贷投放的直接途径是固定资产投资,由于疫情防控限制了企业的生产活动,使很多建设项目出现停滞或顺延,导致信贷融资需求出现周期错配,这就要求货币主管部门留足信贷政策调整空间。

(二)结构性政策工具体现精准灵活施策

中央决策部门强调,货币宽松政策不是要搞“大水漫灌”,而是要“精准滴灌”,这一政策导向说明货币政策不仅要从总量层面发挥作用,而且也要着力于质量层面的结构优化,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起到减少投入、扩大产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是总结我国货币调控政策经验教训获得的宝贵认知。

以往多次出现的货币宽松周期中金融机构信贷盲目扩张,不仅助长了周期性经济过热,也引发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进入中速增长周期,原有的单纯通过信贷投放拉动投资的模式已不可持续。因此,货币政策导向和信贷投放必须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发挥增量资金的边际效用,通过结构性政策工具来支持实体产业部门最为紧迫的资金需求。

(三)充分结合新的政策,推动银行金融创新

2022年央行货币政策将把握三个“稳”,有效提高其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能力,并通过信息、货币的总量实现稳步增长。

例如,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可以确保货币的供应量以及社会融资模式的有效性。同时,还可以更好地完成配比,金融结构稳步优化,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以及结构双重功能,实现精准发力。更好地确保金融机构加大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如小微企业、绿色企业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综合成本上,实现稳中有降。健全市场机制,形成全新的利率与传导,发挥贷款市场的利率改革功能,促进企业综合成本的提升。

近日,我国人民银行专门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表明到2025年最大限度提升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能力,将数据要素进行全面释放、高质量地向数字化方向推进、将金融科技治理体系进行全面完善、深度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全方位落实数字驱动理念、智慧为民服务理念、绿色低碳理念、公平惠民理念,将金融数据要素作为基础并将金融供给侧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速度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做好线上监管,全面利用数字元素对金融服务流程进行优化,将数字思维落实到各项运营服务中,认识到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力与数据驱动力,进而推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

(四)未雨绸缪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不同于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系统工程。一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是分析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 问题,重点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要认识到金融体系风险管控不仅需要立足长远,更需要直面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复杂严峻,也是各类系统性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集中爆发的高频期。在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同时,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未雨绸缪的理性选择。通过推进金融相关法规制度建设,优化金融稳定的制度环境,本身就可以增强金融机构、投资者以及实体部门的市场信心。

货币政策的实施需要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信贷机构作为直接的执行者和传导工具,金融机构的运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通过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提升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也是提升发掘货币政策效力的治本之举。

(五)增强互联网金融利率敏感度,推动货币政策有效传导

一是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的敏锐度。在推动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时互联网金融机构是新的形式,同时已经被主动地纳入货币传导机制中,所以应进一步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敏锐度,使其可以更加主动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衔接。当互联网金融机构对基准利率的反映与传统金融机构间没有偏差时,可以预见货币政策可以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间共同进行传导并完成货币政策传导目标。

二是进一步加快基准利率市场的优化与革新速度。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市场变化程度完整性不足。要想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应确保传导路径是通畅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的革新速度。在对货币供应量统计方法进行革新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实质就是利用利率对金融市场资本价格与融资成本进行真实的反映。利率市场化中不仅包含传统金融机构所采用的经济行为,最主要的是将互联网等市场力量体现在分析系统中,提升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通畅性,体现出政策实施后的效果。

四、结束语

在新时期,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展,发挥出银行在拉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需要相关人员在金融创新工作中引入有效的货币政策,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有效性、灵活性。同时,在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快打造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创新管理机制,通过使用不同的方式、工具来管控金融服务。在金融政策主体上要注重弱化以往商业银行的传导机制,增强中央银行的作用,不断提升货币政策实施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在货币政策上要根据金融创业对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来调整货币政策,最终实现货币政策和金融创新、经济环境的协调,借助货币政策促进我国金融服务管理发展。

猜你喜欢
传导货币政策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神奇的骨传导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基于开关电源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