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2023-03-23 17:01袁琳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袁琳

[摘  要] 劳动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媒介。劳动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是实施“大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在数学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要发掘劳动因子,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劳动时空,让学生通过劳动推动自我的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劳动美化自我的生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劳动教育;融入教育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载体、媒介。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依靠专门的“劳动与技术”课程,这样的一种劳动教育是窄化的、浅化的。如何形成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劳动”教育格局?笔者认为,必须让劳动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教育进行融合,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融合,从而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日常的劳动教育,能让劳动教育焕发出一种生命的活力。本文以数学学科为例,探索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一般融合路径,以期为劳动教育的普及提供一条可资参考的路径。

一、发掘劳动因子,丰富学科教学中的劳动资源

学科教材、教参等主要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首先就是要求教师善于发掘学科教材、教参等当中的劳动因子,使其成为劳动教育重要的资源、素材,这是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首要方面[1]。以数学学科为例,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的问题如植树问题、烙饼问题、测量面积乃至于最为简单的数数等,都蕴藏着丰富的劳动因子。教师必须用“劳动的眼光”来审视、打量,用“劳动的大脑”来考量。同时,教师不仅要善于发掘现成的劳动因子,而且可以创生相关的劳动资源,从而让劳动教育资源更丰富、更多元,更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等。

比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部分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冬浇了36盆花,而小玉比冬冬少浇了12盆,比南南多浇了4盆,小玉浇了多少盆?南南浇了多少盆?在引导学生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出解之后,从传统的思路、程序来看,已经解决了問题。但如果教师秉持一种劳动意识,就能敏锐地抓住这个问题中蕴含的劳动因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使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如教师可以追问:这里面谁浇的花最多?你想对他说什么?谁浇得最少?你想对他说什么?浇花要注意什么?等等。通过这样的一种追问,让学生发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如此,从小在学生心中播种劳动的种子,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一切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推而广之,会让学生爱惜、珍惜劳动成果,会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是美和幸福的源泉,会让学生尊重劳动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渗透、融入劳动德育、劳动美育、劳动智育、劳动情感教育等多种教育。如此,数学学科中的劳动因子就会充分发挥其劳动育人的功能,就会充分地彰显其劳动育人的价值。

发掘劳动因子,要求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善于捕捉相关的劳动课程资源、素材等,善于加工相关的劳动素材、资源等。如此,数学课程就成为推动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课程,数学课堂就成为培育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文化、劳动精神的重要场域,数学教学就成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

二、培养劳动技能,引导学科教学中的劳动学习

学科教学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劳动因子,还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劳动最光荣”,还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优化学生的劳动品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以数学学科为例,教师可以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劳动技能不断提高。

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笔者让学生动手劳动,用硬纸板制作一个嵌套式样的烟囱。这样的一个劳动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做一个直径为10厘米左右、高度为40厘米左右的烟囱。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做烟囱并不仅仅只涉及圆柱的侧面的知识,还要考虑嵌入时的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等等。同时,学生在做烟囱的过程中,还思考着总烟囱的高度,计算着每一节烟囱的侧面积、总烟囱的侧面积,并且思考着将几个烟囱无缝对接的技术,等等。如此,原本学科化、平面化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丰富起来、立体起来、趣味起来、厚实起来。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相互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同时教师要树立劳动的榜样,弘扬劳动的互助合作精神。如此,学生的合作劳动品质得到了有效培养。

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的“生命·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2]。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模仿,鼓励学生创造。当然,在学科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不能丧失学科的本味,更不能为了实施劳动教育而实施劳动教育,而应当根据学科知识的特质,相机渗透、融入劳动教育。如此,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就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起到一种隐性教育功效。小学数学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只有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化”“再创造化”,才能有效地通过数学培育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提升劳动质量,弘扬学科教学中的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丰富的,不同的学科可以培育学生不同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不仅是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还是一种实践的精神、创造的精神。同时,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劳动不仅仅是身体劳动,更包括脑力劳动。劳动的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具身性的认知活动过程、认知实践过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从而让劳动真正成为马克思所界定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劳动。如此,劳动就不是异化人的手段,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教师要给学生打造劳动的平台,赋予学生劳动的时空、劳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劳动成果,还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过程。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要从劳动过程和劳动结果两个层面展开。全面落实“双减”政策,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观念,养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秉承“五育并举”的劳动育人理念,将“立德树人、劳动育人”的观念融入数学教学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相关的劳动计划、方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感受、体验到快乐,从而让学生热爱劳动。比如教学“分类整理”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展开了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整理书包,要求学生将相关的文具、书籍、练习本等分类整理。这样的一种整理劳动,一方面深化了学生对分类整理的数学认知,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将分类整理的相关思想方法等应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感受、体验到劳动的智慧与乐趣。这样的一种融合数学学科与劳动的一体化教育,不仅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有了分类整理的数学素养,能让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有条不紊,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要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劳动感受、体验到收获,让学生通过劳动收获一种自信,深刻认识到天道酬勤的道理;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甘甜,认识到劳动之于人的成长、劳动之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的劳动的智慧结晶。

四、优化劳动品质,彰显学科教学中的劳动生命

劳动是提升人、发展人的生命的必由之路。劳动解放人的生命、舒展人的生命。劳动有两类:其一是积极的全面劳动,这一类劳动解放人、发展人,是与人同一的,是“人的本質力量对象化”(马克思语)[3]。在这样的劳动中,人与劳动是同一的,是卷入劳动之中的,是能感受、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是能感受、体验到劳动的快乐的。其二是消极的片面劳动,这一类劳动奴役人、盘剥人,是与人相异的,是外在于人的,会成为一种控制人、规约人的“异己的力量”。在消极的劳动之中,人是感受、体验不到劳动的乐趣的,同样也是很难体验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的。人感受、体验到的只是劳动对自己的压迫,脱离劳动便是脱离苦海。劳动之于人,是一种无奈、一种顺从,人甚至会抵制劳动、反抗劳动。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培育学生积极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的劳动质量,关键是要让学生的劳动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成为一种人自身的感性的、丰富的活动;要让劳动解放人、发展人,成为促进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路径等。这样的一种劳动是一种本真意义上的劳动,劳动是与人同一的,是内在于人的。比如教学“年月日”“时分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调查性作业,比如爸爸妈妈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爸爸妈妈一天加班多长时间?自己上学一天多长时间?这样的调查内容是丰富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家长从事着不同的劳动,有着不同的劳动时间段、劳动时长等;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的劳动、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义务劳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并让学生计量劳动、活动的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劳动的,到什么时候结束劳动的,劳动了多长时间,等等。这样的一种劳动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时间教育、劳动价值教育、劳动生命教育等。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认识到劳动的艰辛与劳动的不易等。通过劳动,实现对学生的一种劳动道德、劳动法律、劳动情感、劳动意义和劳动价值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劳动上的价值引领、情感熏染、方向指引等。教师要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才能让自我的劳动潜质得到充分的发掘。这样的一种学科劳动教育,能实现劳动教育的升华。

在学科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等展开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蓄积学生的劳动动能。在学科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劳动不再是“纸上谈兵”,更不能让劳动成为学生家长的“代劳”,学生仅仅是“出镜”。教师要切实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劳动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去感受、体验。如此,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还能培育学生的劳动情感,磨炼学生的劳动意志,引领学生的劳动行为。

劳动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在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无缝对接中,教师要养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品质,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鼓励学生的劳动创新,丰富学生的劳动文化。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地拓展学生的劳动时空,构建丰富的、多元的劳动场域,让学生通过劳动推动自我的学科学习,让学生通过劳动美化自我的生活,丰盈自我的精神,润泽自我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黄伟. 小学数学教材中劳动教育渗透路径研究及思考——以苏教版为例[J]. 读写算,2021(13):117-118.

[2] 张美菊. 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材研读五法[J]. 教学与管理,2022(02):56-59.

[3] 苏航. 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知识教育的渗透——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J]. 中国教育学刊,2022(02):118.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