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摘 要: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着力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大多幼儿在3 ~ 4岁时,已经掌握了简单的词汇,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幼儿大都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将儿童故事引入课堂,借此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文章对如何借力儿童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故事;语言能力
幼儿大多喜欢故事,因为故事中有神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夸张幽默的人物、简洁生动的语言。幼儿在儿童故事中可以感受到喜怒哀乐的情感、五彩斑斓的世界,进而产生表达的欲望。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幼儿还可能产生改编故事的兴趣,这些都在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一、借力儿童故事,进行感知教育
对幼儿进行感知教育,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即让他们知晓一些常识、认识一些现象,从而使他们可以合理使用词汇,表达丰富的内容。许多教师对幼儿进行的感知教育都是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就是说,让幼儿学习、理解大人的说话方式,去感知事物。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可取,教师要以幼儿的视角引领他们感知周围的事与物。儿童故事就是以幼儿的思维、语言、眼界展示幼儿熟悉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当这些事物进入他们的语言体系,成为他们表达的内容,他们的语言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
以故事《好饿的毛毛虫》为例,幼儿通过该故事可以了解到毛毛虫是如何出生的,它有怎样的觅食习惯,它与蝴蝶有什么关系,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儿童故事,可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感知教育。如果教师直接为幼儿展示毛毛虫的图片,给他们讲解毛毛虫是卵生的,喜欢吃叶子,可以变成蝴蝶等,一则幼儿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记忆这些内容;二则这些知识的表述没有给幼儿更直观的体验,许多幼儿甚至可能对单调的知识讲述不感兴趣。但是儿童故事就不一样了。如果教师为幼儿播放该儿童故事的音频,使幼儿在开始时就可以听到这样一段声音:“月光下,一颗小小的蛋躺在叶子上。星期天早上,暖和的太阳升起来了。“啵”的一声,一条又小又饿的毛毛虫,从蛋里爬了出来。”幼儿可以从声音中捕捉到更多元的认知,如他们知道毛毛虫的出生也是有声音的,因为他们听到了“啵”的一声。形象、生动的儿童故事描述,有助于幼儿建构立体、多元的认知。
借助幼儿喜欢儿童故事这一特点,将感知教育融入其中,让幼儿在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他们的认知,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借力儿童故事,促进幼儿完整表达
幼儿在表达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将一件事完整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他们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引入儿童故事,培养学生完整表达事与物的能力。乔姆斯基主张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和自然的过程。幼儿可以在感知故事内容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儿童故事语言幽默风趣、情节完整,幼儿在听儿童故事的过程中容易被其中的语言风格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产生讲故事的欲望。教师可以组织幼儿相互讲述自己听过的儿童故事。他们在看的时候,感知的是完整的句子;他们在听的时候,会审视对方的表达,如果不是完整的句子,他们会主动补充,进而在自己表达时,尽力表达完整。幼儿在享受听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他们的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以故事《小狗请客》为例,这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儿童故事,故事讲述了一群动物像人一样交往、快乐地生活。儿童故事中运用了大量幼儿生活中的语言。换言之,是将幼儿的日常对话,一字一句地融入具体的角色中。该儿童故事多使用重复的句式表达相似的情境,用幽默的语言表现生动的情节,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幼儿很喜欢讲述这样的故事,也很容易将这样的故事完整表达出来。故事中有这样的情节:小羊和小鹿高高兴兴地来到小狗家。小狗把烤肉串、鲜鱼、松子端出来,热情地说:“吃吧,吃吧,千万别客气!”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对应的情节,引导幼儿表达。画面上会出现具体的角色,如小羊和小鹿;也会出现具体的事物,如烤肉串、鲜鱼、松子等。在听完儿童故事后,参照白板上对应情节的展示,幼儿可以尝试将故事中的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特别是“吃吧,吃吧,千万别客气!”这句话,多数幼儿都可能完整地复述出来,因为儿童故事中该句话出现过多次,幼儿经过反复听讲、模仿,能够逐渐掌握完整表达句子的语感。教师应当允许幼儿将自己认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讲述出来,不作具体要求,只要幼儿能讲出来就行。渐渐地,幼儿会越讲越多,逐渐表达出更完整的儿童故事情节。幼儿在儿童故事中习得的语言会形成思维记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在吃饭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说:“吃吧,吃吧,千万别客气!”
三、借力儿童故事,引导幼儿主动表达
教师可以组织儿童故事相关的语言活动,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水平。幼儿大都喜欢讲述一些他们看过的、听过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积累一些故事素材,激励他们养成表达的习惯,拥有积极表达的勇气,尝试在表达中加入自己的理解。教师让幼儿讲述儿童故事,不仅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形成故事中称颂的良好品质。例如,为了让幼儿讲述一些体现诚实重要性的故事,让他们在讲述的过程中感知说谎带来的恶果,理解正直做人的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阅读《皇帝的新装》《狼来了》等儿童故事。幼儿每看一个儿童故事,他们积累有关诚实主题的素材就越多,表达的欲望就可能越强烈。
以故事《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先是提问幼儿:这个故事里有哪些人物?幼儿回答:有皇帝、大臣、小孩子,还有骗子。教师又说: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评价一下故事中的小孩子。幼儿回答:小孩子说出了真话“皇帝没有穿衣服”,他真厉害!教师再问:你们还看过哪些故事里面的人物与这个小孩子的言行相似呢?幼儿纷纷联想自己读过的故事。另外,与幼儿阅读的儿童故事中有很多英雄角色,就此,教师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编一个关于英雄的故事。这一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幼儿整合已知故事素材的能力,并引导他们搜集、阅读更多的故事,既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有的幼儿讲出了这样的故事,大致内容是:河边行走的兔子被水中的怪兽拉到了水下,一个小男孩施展了魔法,钻进水里救出了兔子。虽然幼儿创编的故事简单,但却能培养他们主动表达的习惯和能力。
语言生动风趣、情节跌宕起伏的儿童故事,有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将儿童故事融入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语言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静. 利用童话故事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策略研究[J].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2020(11).
[2]黎晓敏. 论童话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作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學刊),2017,14(5).
[3]李婷婷. 谈幼儿文学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J]. 才智(上旬刊),2019(1).
[4]杨春菊. 幼儿文学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运用探究[J]. 教师,2018(29).
[5]黎永存. 在童话世界里体验“慢成长”:浅谈以故事周行动推进幼儿多元表达的思路与实践[J]. 华夏教师,2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