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

2023-03-23 03:43甘肃省天水市建二小学吕小霞
家长 2023年4期
关键词:所学创设情境

□甘肃省天水市建二小学 吕小霞

小学生还处于接触知识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更重视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不重视最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让学生体会数学学科的魅力。因此,为了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应进一步探索,通过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依据

(一)学生心理特点

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心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创设优良的问题情境。分析其中的原因可知,学生更渴望在优良的氛围中学习。对学生而言,环境可以对其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学生情绪好坏起决定性作用,还会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若教师对学生心理特点了解不足,则很难创设与学生学习需求相符的学习环境,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立足学生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学生基础知识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且逻辑特点较强,系统性比较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同时,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应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若教师没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那么创设的问题情境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由此可知教师很有必要了解学生所学知识。比如,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预案,了解学生的学情后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的知识点。

(三)学生年龄情况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结构,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方式下能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借助图片、视频与音频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但对于小学高学段的学生,教师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基于所学问题深入地探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讨论某个数学问题,凸显数学学科魅力,让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产生较高的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没有透彻理解有效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理解不足,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问题情境较多,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体会问题情境对自身学习带来的好处。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效果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恰当运用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集中学习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最终无法实现提高问题创设的有效性,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更多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通过问题情境导入每节课的知识点,但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后就会遗忘课堂导入的内容,无法取得首尾呼应的效果,不能真切地体会学习情境。由此可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应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并在课堂教学中贯穿问题情境,避免问题情境创设局限在某一个环节。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学生置身于课堂学习环境中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部分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一直采用类似于相同的情境,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在课堂集中注意力,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氛围,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驱使下才会进行探究学习,如果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存在过于困难或过于笼统概括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会得到充分激发。当前教学中存在小学数学教师创建问题情境忽略学生兴趣的现象,仅仅简单挪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和人物对话,缺乏对问题情境与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之间的思考与研究,忽略了问题设置的趣味性。

(三)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能力不强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小学生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究。若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在自主探究中动脑思考与探索知识,在钻研中提高教学效率。部分教师创设单一的问题情境或直接应用教材中的问题情境,没有分析与创新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千篇一律,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不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让其主动思考问题,强化师生与生生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加大创新力度,创设有效与趣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让其主动探索知识,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然而,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趣味性不足,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也没有贯穿到教学活动的始终。这就要求教师明确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包含问题之外,还需要包含“情”与“境”,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突出数学味,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教师培养学生综合创新意识的能力不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等相当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明确知识的生成,运用一定的方法探究知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但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没有意识到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创新性与综合性,更多是照搬教材的问题情境,创设的情境缺乏趣味性,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此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更多是通过音频、图片与视频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但是从某种程度来说,多样化的形式容易对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此一来,问题情境没有与数学融合,导致问题情境的创设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师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师驾驭新理念的自信心不足

课程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通过专家讲座、教育培训等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但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部分教师不敢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够突出。部分教师无法把控课堂,没有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容易被学生打乱教学节奏。上述多种问题都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自信,无法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结合生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知识体系可知,数学学科知识点复杂且琐碎,这对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学习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与记忆所学的知识点,教师应主动探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基于生活问题情境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机械记忆模式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记忆模式。与此同时,生活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明确数学学科所学的知识点,让其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情感链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知识的积极性。比如,教学“平均数”这个概念时,若教师单纯让学生记忆“平均数就是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教师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拿出提前准备好的15 颗糖果,随机让5 名学生到讲台上排队,让学生思考怎么分才能让讲台上的5 名学生得到的糖果数量相等。学生思考后提出每个人分3颗糖果。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了解,因为3个5相加等于15,让学生理解为将15平均分为5 份,每一份是3 个。可见,教师以生活问题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牢记心中。这就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结合生活创设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数学抽象知识的能力。

(二)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小学生比较贪玩,对游戏比较感兴趣。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时可以探讨游戏融入的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环境进行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所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立足学生特点科学扮演角色,在物品标价中让其进一步了解物品的价值,还可以在学生扮演角色时设置合适的问题:“你要买一支钢笔6元,一个橡皮擦2元,一盒笔芯8元,你应该怎么付款?”学生之间讨论这一问题后得出多种付款方式,如拿一张20元的付款,找零4元;拿出一张10元、一张5元、一张1元,正好不用找零。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充分融入问题情境中,设身处地思考数学问题,真正融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思考计算过程,得出正确结果。教师也可以继续延伸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思考利用不同面额人民币购买物品的过程,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其数学能力。教师要准备好不同面额的硬币与纸币,方便学生直观观察与思考。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借助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知,部分教师受陈旧教学观念的影响,所采取的教法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教学氛围落后。如此,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处于压抑的学习氛围中,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为解决此类问题,课堂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多样的师生教学活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然而每节课的教学时间相当也有限,教师应保证教学内容,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降低学习难度,避免浪费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倍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较大。教师应基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让8 名学生到讲台上,第一排站2 名学生,第二排站6 名学生,之后提问学生:“第二排的人数与第一排人数有何关系?”通过这个问题引出倍数的概念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第二排人数是第一排人数的3倍,使学生生动形象地了解倍数这个抽象的概念。如此,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产生较高的积极性,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开放式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开放性问题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局限,发散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时学会应用多样化的方法。比如,教学“乘除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某个班级一共有学生54人,每排6人,一共坐几排?”这一问题提出后有学生用除法计算“54÷6=9(排)。”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画出具体的座位排列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与思考问题,强化学生对所学问题的了解。如此,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用数学视角思考问题、感受数学美,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五、结语

综上,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面临教师没有透彻理解有效率问题情境,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教师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能力不强等问题,要结合生活案例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学内容;结合游戏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借助教学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结合开放式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所学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非所学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