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2023-03-23 01:35邹欣茹谭睿灵
学周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攻击性教养

邹欣茹,谢 晴,谭睿灵,岳 畅

(湖南警察学院管理系,湖南长沙 410138)

作为家庭性别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有研究指出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子女的社会行为关系密切,平等、开明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更有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格[1]。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教养子女及与子女互动时表现出的性别角色态度,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维度:传统的态度较为保守、刻板,强调两性差异;现代的态度趋于两性平等。社会学习理论指出,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会传递给子女,进而影响其对待他人的态度与行为。例如,王美芳等人发现,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越传统,其对子女的性别期许就会越刻板,从而影响子女发挥自我的潜能[2]。同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也指出,作为家庭环境因素的父母教养对于子女发展至关重要[3]。有研究指出,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子女的社会适应情况,传统态度抚养下的青少年社会适应性更差[4]。

另外,青少年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一直也是国内外学者最关心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自尊、攻击性行为和性别角色认同三个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展开探索。

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一直备受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关注。Willian James 提出自尊取决于实际情况与自身设想的可能比值,即自尊=成功/抱负[5]。青少年自尊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初中阶段的自尊发展主要受到教师的教育方式和父母教养风格影响;而高中阶段的自尊发展主要受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同伴关系影响[6]。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自尊恐怖管理理论认为低自尊极大可能导致抑郁,并伴随否定的自我评价[7]。

攻击性行为是只要存在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不考虑是否有伤害他人的目的,Buss 将攻击性行为划分成了敌意、言语、身体攻击和愤怒的维度[8]。大量研究证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且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具有攻击性行为的青少年容易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9]。

性别角色是在一定文化认同和社会期待下发展起来的适于男性或女性的行为系统、基本态度和情感,包括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10]。个体的性别角色认同发展从诞生开始直至成熟,受到生物和社会的交互作用。埃里克森提出:青年期(12-18 岁)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并提出“合法延缓期”的概念。性别角色认同存在年龄和性别效应,12-16 岁的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认同阶段,会更多地思考自我认同方面的问题[11]。青少年阶段通过意象和幻想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儿童期建立的核心性别角色认同,为成人阶段完成性别角色认同奠定基本模式。处于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青年期是性别角色认同、社会角色迅速变化的时期,不良的性别角色认同影响个体生理、心理健康发展[12]。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衡量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目标变量主要为自尊、攻击性行为和性别角色认同。

研究方法:采用《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量表》《自尊量表》《简式攻击性量表》和《性别角色量表》调查了460 名青少年。

研究结果:(1)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攻击性行为相关,与性别角色认同无关。(2)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自尊、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

研究结论: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态度能有效预测自尊和攻击性行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中国中部地区的两所中学和一所综合类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集体施测,共发放650 份问卷。

(二)工具

1.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量表。采用陈钰萍修订、Burge编制的知觉父母性别期待态度量表,1-5 评分标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个体得分越高表明父母性别期待态度越传统;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4,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13]。本研究父亲版Cronbach’s α 值为0.895,母亲版Cronbach’s α 值为0.893。

2.自尊量表。采用Rosenberg 的自尊量表,四级评分(“非常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低。本研究的Cronbach’s α 值为0.850[14]。

3.攻击性行为量表。采用Buss 和Perry 编制的简版攻击性量表,五级评分标准(“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性水平越高[15]。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797。

4.性别角色认同量表(CSRI-50)。本研究采用的量表为刘电芝和黄会欣等新编的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包含50 个题项,可以划分为三个分量表:男性化分量表、女性化分量表和中性化分量表,采用1-7 评分标准(“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越符合(中性化量表不计分)[16]。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25。

(三)研究程序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确保所有流程均在合法程序内进行:施测前征得各方同意(学校、领导、教师及本人),确保知情权;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本科生担任主试;正式施测时由主试统一介绍指导语,告知施测内容及施测要求,施测时间约为20 分钟;施测结束后问卷全部当场回收,经过整理以及剔除无效数据之后,使用SPSS24.0 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及分析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采用匿名测验、设置反向计分题等措施控制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 单因子检验法检验数据,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21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第一个公因子仅解释变异量的15.48%,小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17]。

(二)被试情况

删除缺失作答和有明显作答倾向的问卷数据之后,有效调查460 名年龄在12-18 岁之间的青少年,其平均年龄为16.31±1.66 岁:12-15 岁188 名(40.86%)、16-18 岁272 名(59.13%);男性239 名(51.96%)、女性221 名(49.04%)。

(三)青少年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自尊、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认同的相关分析

由附表1 可知,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自尊负相关(r=-0.172,p<0.001;r=-0.159,p<0.01);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攻击性行为正相关(r=0.201,p<0.001;r=0.173,p<0.001);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青少年的男性化、女性化无关。

表1 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自尊、攻击性行为、性别角色认同的相关性

(四)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自尊的回归

由附表2 可知,以性别、年龄为控制变量以及父亲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母亲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为自变量,青少年自尊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可以负向预测自尊(β=-0.217,F=11.05,t=-4.485;β=-0.198,F=9.425,t=-4.108)。

表2 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性别、年龄、自尊的回归分析表

(五)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攻击性行为的回归

由附表3 可知,以性别、年龄为控制变量以及父亲性别角色教养态度、母亲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为自变量,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发现,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可以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β=0.243,F=8.852,t=4.999;β=0.207,F=6.572,t=4.263)。

表3 青少年的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性别、年龄、攻击性行为的回归分析表

三、讨论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的自尊水平和攻击性行为具有影响。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越刻板,其子女的自尊水平越低,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这个研究结果与一般攻击模型(GAM)的结论相符合,消极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会降低自尊这一人格特质,也会导致攻击性增加。

不仅如此,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父母与孩子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父母有其自有的考量和想法,对孩子采取应有的管教,但孩子也不是等待指令的机器人,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并支配着其行为。当两股思想或力量相遇,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产生争论,其结果或达成一致而升华,或持续陷入不平衡中。在这种不平衡的过程中,孩子或自我否定产生低自尊,或找不到平衡点产生攻击性行为。

本研究中青少年父母的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原因可能在于:随着社会发展,实测对象的性别分化中双性化人数过多。这一方面反映出当今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即个体双性化趋势增强,另一方面说明随着青少年进入学校,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性别角色态度的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此外,目前国内较少研究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中父亲态度与母亲态度之间的差异,同时也缺乏系统研究该领域和符合中国国情的相应测量量表,后续研究中可以具体进行探究。

四、启示

(一)提倡平等、包容、开放的家庭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与家庭教育一脉相承,同样应该坚持三个原则:平等、包容、开放。

平等,指处于社会中的个体具有相同的发展机会,享有同等的权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平等不等于相同。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格的多样性和个体的个性发展,平等地对待男女两性,对待自己及他人。

包容,指接受“性少数群体”,接受与周遭不一致、不主流的“特殊”现象。当发生不可控情况的“坏事”时,父母也要保持一颗接纳的心,冷静应对、理性分析。

开放,一方面,指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大方自然,不要受到畏难、害羞等状态影响,能正面回应孩子的问题,也能适当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另一方面,指学习他人、他国的成功经验,不能“闭门造车”,也并非“唯西方论”,要汲取国内外性教育发展的可取经验,推动我国家庭性教育向着系统化方向发展。

(二)创新家庭性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西方性教育从家庭性教育到学校性教育,都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发展模型和完备的教育理念。瑞典父母会在进餐时以闲谈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荷兰要求6 岁儿童必须接受系统性教育等。

我国家庭性教育尚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国家法律规定、政策引导发展缓慢,主要依靠社会力量推动。例如,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旗下的“女童保护”项目和“拥抱青春期”项目;著名性学家方刚提出“赋权型性教育”,创办了青春期性教育冬令营和夏令营;“保护豆豆”以公众号为载体教授性教育课程及出售图书。口头教授、视频、绘本、公众号等都只是某种传播形式,要想发展家庭性教育,就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并且以更多的方式存在,不断创新其内容表现形式。

五、结语

调查460 名青少年,旨在探讨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其中衡量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目标变量主要为自尊、攻击性行为和性别角色认同。结果表明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与青少年的自尊和攻击性行为相关,与性别角色认同无关,父母性别角色教养态度可以负向预测青少年自尊、正向预测攻击性行为。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攻击性教养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教养方程式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儿童对动画人物偏爱与性别角色认同相关研究
中国儿童性别角色观念及其性别差异研究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