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

2023-03-23 03:52:03王梦娇董奥郭文涛
成长 2023年2期
关键词:教育课通识老师

王梦娇 董奥 郭文涛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北京市 100083)

1 引言

作为博雅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通识教育于20 世纪40 年代在美国兴起,对美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各国的争相借鉴。虽然对于中国来说“通识教育”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但通识教育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源远流长,《中庸》中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相关记载。虽然人们对于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人们可以达成共识,即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将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为例,针对其实施现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归纳与分析,找寻现存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通识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译名,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从以下四个方面阐释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带来完整的知识结构,养成触类旁通的通用智慧。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大量涉及本专业之外的知识,因此不同于职业和技术教育。

(2)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不对专业硬性划分,它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学生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它摒弃同质化与单一的模式化。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会有持续发展力,更有后劲,更有想象力与创造力,才能实现对国家发展、社会文明的推动与引领。

(3)通识教育是提高认知能力和基础思维水平的教育。目的是希望大学生能视野开阔、独立思考、文理兼通,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着眼于完整、完全的人或人才的培养。

(4)通识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秉承自由和人文的传统,把学生塑造为认识自我、了解世界、有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的公民的一种教育。

3 通识教育国外研究现状

3.1 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国内通识教育的设置理念与模式均起源于美国,它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在美国,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并没有做明确的区分,美国通识教育已经构成美国高等教育的独特性标志,其模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以四种模式为主:(1)开放模式;(2)核心课程模式;(3)分布选修模式;(4)核心与分布选修结合模式[1]。从横向角度分析,美国大学主流是分布选修模式,但也有部分高校根据不同设置理念采取其他模式。从纵向角度分析,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和环境不断变迁,美国各高校会不断探索进行通识教育改革。以哈佛大学为例,自1945 年至今,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四次通识教育改革,如今的“4+3+1”模式,就是哈佛大学为保证教育项目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而做出的通识教育课程结构性创新[2]。

3.2 亚洲国家以日本为例,通识教育现状分析

二战以来,受美国高等教育民主主义理念影响,通识教育引起了日本教育界高度重视,长期以来日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以东京大学为例,东京大学以培养综合性人才,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拓宽国际化视野为目标,设计了“推迟专业化”与早发现“的设计理念,对通识教育做出硬性要求,使得通识教育可以与专业教育具有相同地位,避免了学生厚此薄彼的情况[3]。经过多年的通识教育调整改革,日本通识教育设置接近成熟,对比之下,我国通识教育地位、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都有待完善。

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现状

4.1 开课形式多样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课为选修形式,包含线下通识教育课与线上通识教育课两种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丰富了学生上课体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通识教育与远程技术相结合打破了教育的边缘壁垒和时间空间壁垒,达到了学生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听到来自于不同高校的课程的效果。

线下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校内选修与校际选修两种。校内选修课程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在矿业与安全工程相关方面开设了很多权威课程,突出我校在该领域的优势地位,并且可以使得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自己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学习有关矿业能源相关的知识;校际选修主要体现在与周围高校的联盟:沙河校区有沙河联盟,学院路校区有学院路‘教学共同体’,高校间优势资源的交换互补无疑提高了通识教育课的教学质量,通过与北京其他学校的教育合作,使得学生可以体验其他高校的教育方式,通过学习其他高校的特色课程拓宽自己的眼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线下课的成绩来源包括考勤、课堂互动与期末书面考核等部分。

线上通识教育课:主要包括智慧树、超星尔雅、融学课堂等平台提供的优质网课资源。成绩组成于视频观看、随堂作业、课程互动、直播课程、在线测试、期末考试等环节。

线上与线下通识教育课程实相辅相成,互相弥补、各有所长的关系,线下通识教育课相比线上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集中程度,而线上通识教育课与信息化这一时代背景充分融合,通过利用远程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便利,使得学生不在受时间空间上的约束,达到了随时随地学习的优良效果。

4.2 选课控制有效性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要求学生在通识教育课修满10 学分,且每次选课不得超过两门,其中人文艺术类课程不得低于1 学分,创新创业类课程不得低于2 学分;另外不得选修与必修内容相似或相同的课程。矿大北京通识教育的这一控制模式与核心与分布选修结合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制度的硬性规定,有利于完成教育目标,无论是学生素质的培养还是在响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都很大的益处。例如,创新创业类课程不得低于2 学分这一规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创新浪潮如此强势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也为当今时代发展培养了创新创业人才做出了贡献。

当然,现存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是有些问题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识教育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大学教育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及技术至上主义的泛滥,是导致轻视通识教育的重要诱因[4]。由于就业压力,相较于虚无缥缈、难以把握的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等,学生更喜欢实实在在地握在手里的成绩单、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证书、普通话证书、教师资格证等。同时,从小在应试教育的培养下,面对不断地考试与升学,学生也更倾向于考取上述证书,而难以从批判的角度看待个人的教育问题,为分数论现象还是存在的,针对这一现象,矿大北京采用了减少专业课课程时间、浓缩部分课程的相关知识的方法,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培养自身能力将精力放到自身兴趣爱好上。

(2)存在个别“混学分”现象。

知易行难,面对其他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部分高校未进行合理课程改革,盲目照抄照搬,生硬地将通识教育“挤了进来”。面对不完善的课程体系,再加上学校监督不到位,学生选课“混学分”现象明显,导致通识教育课程变成了空有形式的僵尸课程,既没有学习到相关知识、实现通识教育的目的;又浪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了学生只是为了学分而不是为了自身能力发展,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义,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3)学生选课时太过盲目。

学生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经验,在通识教育选课的过程中,学生只能根据简单的课程介绍初步了解课程内容。在选定后,可能出现由于课程的内容或形式等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除此之外,面对线下课程,学生较多选择期末考试不严格、学习时间自由的线上平台课程,如学习通、慕课等平台。即使大部分学生认可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通识教育的实施仍存在盲目性,选择标准并非是课程本身,而是根据大多数人所谓的刷课经验,选课时避难就易,优先选择容易过关的线上课程。

(4)相关机制不完善,难以保证课程质量。

一方面,相较于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要求相较随意。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授课,缺乏教材进行参考,形式上存在的漏洞,使得学生会秉持着随便听听的敷衍态度。进行通识教育授课的教师也并未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若是老师执教不严格、对于学生不认真听讲的行为不予理会与纠正、授课方式单一、则会导致课程注水等现象频发。另一方面,为了让大多数学生顺利取得学分,授课老师多采用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考核,以便降低考核标准,从而也可能会助长学生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敷衍之风。

5 建议与改进措施

5.1 建设“金课”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关键

首先,任课教师编制高质量的课程大纲,提交给学校通识教育审核机构,可首先由审核机构根据大纲的内容决定是否开设,初步进行“金课”的筛选。不同于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给予任课老师更大的自由空间、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此外,老师应根据学生基本情况,在学习量、学术性以及学习深度和难度向专业课靠拢,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选修课[5]。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课程即使设计得再好,如果没有教师有效的教学,以激发和协助学生的学习,则终究是没有用的”[6]。在课堂上,任课老师可以减少单方面授课的时长占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而使得学生自发地融入课堂,避免敷衍了事。同时“以人为本”也要求任课老师专注于学生的需求,了解选课学生的基本概况,如年龄、男女比例、专业类型等,更加贴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授课,当发生内容偏离时,也可以及时的纠正。面对上课睡觉、聊天、刷手机的学生,老师也应给予友善的指导和提醒。

再者,从教学方法上看,要加强实践教学。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可以在教学中融入新技术,丰富教学方式,强化理论课程讲解,克服课程教学随意性强的弊端[7]。

5.2 “开设小班教学”是提高通识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较于专业课,通识教育授课时的学生数量较多,老师难以有效地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助长学生的侥幸心理。实施小班授课,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地得到学生的课堂反馈,从而快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班授课,也将使得老师与学生彼此间更加了解,增加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老师与学生以及同学之间的师生情谊,于无形中提高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使学生更加关注老师的教学。而学生对课程的认真的态度,也将反作用于老师,不断鼓励老师,从而使得课堂更加和谐和充满激情。

5.3 完善相关机制,建设良好氛围

学生以及授课老师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要求以及学习氛围。而完善、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相关机制和明确、严格的考核及实施要求是提高通识教育的意识的基础。在该基础下,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形成良好的选修课学习氛围。例如,将通识教育学习过程活动化、趣味化、竞赛化,鼓励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合作或线下线上交流讨论。只有保持住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有可能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和敷衍,才能长久的建立起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和特色。

5.4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开设课程

鼓励教师将人才培养置于教师工作的中心地位,鼓励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优秀老师开设通识教育课程,鼓励老师将科研成果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建立考核评定机制和激励机制,重视学生教评等反馈数据,注重考核评定的实施与执行情况,对于优秀的任课老师应给予奖励。此外,在政策上和科研经费上要给予老师充分的肯定与支持,提高任课老师的积极性。

6 结语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将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和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如今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的当下,“全面发展”是社会对新时代人才的内在要求,然而想要达到通识教育“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绝非易事。通识教育的实施与执行同样需要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方法,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学校特点和学生情况,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且被师生、社会所认同的通识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教育课通识老师
疫情是一堂特殊的教育课——开学之际,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46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改革研究
老师,节日快乐!
一堂书法教育课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