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俊 黄 泳 张继苹 杨 路 曲姗姗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这是学习经络腧穴学课程过程中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指分辨病证涉及的经脉,在相关经脉上选取腧穴治疗的取穴方法[1],临床应用十分普遍[2],为针灸医生必须训练的一项基本临床取穴思维。经络腧穴学的学习安排在大学二年级。此时,学生尚处于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此阶段开展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南方医科大学经络腧穴学的教学,以临床应用为导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络腧穴的基本知识,还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临床选穴的基本思路。其中,“循经取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两步辨识法,引导学生攻克难点,掌握基本知识点。总结如下。
《灵枢·经脉》有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医学入门》又说:“医而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经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1 循经取穴与经络辨证 《灵枢·海论》中指出:“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联系、网络全身,有其各自的所属脏腑、循行部位、腧穴分布,且各经脉之间有交会、衔接、表里属络关系,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经脉应用于临床,主要体现在2 个方面:一方面用于诊断,根据诊察经络所过体表的颜色、感觉、形态等变化以辨别证候;另一方面用于治疗,根据病变经络选取适用腧穴或药物。
循经取穴,是在病变的经脉上选取腧穴治疗的取穴原则,是远部取穴的方法之一,取穴需要有一条“经脉”来依循。因此,熟练掌握经脉循行及其所属腧穴是临床取穴思维训练的前提。对于大二学生,教学组先要求他们能熟记经脉循行,梳理经脉所过,再逐步把课堂上的经脉学习融会到临床上病变经脉的辨识,把课堂上学到的经脉所过,结合到临床上病变累及的经脉辨识。
如何知道哪条经脉发生病变?需结合经络辨证。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从而进一步确定病因病性、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3]。《灵枢·经脉》中对十二经脉的“是动则病”皆有描述,如手阳明大肠经的病证表述“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说明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牙齿疼痛、颈部肿大的症状。临证之时,若患者出现齿痛、颈肿的症状,可以判断为手阳明大肠经出现“异动”。除此以外,腧穴之处出现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或见脱屑、结节等,也说明了腧穴所属经脉或与其联系的脏腑出现了异常[4]。
因此,要判定病变涉及的经脉,就必须先掌握经脉的循行所过,根据经脉所过再判定受累经脉,并选择该经脉开展治疗。
1.2 筋骨官窍病变的循经辨识 筋骨、官窍病变,病位多在体表,病变定位相对明确。比如自觉耳中蝉鸣,病变定位在耳部;肩部外侧疼痛,病变定位在肩关节外侧;腰部两侧肌肉拘挛,病变定位在腰部。
体表病变所在明确了,再根据所学的经脉所过,分析涉及的相关经脉。循行经过耳周的经脉包括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循行在肩外侧的经脉为手少阳三焦经;循行在腰部两侧的经脉为足太阳膀胱经。进而可以明确,耳部发生病变,可“循”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远端取穴治疗;肩部外侧发生病变,可“循”手少阳三焦经远端取穴治疗;腰部发生病变,可“循”足太阳膀胱经远端取穴治疗。
1.3 脏腑病变的循经辨识 经络辨证包括了辨识相关脏腑的病变。对于大二初学者而言,在具体的循经取穴教学中,我们“淡化”了脏腑病变的循经取穴,把这个部分放到“辨证取穴”当中强调,比如肾开窍于耳,耳鸣若为肾虚所致,可选用原穴太溪或背俞穴肾俞治疗等,归为辨证取穴。
教学中,学生经常提问:脏腑病变,若在体表有相对明确的定位,根据这个“定位”,可以判识累及经脉,并按照循经取穴方法选取腧穴吗?的确,当脏腑病变相对局限,能够“被定位”时,临床取穴,也可以遵循“循经取穴”的方法。比如胃痛,可以明确病位是胃脘部,足阳明胃经循行经过胃脘部,可以“循”足阳明胃经远部取穴,治疗胃脘痛。
1.4 多条经脉病变的循经取穴 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问到,若多条经脉同时病变,应该如何循经取穴?在大二学习阶段,可先进行不同经脉的分别判定,选好不同病变经脉上的腧穴,再将腧穴组合起来,进行治疗。比如患者头痛,前额和头侧部均发生疼痛,前额为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头侧部乃手足少阳经脉循行所过,故而我们可以选用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上的远端腧穴进行组合,着手治疗。
判定了病变累及的经脉后,就要在经脉上选取腧穴治疗。腧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体表的位置,是邪气所客及内在病变的反应点,同时也是针灸治疗刺激的部位[5]。循经取穴,最终要落实到腧穴的选取上。
2.1 循经取穴牢记远取 选用病变累及经脉远道腧穴,是“循经取穴”的正确方法。初学者,需要牢记“循经远取”的基本原则。
循经远取,是指选用患处远隔部位的腧穴针灸,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具体怎么选穴呢?《灵枢·终始》有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我们用一句歌诀概括循经取穴的基本方法——“越远越远、越近越近”[6]。
越远越远:沿用前面的例子:病变在耳部,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中渚穴,足少阳胆经的侠溪穴;病变在肩关节外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外关穴,就是典型的循经取穴。另举一例:患者出现后枕部、后项部酸痛,按照第一步的辨识,确定足太阳膀胱经为病变经脉。根据“越远越远”原则,考虑循经远取昆仑穴。“越远越远”,病变发生在头面部或者头颈部,通常选用四肢腕、踝部位腧穴来治疗。在人体上,“头面”和“腕踝”,二者之间空间距离相对较大,用“远”字概括。
越近越近:患者出现腰部疼痛,病变在腰部,累及足太阳膀胱经,临床选用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治疗。患者出现胁肋疼痛,病变在胁肋部,累及足少阳胆经,临床选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病变位于腰背部、胁肋部,远取的腧穴位于膝关节部。在人体上,“躯干”和“肘膝”,二者之间空间距离相对较近,用“近”字概括。
通常,在循经取穴原则指导下,治疗头面部、颈项部病变的腧穴,多选取手腕、足踝附近的腧穴,比如眼部病变取光明、面口病变取合谷、巅顶疼痛取太冲等;治疗胸腹部、背腰部病变的腧穴,多选取肘膝关节附近的腧穴,比如胃脘部不适取足三里、腹部胀满取上巨虚等。
对于初学者,要强调循经取穴,先辨识累及经脉,一定是在该经脉基础上,再根据“越远越远”“越近越近”的原则选取腧穴。
2.2 循经取穴常见误区
2.2.1 可以选用病变经脉上的所有腧穴 明确病变“经脉”后,是不是该条经脉所有的腧穴都可以纳入选穴治疗?
不可以。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上来说,病变经脉上的所有腧穴,的确都可以纳入选穴治疗。但是,“所有”腧穴都纳入选穴治疗,这样就没有针对性,没有章法可言。
2.2.2 可以选用病变经脉上病变部位局部邻近的腧穴 在病变经脉上,在病变所在的局部、邻近选穴治疗,是循经取穴吗?
不是。这样的选穴取穴,属于近部取穴。初学者,要掌握近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的不同。选用病变部位局部、邻近部位的腧穴治疗,属于近部取穴。病变局部、邻近部位选穴治疗,主要关注“部位”,凡是该“部位”的腧穴都可以纳入,包括阿是穴。
继续分析前面的例子。病变在耳部,涉及的经脉包括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耳门穴、足少阳胆经的听会穴,都是近部取穴;病变在肩关节外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肩髎穴,也是近部取穴。
3.1 不纳入病变经脉上的特定穴应用的学习 特定穴,是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名称归类的经穴,临床运用广泛。《针灸甲乙经》中频繁使用的111 个腧穴中,特定穴就有93 个[7]。那么,在“循经取穴”原则指导下,病变经脉上的特定穴是否有专门的选用原则?
以五输穴为例。五输穴临床常用,疗效显著。《难经·六十八难》归纳五输穴主治特点有“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初学者提问,《难经》中五输穴的运用,是不是一种循经取穴呢?因为五输穴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多用于治疗身体上部疾病。大二学生在学习循经取穴原则的时候,需要把五输穴的运用区分开来,五输穴的应用,是另外一个讨论范畴。
推而广之,对于初学者而言,特定穴的应用,都将归类到另外一个部分专门学习。
3.2 不纳入他经循经取穴的学习 人体的经脉并不是孤立的,经脉之间有分支、络脉相互沟通连络,网布全身,形成了复杂的经络系统。病变经脉的同名经、表里经、母子经,与病变经脉相互联系,经气相通。同名经、表里经、母子经上的腧穴,理论上可以纳入循经取穴的范畴,一些临床专家对此也有相关阐述[8]。对于大学二年级学习经络腧穴学的初学者来说,他经“循经取穴”,相对较难,宜作为课外了解内容。
总之,循经取穴的临床实用,是临床腧穴处方的基础之一[9]。大二学生,学习经络腧穴学时,教学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临床实际、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其中,循经取穴这个难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教学实践中,教学组从循经的“经”,到经上的“穴”,将以经脉为纲领的腧穴学习,结合到患者病证累及经脉的腧穴选用,严格概念、条分缕析、步步引导、厘清主次,将学习难点攻克下来,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