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衍不遇原因考辨

2023-03-22 20:51吴从祥
唐都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武光武帝冯氏

吴从祥

(安徽大学 文学院,合肥 230039)

冯衍是两汉之际重要的文学家,其对汉代辞赋及后世骈文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冯衍颇具才华,却仕途坎坷,一生滞于下层官吏。后世文人多叹其困顿,哀其不幸,以至“‘冯衍’这个姓名,几乎是古代文士怀才不遇的代名词”[1]。对于冯衍不遇的原因,学者们多有论说。《后汉书·冯衍传》将冯衍的“不遇”归于外在人为原因,如怨其“不时至”[2]976“以谗毁”[2]977“共排间”[2]977“以前过”[2]985“多短”[2]1002等。后世学者多受其影响,将冯衍不遇,或归为光武帝之量狭,或归为冯衍之忠义。事实是否如此呢?细加考察便可发现,冯衍不遇的一生,不仅缘于外在的社会原因,其主观因素更是造成其不遇的重要原因。

一、不仕于王莽

众多资料记载,冯衍为冯野王之孙。《后汉书·冯衍传》:“祖野王。”注引《东观记》:“野王生座,袭父爵为关内侯,座生衍”[2]962。《汉书·冯野王传》:“野王嗣父爵为关内侯……子座嗣爵,至孙坐中山太后事绝。”[3]3305班氏父子上距冯野王不过数十年,《东观汉记》为东汉学者刘珍等人所编撰,故此说当为可信。

西汉中后期,繁荣稳定的政局,造就了较多官宦世族,京兆杜陵冯氏便是其中之一。冯奉世以军功官至右将军,封关内侯,其子冯野王、冯逡、冯立、冯参等皆至大官。冯奉世长女冯媛为元帝昭仪,曾以身当熊救夫君。外戚身份,给冯氏带来不少好处,也为冯氏衰微埋下了隐患。

成帝待冯氏甚厚,甚至想传位于其弟中山孝王刘兴。为了维护自己权势,王氏不惜对冯氏大加打击。成帝时,京兆尹王章荐冯野王代王凤辅政。成帝迫于王太后胁迫,诛王章。冯野王惧,遂称病。王凤使人弹劾之,杜钦为之说情,王凤不听,于是罢免冯野王。冯野王的罢免,完全是王凤陷害的结果,于是冯氏与王氏结怨。哀帝时,哀帝祖母傅太后为了报当年争宠之恨,对冯太后及其家族大加打击。受傅太后陷害,中山冯太后自杀,冯氏男女多受连坐,“死者数十人”[3]4006。冯媛这一辈及下一辈,几无幸存者。冯氏家族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哀帝崩后,中山王刘衎(冯太后之孙)即位,是为平帝。平帝即位,使得冯氏家族看到再起的希望。即位次年(1年),平帝便赐女弟四人,号皆曰君,食邑各二千户,其中包括冯弁(冯参女)与中山王刘兴所生二女。平帝时,王莽掌管朝政。为了维护王氏地位,王莽极力排斥平帝外族冯氏和卫氏。《汉书·王莽传上》:“于是遣甄丰奉玺绶,即拜帝母卫姬为中山孝王后,赐帝舅卫宝、宝弟玄爵关内侯,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师。”[3]4065《后汉书·申屠刚传》:“平帝时,王莽专政,朝多猜忌,遂隔绝帝外家冯、卫二族,不得交宦。”[2]1011这样,平帝即位后,冯氏家族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并且被完全隔绝于政治之外,这无疑加剧了冯氏与王氏之间的矛盾。当然,如果平帝不死,以后恩惠自然会波及冯氏家族。惜在位仅五年,平帝崩。当时有王莽毒死平帝的传闻,“莽毒杀平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3]4087。这一传闻不甚可信。但不管怎么说,冯氏家族都会将这些算在王氏身上。这样,冯氏与王氏之间的恩怨更深。

王莽篡位后,不少忠节之士不仕新朝,“退仕、不仕成了王莽秉政期间士大夫群中一股可见的潮流”[4]271。以病免官或去官不仕者甚多,“他们树立起了颇为后来称道的不事二主的政治道德”[4]271。《后汉书·冯衍传》云:“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2]962冯衍不肯仕王莽,当源于冯氏与王氏之间的家族恩怨。天下兵起后,冯衍仕于王莽手下更始将军廉丹(也可能是冯衍游说于廉丹,后廉丹辟之),或另有想法。果然,后冯衍两次劝廉丹背王莽而自立。更始帝立后,冯衍主动游说尚书仆射鲍永,鲍永重之,以其为立汉将军,领狼孟长,屯太原。由此可以看出,冯衍不仅不肯仕于王莽,甚至有着强烈的反莽倾向,这显然不是缘于不事二主的忠贞(西汉时其未曾出仕),更多的应是缘于家族间的恩怨和对王氏的仇视。

两汉之际,因家族恩怨而被动卷入政治斗争的士人,除了冯衍之外,还有班氏家族的班稚等。班况之女为成帝婕妤,成帝“建始、河平之际,许、班之贵,倾动前朝”[3]4205。哀、平之时,班稚陈恩谢罪,入补延陵园郎,食故禄终身,“由是班氏不显莽朝,亦不罹咎”[3]4204。可见,冯衍不仕新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体现了一代士人的政治困境。

二、不遇于光武

王莽败亡,天下群雄争霸,刘玄、刘盆子先后为帝,隗嚣、公孙述盘踞西北。名声不显的刘秀趁乱而起,凭借谶纬之助而甚得民心,迅速壮大起来。称帝之时(25),刘秀实力不甚强大。当此之际,光武帝虚心下士,唯能是用。光武帝一直比较务实,如早年其兄好侠养士,而他则用心田业;后奖罚军吏,以胜负衡量;不欲劳民,封卢芳为代王等[5]。争夺天下之际,光武帝用人非常强调实能与实效。邓晨是光武帝妹夫,曾被更始任为常山太守。光武帝击邯郸时,邓晨间行从之,光武帝曰:“伟卿(邓晨)以一身从我,不如以郡为我北道主人。”[2]583在光武帝看来,带来更多的实惠比无用的忠心更为重要。

对于归降之人,光武帝不论先后与尊卑,唯能是用,论功升迁。杜诗,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25)为侍御史,杀贼有功,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再迁为沛郡都尉。七年(31),迁南阳太守。郭丹,更始征为谏议大夫。更始败,独保平氏不下,为更始发丧,衰绖尽哀。十三年(37),大司马吴汉辟举高才,再迁并州牧。有清平称,迁右冯翊,后为司徒。鲍永初为更始尚书仆射。更始败,上印绶,悉罢兵,乃携客百余人降。光武帝甚不悦。后拜其为谏议大夫,前往说降河内太守。说降有功,迁鲁郡太守;破贼有功,封为关内侯,迁杨州牧。反之,如功业不建,可能长期滞于小吏。桓谭,哀、平时为郎,王莽时为掌乐大夫。光武帝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拜议郎给事中,晚年出为六安郡丞。班彪,建武十二年(36)随窦融归洛阳,拜徐令,以病免。后在洛阳呆了十余年,至卒(52)前不久,方迁为望郡长。

建武二年(26),冯衍归顺光武帝。光武怨其不时至,故未马上予以任用。光武对冯衍未马上加以任用,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劝勉和警示其他人罢了。如果积极与不积极同等对待,谁还会冒着一定的风险积极归顺呢?建武二年,光武帝实力尚弱,征伐不断,正值用人之际,故不久冯衍被任为曲阳令。曲阳,今属河北保定市。为曲阳令时,“诛斩剧贼郭胜等,降五千余人,论功当封,以谗毁,故赏不行”[2]977。冯衍为曲阳令时降贼五千,在光武看来不过是赎罪,故未加以封赏。可见,“赏不行”是缘于将功赎罪,而不是因为“谗毁”。

《东观汉记》载:“建武初,为扬化大将军掾,辟邓禹府,数奏记与禹,陈政言事。”[6]《后汉书·坚镡传》载:“世祖即位,拜(坚)镡为扬化将军。”[2]783建武三年(27)四月,光武帝亲征邓奉,“以坚镡为左曹,常从征伐”[1]783。冯衍为扬化将军掾当在此前。冯衍《说邓禹书》一文中称邓禹为“将军”。建武三年(27)闰二月,大司徒邓禹免,数月,拜右将军。汉代无辟在职官吏为掾之惯例。故可推知,因赏不行,故冯衍辞曲阳令。约建武三年初,冯衍辟为扬化将军坚镡掾。本年四月,“帝征南阳,击破(董)、(邓)奉,以镡为左曹,常从征战”。[2]783故冯衍免。数月后,邓禹为右将军,开府。冯衍作《诣邓禹笺》,云:“今敬通逢堂,蓑之不御也”[7]196。冯衍,字敬通。在文中,冯衍以“雨蓑”喻隐居,以“上堂”喻为官。“蓑之不御”,暗指自己希望得到任用。后邓禹辟之。自为右将军之后,邓禹较少征战,于是冯衍少有表现机会和升迁机遇。不甘寂寞的冯衍于建武六年(30)上书陈八事,欲得到光武帝任用。冯衍所言八事大多平淡无奇,故本传不录,典籍不载。时天下未定,隗嚣、公孙述盘踞西北,各地叛乱时有,以征战统一天下依然是当前首要工作。冯衍上书的具体内容今不可知,从现存纲目来看,其所言多为平定天下之后的治理工作,如显文德、褒武烈、修旧功、简法令、抚边境等。这些“超前”言论,自然不为忧心征伐的光武帝所赏识(1)何焯《义门读书记》:(范晔)作敬通传,当是本其自叙。何氏所言甚是。如文中“(阴氏兄弟)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等,皆似冯衍自叙之语。《后汉书·冯衍》多言冯衍不遇原因,如“以谗毁,故赏不行”“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犹以前过不用”“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等。笔者认为,这些可能源于冯衍自叙之言,不尽可信。。《后汉书·邓禹传》:“十三年,天下平定,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2]605于是冯衍作《说邓禹书》,盛赞邓禹之功:“圣朝享尧、舜之荣,将军荷稷、契之烈,自然理也。”[7]197自建武三年初以来,邓禹一直任右将军,直至十三年(37)四月,“罢左右将军官”[2]62。于是冯衍再次失官。冯衍此后数年任职,今不可考。冯衍《上疏自陈》和《显志赋序》皆言“食禄二十余年”,《显志赋》言“久栖迟于小官,不得舒其所怀”[7]190,可见自归顺光武之后,冯衍虽不受重用,但一直还是有一官半职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归顺以来,冯衍一直滞于小官吏,二十余年不遇。这种不遇是由多种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功业不显、职务多变等,是造成冯衍不遇的外在客观原因;言行不合时宜,“雅好辞说”[8],给人华而不实之感等,是造成其不遇的主观原因。光武帝用人重实能实效,而冯衍功业不建,这是冯衍不遇于光武的重要时代原因。

三、受累于交结

春秋时期,君权式微,养士成风,门客盛行。秦汉之际,门客制度依然余绪尚存。“客非官职”,“乃是士在正式的官吏结构之外的一种身份状态”[4]35,他们往往效忠于主子,与中央皇权有着一定的隔膜。正因如此,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中,门客制度往往成为打击的对象。西汉武帝强化了大一统集权,结束了游士时期,也消除了门客制度。两汉之交,天下大乱,门客再现。光武帝前期,制度未立,门客犹存,诸侯王与外戚权贵皆多宾客。

刘秀于更始元年(23)六月纳阴氏。更始二年(24)春,刘秀方纳郭氏。建武二年(26),立郭氏为皇后。建武十七年(41),光武帝废郭氏,立阴氏为皇后,阴氏始贵。十九年(43)六月,废皇太子彊,立阴后长子阳为皇太子,改名为庄,即后来的明帝。滞于微官的冯衍不甘寂寞,于是结好于外戚阴氏。《后汉书·冯衍传》:“后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2]978据《后汉书·阴识传》,阴兴于建武十九年(43)“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2]1131,于二十三年(47)卒。冯衍交结阴氏当在此数年间。

阴氏兄弟二人性格迥异。阴兴“虽好施接宾,然门无侠客”[2]1130,有大肚,能荐有用之人,不荐华而少实之人,“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2]1131。明帝时,人短冯衍“文过其实”[2]1002。冯衍《上疏自陈》云:“(阴)兴知臣之贫,数欲本业之。”注云:“欲遗其财,为立基本生业也。”[2]984可见,阴兴亦认为冯衍“华而少实”,故对其仅有物质资助,并无举荐之意。阴就与其兄阴兴形成鲜明对比,“(阴)就善谈论,朝臣莫及,然性刚慠,不得众誉”[2]1132。阴就不仅多养门客,而且门下多侠客。诸王不能致井丹,阴就“别使人要劫之”[2]2765。阴就门下甚至有一些奸盗之徒。《后汉书·虞延传》载:“明年(48),迁洛阳令。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虞)延收考之。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2]1152可见阴就气焰之嚣张。正因如此,他才“不得众誉”。

阴兴不愿举荐他,于是冯衍遂求其次,作书阴就,想请其推荐。《与阴就书》言:“侧闻东平、山阳王壮当之国,择除官属,衍不自量,愿侯白以衍备门卫。”[7]197东平王刘苍乃阴后之次子,山阳王刘荆乃阴后之三子,二人皆为明帝之同母弟。建武十七年(41)十月,光武帝废郭后,立十子为王,于是诸王开府。明帝刘庄生于建武四年(28),至43年立为皇太子时,年仅16岁。此时,其母弟刘苍约14岁,刘荆约12岁,二人离壮年尚早,明帝另外两位同母弟年龄则更小。自建武十七年立王以来,诸王一直居于京师,直至二十八年(52)郭后卒后,诸王方离京,归各自封国。可见,冯衍所谓“壮当之国,择除官属”不过是一种客套说法。此表明冯衍颇想仕于东平王府或山阳王府。阴后长子刘庄立为太子,其同母弟地位当有所提升,府员当有所增加,于是冯衍作书阴就,请其举荐自己。由此可知,冯衍此书当作于建武十九年(43)。书中言:“衍年老被病”[7]197。冯衍时年五十余(2)《后汉书·冯衍传》:“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此表明王莽称帝(9)之时,冯衍已经年满二十。故知,冯衍当生于成帝元延二年(前11)左右。,言“年老”无不可;言“被病”,可能是假托之言。“不念旧恶,名贤所高。负责之臣,欲言不敢”[7]197,指光武帝曾责其不及时归顺,故不敢上书自陈。如今无从知道,阴就是否举荐了冯衍。但无论如何,阴氏的善待,给冯衍带来了更大名誉,“由是为诸王所聘请”[2]978。

诸王,即当时居于北宫的五王。“建武末,沛王辅等五王居北宫,皆好宾客。”[2]2765其中最为嚣张不法的当属沛献王刘辅。沛献王刘辅为郭后次子,约生于建武三年(27)(3)据《后汉书·皇后纪上·郭后纪》记载,郭后长子刘彊生于建武元年(25),故知其次子刘辅当生于建武三年(27)左右。,长于皇太子刘庄。郭后无罪而废,出于“对郭后之体恤歉疚”[9],光武帝对郭后兄弟及郭后所生诸子都较为优待。次子刘辅被封以大国,“进后中子右翊公辅为中山王,以常山郡益中山国。”[2]403正因如此,刘辅较为嚣张。《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沛献王辅传》:“时禁网尚疏,诸王皆在京师,竞修名誉,争礼四方宾客。”[2]1427五王好宾客,颇好交游的冯衍自然成为诸王常客。冯衍结交于诸王,当始于建武二十年(44)左右。

与诸王交往,果然给冯衍带来好运,“寻为司隶从事”[2]978。司隶校尉官品不高,秩仅比二千石,但权力颇大,“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2]3613,故能与御史中丞、尚书令合称“三独坐”[2]927。司隶从事“主察举百官犯法者”[2]3614,其地位当高于地方令长。建武二十二年(46)七月,司隶校尉苏邺下狱死。苏邺死后,不久朝廷当任命新的司隶校尉。新司隶校尉开府,当征辟幕僚,故冯衍入其府,为司隶从事。故知冯衍为司隶校尉从事当在建武二十二年。

结好阴氏兄弟,给冯衍带来了好运,但不久也给他带来了噩运。《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二十八年)夏六月丁卯,沛太后郭氏薨,因诏郡县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秋八月戊寅,东海王彊、沛王辅、楚王英、济南王康、淮阳王延始就国。”[2]80此事的导火线是刘恭事件。《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沛献王辅传》:“寿光侯刘鲤,更始子也,得幸于辅。鲤怨刘盆子害其父,因辅结客,报杀盆子兄故式侯恭,辅坐系诏狱,三日乃得出。自是后,诸王宾客多坐刑罚,各循法度。”[2]1427对于此类事,马援早有预料。马援曾说:“建武之元,名为天下重开。自今以往,海内日当安耳。但忧国家诸子并壮,而旧防未立,若多通宾客,则大狱起矣。”[2]851

在大捕诸王宾客时,外戚宾客亦成为大捕对象。肃宗初立(76),第五伦上疏曰:“……近代光烈皇后,虽友爱天至,而卒使阴就归国,徙废阴兴宾客。”[2]1398此语出于臣子奏疏,且上距建武末不过二十余年,其说当为可信。可见大捕诸王宾客时,外戚阴氏兄弟宾客亦遭大捕。《后汉书·冯衍传》:“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罪,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2]978冯衍《上疏自陈》仅解释与阴兴交往原因:“卫尉阴兴,敬慎周密,内自修敕,外远嫌疑,故敢与交通。”[2]984这些都表明,冯衍曾结好于阴兴,为阴兴宾客,故获罪。《后汉纪》卷8:“于是吕种、王砻、冯衍皆以诸王宾客下狱。……衍被赦出,毁废于家。”[10]《后汉纪》所记显然误。

冯衍《又与阴就书》:“闻诏捕诸王宾客,惶恐诣阙,冀先事自归……即日束手诣洛阳诏狱。”[2]198在《又与阴就书》中,冯衍说自己是因“诏捕诸王宾客”而获罪,显然是碍于阴就面子而说的。书信末尾云:“冀高世之德,施以田子老马之惠,赠以秦穆骏马之恩,使长有依归,以效忠心。”[2]198显然,获罪将归,冯衍希望阴就能够给予他财物资助。阴兴在世时,“数欲本业之”[2]984。由此可见,冯衍在财物方面颇依赖于阴氏资助。时外戚宾客,“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2]978。冯衍自系洛阳狱,光武帝诏赦勿问。光武帝对冯衍赦而不问,可谓宽容。光武帝对冯衍虽不加罪,但后亦不予任用。到了明帝时,冯衍年近七十,故不为任用。可见,为诸侯、权贵宾客,既是捷径,也是歧途。光武帝后期,冯衍成于为宾客,也败于为宾客。

冯衍不遇的一生,是两汉之际多变政治、多种因素合力的必然结果。被动卷入家族与政治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不仕王莽,甚至充满仇莽情结。功业不立、职务多变、善言不实,使得他不可能受到尚功利的光武帝重用。汲汲富贵、躁动短视,使得他入为外戚宾客,也使他因此而完全断送了自己的仕途。一句话,冯衍的不遇,既是历史时代的悲剧,也是个体的悲剧,更是生不逢时的典型悲剧。

猜你喜欢
建武光武帝冯氏
玩转高考题
武汉大学冯氏捐藏馆藏品展
如梦似幻
“糟糠之妻”的由来
Research on the neutralization control of the RF ion micropropulsion system for the‘Taiji-1’ satellite mission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杜鹃黄化病的发生与防治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