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 芳,杨 余,刘思钰
(1.湖南理工学院经管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2.湖南理工学院法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思想敏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阶段,自我调解能力较弱,在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和冲击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是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在需要[1]。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学校应顺应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合理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从而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科学干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利用大数据可快捷高效地采集学生心理健康信息、精准筛查出心理危机易发人群并且持续跟进、反馈特别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早恢复。
心理健康教师应携手辅导教师、学生党员等采用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新生基本信息情况表、教师和学生日常观察等手段动态收集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将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新生基本信息情况表存档,通过这些资料,高校教师能大致地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一些特殊学生,学校可以向学生家庭寻求帮助,向家庭寻求信息支持。专职辅导教师可通过QQ、微信、微博、抖音等获取第一手学生信息,切实了解学生的心情、关注的问题和喜好等,及时把握事情发展动态。
据调查发现,影响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1)家庭影响因素:家庭贫困、家庭遗传病史、家庭成员精神病史、单亲家庭(丧父或丧母)、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睦、留守经历和家庭成员患病等。原生家庭存在问题的儿童,总是容易产生脆弱、自卑、敏感、冷漠等心理,与他人正常交往也困难,最终很可能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自身因素:学生自身残疾、性情孤僻、自身患病、学困生、赌博、吸毒、异常作息等。(3)应激事件:失恋、互联网借贷、情绪异常低落、举止打扮异常、上当受骗、打架斗殴、异常言论、异常说说或朋友圈(消极偏激言论等)。高校应注重大数据技术和平台的运用,可与学生、家长、辅导员等共同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平台了解学生的相关信息,对原生家庭或生活环境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心理健康教师可通过该平台与学生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对生活、情感状况异常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帮扶。
不同年级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业问题和生活问题均不同,所以采集信息时也应各有偏重。学校应加强对大数据概念的宣传,使学生对大数据技术有更清楚的认识,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数据技术分析、数据整理、数据采集等工作,及时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好地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在大一新生中,表现较为普遍的问题主要是奋斗目标不清晰、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原生家庭问题。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普遍的问题是情感困扰和学业压力。对于大四毕业生来说,更多的是就业压力,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影响更明显。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研发推广后,各高校应用该系统检测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普遍现象。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主要利用大数据技术,从智力、人格、创造力、能力倾向、心理健康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测评,根据系统的分析结果形成心理健康测评报表,描述测评对象的心理特性和行为,最终作为测评对象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判断依据。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充分发挥所采集到的数据的价值,是搜集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信息,并对此进行测量、分析、评价的实用工具。学校除了可借助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数据,还可利用它整合分析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提炼选取出较为常见的问题,将其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点关注内容,制订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将大数据运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顺应了当今网络时代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的创新。大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需要专业的人才。教师或相关人员在心理教育方面的主观性和专业性,对心理测评数据的分析和评判结果有严重影响。“根据调研,在专业背景方面,只有30.7%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在大学时的教育背景为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人数比例分别为教育学18.4%,医学2.9%,思想政治教育8.6%,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为39.3%”[2],这表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不够高。为了避免误读数据、过度解读和乱贴标签等情况,减少非全职或非专业工作人员导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够顺利的现象,学校应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心理教师服务团队。
经专业人员或心理教师分析评定后,可对初步确定心理健康情况可疑的学生做进一步风险评估。一种行之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法是调查问卷口语化、情境化作答,问答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大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能从十个方面协助测评对象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适用于检测是否患有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2)《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该量表主要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等五个方面考查分析测评对象的心理状况,能评定适用对象所遇到的应激性事件和应激强度。(3)求助方式调查。主要考查被试学生是否有涉及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查看相关书籍、通过网络倾诉、向辅导员教师求助、向亲朋好友求助、通过文体活动等求助行为。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应综合考查被试学生这三个方面的得分情况。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是监测人类心理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之一,广泛用于检测大学生群体潜在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或特殊用户群体应选择不同的问卷,不同问卷中同一个体反映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分析结果存在不确定性,因此,该部分学生除了需要进行问卷调查,还需要具有相应资质的教师或者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咨询。
大数据的应用在发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整体推算和分析。学校根据大数据分析的情况,找出大多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以此为关注点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带动他们有意识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在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数据后,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检测报告,并根据报告为学生推送相应的心理健康指导方法,使学生逐渐了解哪种方式是能够帮助自己摆脱心理问题,实现自己良好的发展的。例如,学生在填写完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后,系统将测评对象的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显示出的结果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自主地选择与自己相符的心理教育方案。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大数据对于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心理教育主要以教学为基础,这种单方面输出的教育模式效果不佳。选择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干预,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因此,各院校要重视大数据技术的使用,建立起大数据共享平台,开发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一方面,各院校能够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学生的心理评估,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数据库,对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揭示学生的心理特征,从而科学有效地进行干预。另一方面,还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进行心理健康危机预警。采用大数据分析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预估学生心理特征,以便更好地发现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地做出反应,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和安全监护。将有心理问题或者有这种倾向的学生划入心理健康特别关注学生台账,教师应对其持续关注直至其毕业离校。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具有不连续性和迟滞性,通常在学生产生心理问题一段时间并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后,才可能对其采取干预措施。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化在校园内的普及,“可以说生活在大学校园里的每个学生每天都在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3],学校可尝试运用大数据分析、计算等功能,及时追踪、分析、整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如可通过学校档案室、资助中心的相关信息,分析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等;通过校医院的就诊、体检信息,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通过图书借阅信息,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微信、微博、QQ 等社交平台的内容发布,分析学生的人际关系、生活与学习状态、所关心的话题、思想观念乃至情绪波动和变化等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评估,从而快捷、准确地筛选出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由此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特别关心学生台账,观测学生心理的动态变化。借助于移动互联网设备和校园信息化公共设施,可持续性、周期性地掌握特别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从而有效避免“二次心理危机”的产生。
数据是冰冷的,但人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只有在借助大数据持续性周期性关注的基础上,采用加强人文关怀、专业心理疏导和对“症”下药的方法,才能科学、精准、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
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影响,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需高校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提升学生在学校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其次,教师或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提供人文关怀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双向正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引导,通过共情、倾听、鼓励等方法,积极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健康教育除了教师的努力外,学生之间的互助也很重要,教师可安排学生党员、班干部等作为朋辈帮扶,加强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团组织的建设,对大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如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应当给予大力支持与引导。
心理健康信息存储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于对每一个心理健康可疑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班级—年级—学院—学校四个层面从下到上周期性地报送心理健康教育数据,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有序、持续可控地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如果学校没有充分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多样性和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很可能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发现不及时,心理健康干预和教育不到位的现象。在心理健康工作过程中收集整理相关的案例数据,能够有效认知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此进行动态分析和科学预防,将单方面灌输式的心理教育方法,转变为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方案,特别是对于早期产生过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后期心理教育工作中,心理教师能够根据存储的数据进行科学干预。
另一方面也在于对心理健康工作做前期工作经验总结和日后工作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收集或干预后,应保留记录,编制心理健康干预案例集,可供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参考,有利于全校、全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工作的开展。通过编制心理健康干预案例集,总结既有工作经验,建立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模型,及时筛查出学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心理教师更好地形成初步判断,并根据后续的心理咨询结果,开展与大学生现实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心理培训活动,设计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