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2023-03-22 02:06冯洪荣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心理健康疫情

冯洪荣 _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书记、副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时代大任的新人。

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幸福安康、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是改善公众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心态稳定和人际和谐、提升公众幸福感的关键措施,是培养良好道德风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48年就指出,“健康不只是不害病或不虚弱,而是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处于完好状态”,并在1989年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健康新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政策文件。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出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对心理健康课程实施提出系统指导,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7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促进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重点强调“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全面提出了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2021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北京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探索,市、区、学校协同推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团委、少工委、精神文明办、科研部门等高度重视,加大保障投入;二是学校领导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提高;三是市、区、校三级联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与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2015年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队伍,常态化开展区校视导,督促指导对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

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一系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活动,如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征集、评选和展示交流活动,已连续开展12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成果。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突出贡献个人奖和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特色校的创建与评审工作,每两年一届,二者隔年交替评选一次,形成长效机制,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北京教科院的“双平台、六步骤”心理危机联动干预获得由首都文明办组织开展的“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奖”。

新冠肺炎疫情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挑战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不断蔓延。病毒的高度传染性,给民众带来了紧张甚至恐慌的情绪。中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的特殊群体,是危机事件中产生心理应激反应的易感人群。学校必须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防护教育,教给他们面对疫情的正确应对方式,帮助他们在疫情时期保持乐观、坚强、自信的心态,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对许多人来说,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社会交往活动缺失,已经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影响,疫情导致的焦虑、恐惧以及被迫停止的面对面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已经影响数百万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已经是全球范围内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当前全球近10亿人患有精神障碍,预计现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每40秒就有1人死于自杀”。我国有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青少年占很大比例,且有低龄化趋势。一些大学大一新生达到一个班以上数量的学生开学即休学,疫情导致的青少年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比例明显升高,引发社会普遍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彭凯平教授及他的团队2021年11月调查了三十多万中国的中小学生,发现心理问题的伤害上升很多,青少年呈现出“四无”状态:一是学习无动力,没有家长和老师逼着,孩子们就不爱读书;二是对真实世界无兴趣,沉迷于游戏、各种社交媒体,对真实的人和事没有兴趣;三是社交无能力;四是对生命价值无感受。彭凯平教授认为,青少年受到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要大,青春三年时光在疫情中度过,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来没经历过的一个悲剧,焦虑、抑郁、情绪失控、自杀现象在疫情期间都在上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作出部署。2020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一系列文件,《给全国中小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生活的建议》《给全国中小学校新学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建议》《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在校学习生活健康指南》《学生疫情防控期间居家防护学习生活健康指南》《学生疫情防控期间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学习生活健康指南》《学生疫情防控期间住院就医学习生活健康指南》分类指导广大学生在校、居家防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住院就医期间的安全学习、健康生活。同时,要求进一步发挥教育系统学科和人才优势,面向广大学校师生和人民群众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通了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民众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北京市、区联动开通了面向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疫情心理支持热线。同时,北京市教委与北京市卫健委合作,委托北京教科院以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房山区为试点,对五万多名中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筛选出有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及时进行辅导和干预,取得良好效果。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

在疫情可能导致个体心理应激反应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有必要深入思考建设社会多部门联合的心理健康维护网络,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解决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1.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全面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整体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包括科学的课程体系(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和专题教育课程)、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的工作体系,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条件保障。

2.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

2017年和2022年国家分别修订颁布了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分别提出“健康人格”和“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健康人格作为五个核心素养之一,包含“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友爱互助”等表现内容,并从四学段两阶段提出学业质量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康行为”作为三大核心素养之一予以确定,特别包括“情绪调控和环境适应”两个维度,在课程内容中分级分类提出要求,在学业质量要求中分四级提出考核标准。此外,在语文课程标准“审美”核心素养中提出“通过理解欣赏作品,丰富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艺术课程标准“艺术表现”核心素养中提出“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在科学课程标准“态度与责任”核心素养中提出“尊重他人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生活方式”;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出“劳动精神核心素养是劳动实践中秉持的人格特质”等。要以道德与法治和体育与健康这两门课程为核心,全面梳理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统筹必修、地方和校本课程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夯实心理健康教育根基。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疏导

学校和教师一方面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对重点人群进行特别关注,特别要结合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人发生的特殊时期、特殊事件、特殊境遇及特殊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分析研判,开展专项行动。一方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队伍,精准掌握疫情及复学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分类、分主题宣传引导。学校在学生线上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理念、方法与技巧,以增强学生理性对待疫情的能力,及时解决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也应通过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课、复学心理调适手册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理念,引导学生做自己的心理老师。另一方面,应当关注特殊群体。首先,对确诊、疑似、有密切接触史的中小学生及一线防疫人员的子女进行重点关注,给予心理关怀和疏导。其次,疫情及复学期间,对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特别关注。再次,对于原来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或自身性格比较敏感、容易受外界影响的学生及个别特殊家庭的学生,也要及时进行评估,做好预防干预和必要的转介。最后,针对初三和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要加强生涯教育和考前压力调适,关注他们的心理诉求,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

4.营造有利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

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时空都集中在学校,同时处在一生中心理成长变化的关键期和敏感阶段,校园文化对他们的心理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全面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二是建立以尊重和发展为基石的公平、公正、公开、公道的学校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师生、生生和校园相关成员和谐包容的行为和关系,四是建立以人为尺度、以人为本的安全、温馨、宜人的学校环境。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学校各方面的防护,保持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安全的校园氛围。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居家学习。复学后,也应该安排一定的适应期,以渐进式的教学安排为学生的学习适应和社会适应营造良好的氛围。

5.引导家长参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展经验总结交流推广。引进专业团队为学校助力赋能。有计划地开设亲子共学名师课堂,搭建和夯实亲子有效沟通的桥梁,加强亲子关系面的辅导,学校可以及时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等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学习、生活情况,引导家长合理安排学生的生活起居。鼓励家长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的能力。对于亲子摩擦增多、关系紧张等情况,要指导家长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做好自我管理。针对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负面情绪,引导家长理解和接纳,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对于有心理应激障碍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鼓励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寻求帮助。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心理健康疫情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战疫情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