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康 郑 婷 吴先帅 王飞燕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上海 200233
低年资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生力军,我国低年资护士在全国注册护士中的占比达25%[1]。护理工作的施行有赖于护士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与过硬的专业核心能力[2],但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急救技能及应急能力较差,通过培训强化低年资护士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是确保急诊医学科护理质量的关键[3-4]。传统操作技能培训多是集中受训护士并由科内护理操作骨干通过操作示教的形式进行培训,由于参与人员多,且要点不易被记忆和掌握,使培训效果并不理想[5]。工作坊是一种体验式、互动式培训模式,目前“护理工作坊”已逐渐用于国内外护理界[6-7]。本研究以90 例急诊医学科低年资护士为例,探讨工作坊模式的应用效果。
样本量计算:N=Z2×P×(1-P)/E2,其中Z 为统计量,取90%置信区间时Z=1.64;E 为误差值,本研究允许10%的误差,E 取0.1,最终N=67。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前提下,样本量不得少于67 例。选取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医学科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共90 名低年资护士(临床工作年限<3 年)接受培训,符合最低样本量要求。采用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工作坊组,每组45 名。工作坊组男10 名,女35 名;年龄20~25 岁,平均(22.14±1.74)岁;学历:专科21 名,本科24 名;工作年限3~32 个月,平均(24.53±5.74)个月。对照组男12 名,女33 名;年龄20~24 岁,平均(22.06±1.53)岁;学历:专科20 名,本科25 名;工作年限5~36 个月,平均(25.14±5.4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YK-2019-03)。
纳入标准:①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工作于临床一线;②工作<3 年;③同意参加本课题项目研究。排除标准:①在急诊科室轮转或进修护士;②课题项目研究期间休假、学习≥6 个月。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操作技能培训模式,即“教师示教-讲解-护士训练”模式,由科护士长制订培训的方案,5 名护理操作骨干作为带教老师进行理论讲解与技能培训,部门护士长负责考核。带教老师在示教室给低年资护士演示操作,边做边讲解操作要点,并强调操作相关注意事项,演示结束后指导学员分组练习。每周围绕1 个课题培训2 次,每次2 h。
1.3.2 工作坊组
采用工作坊模式进行培训。每周1 个主题,每周培训2 次,2 h/次。
1.3.2.1 成立工作坊小组 小组成员共7 名,其中科护士长1 名、部门护士长1 名、护理操作技能骨干5 名。科护士长负责制订培训方案;5 名护理操作骨干作为工作坊模式的培训师进行护理操作的技能培训。部门护士长负责培训完成后的考核。
1.3.2.2 成立培训工作坊 根据低年资护士培训要求结合急诊科特色设置心肺复苏、除颤仪使用、静脉输液、心电监护仪使用、有创呼吸机共5 个工作坊。结合每个工作坊的特点将授课内容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教两个部分,学员每3~5 人一个小组。
1.3.2.3 培训方法(1)心肺复苏工作坊。①理论培训:按照《2020 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8]和我院心肺复苏操作规范,通过集中讲解、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分析操作的重点与难点。②操作培训:由授课老师逐步讲解心肺复苏操作步骤,通过模拟示范、小组互动等形式帮助学员掌握操作要点。(2)除颤工作坊。①理论培训:通过PPT 结合除颤仪实物讲解除颤仪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②操作培训:分组进行实战演练,中间可穿插小组讨论帮助学员掌握除颤仪使用的重难点。(3)静脉输液工作坊。①理论培训:讲解静脉输液操作用物及相关并发症处理等。②操作培训:示范静脉输液的操作,通过小组讨论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员掌握消毒、穿刺等操作。(4)心电监护工作坊。①理论培训:介绍心电监护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重点讲述异常心电波形的解读等。②操作培训:示范心电监护仪的操作规范,由学员进行小组练习,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学员分析参数异常的原因及排除方法。(5)有创呼吸机应用工作坊。①理论培训:通过PPT 介绍呼吸机工作原理、报警原因与处理等。②操作培训:示范呼吸机操作规范,通过分组练习、模拟演示帮助学员掌握呼吸机管道的连接、常用参数设置及呼吸机报警类型与处理方法等。
1.4.1 理论知识考核
分别于两组护士培训前后进行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由科护士长确定,总分100 分,≥90 分或较培训前增加至少30 分为优秀,80~89 分或增加至少20 分为良好,60~79 分或增加至少10 分为中等,<60 分或较培训前增加不足10 分为差。
1.4.2 操作技能考核
分别于两组护士培训前后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内容包括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配合、简易呼吸囊使用、心电监护仪使用、除颤仪使用,每项总分100 分,取平均分,评价标准同理论知识成绩。
1.4.3 综合能力考核
由部门护士长评价综合能力。①沟通协调能力:诊疗过程中与医生、患者家属高效沟通,达到良好理解与配合;②应急处理能力:思维敏捷、操作规范、干预及时;③急救配合能力: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观察准确、处理有序;④工作效率:病情观察及时、操作熟练、流程有序。每项100 分,>80 分为达标。
1.4.4 满意度评价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护士对此次培训效果的满意度,包括创新性与实用性、培训计划及安排、教学设计及内容、培训的课堂气氛、授课技巧及要点解析、对综合能力的强化效果6 个项目,每项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调查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22,内部一致性为0.894。
采用SPSS 19.0 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培训前,两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两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均较培训前升高,且工作坊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培训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结果比较(分,)
表1 两组培训前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结果比较(分,)
培训后,工作坊组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工作效率的考核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综合能力考核结果比较(分,)
表2 两组综合能力考核结果比较(分,)
工作坊组对培训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学设计及内容、授课技巧及要点解析、对综合能力的强化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培训满意度比较[例(%)]
低年资护士的护理经验缺乏,且技能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采取常规护理培训模式不仅缺乏针对性,同时部分新入职护理人员可能还未完全消化培训内容,培训就已结束,对培训护士操作技能及综合能力的提升有限[9-10]。
工作坊培训模式兼具参与性及体验性,有利于帮助学员参与培训过程,利用工作坊主题鲜明、形式灵活、效果显著的优势,实现以学员为主角的探讨与互动,为培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利用团队的动力特性带动个体的培训积极性,最终在良好的体验性与参与感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效果优于传统被动灌输的培训方式[11-12]。本研究中工作坊组培训后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考核得分提高均更明显,证实了工作坊培训模式在低年资护士技能培训中的较高价值。有研究认为[13-14],工作坊培训模式摆脱了枯燥的理论说教与实践操作脱节的现象,把重点集中于临床问题上,针对性与直观性更强,便于护士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与本研究结论一致。
急诊医学科的护理工作特殊,这决定了护士必须具备超强的专业技能与临床应急能力[15]。而低年资护士常因临床操作技术熟练度不足、经验缺乏及综合能力不够等原因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有效配合抢救。对急诊医学科护士而言,除需具备相当的操作技能外,应急处理与急救配合等能力也很重要[16-17]。工作坊模式的培训形式多样,可根据不同的主题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情景,帮助低年资护士更好地熟悉及适应工作环境,并使护士在培训过程中有所参与、体验,在现实情境中遇到问题并分析与解决问题,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为紧密,从而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强化操作技能的同时,使培训护士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18-20],因此工作坊组护士培训后的综合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急救配合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随着护士操作技能更为熟练,同时综合能力不断增强,工作坊组的急救工作效率也获得提高。
传统培训模式对时间有严格的要求,且学习内容繁杂,容易造成护士对操作技能培训产生抗拒心理,使培训效果不理想[21-22]。与传统培训模式相关,工作坊模式可通过体验感与参与感激发护士的学习动机与主观能动性,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学习乐趣,并通过小组讨论、情景演练等形式使学员与培训老师相互沟通、共同思考,帮助护士实现从理论转向临床的过渡,提高学员对培训模式的认同感[23-24],因此工作坊组对培训的创新性与实用性、教学设计及内容、授课技巧及要点解析、对综合能力强化效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此外,学员可从不同主题的各种情景模拟中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使其对工作坊培训模式留下深刻的印象,促使其自觉挖掘工作坊培训模式的优势与特点,最终对该种培训模式的满意度获得提高[25]。
综上所述,工作坊模式用于低年资护士可有效强化其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效果,增强护士综合能力,提高培训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