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姝彤 荆雯
(渤海大学体育学院 辽宁锦州 121013)
啦啦操是一项积极向上、活力四射的运动项目,最早起源于原始部落时期,是战士出征打仗时用来振奋士气,鼓舞斗志的一种运动形式。时代的不断变迁,啦啦操运动得以留存,在保留积极向上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又加入了新颖的现代化元素,向外延伸,并与其他运动相互交叉融合,使啦啦操逐渐发展为一项丰富多彩并与时俱进的体育运动项目。啦啦操运动分为技巧啦啦操与舞蹈啦啦操,该文以富有艺术特征的舞蹈啦啦操为着力点,探索舞蹈啦啦操运动作用于运动员形成的身体美学品质。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所表现的美学特征需要从外显与内隐两方面入手。该文在舒斯特曼的理论指导下,讨论身体外显的特征与心理内隐的特征给运动员带来的影响。对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所形成的身体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借用这种美学特征进行舞蹈啦啦操运动的推广,以期消除社会存在的审美扭曲,并促进大众审美的提升。
啦啦操从产生到2001 年传入我国,社会各界对其定义一直持有不同说法,其中最为权威的是国家体育总局蹦床技巧协会给出的定义:啦啦操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手持轻器械或者徒手的技术技巧或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团队的形式出现,在赛场为战队加油助威,调节紧张的比赛气氛,展现团结向上的合作精神,体现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具有观赏性、竞技性、表演性等特点的运动项目。
身体美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在身心二元论消弭后,理查德·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渐渐被大众接受。关于身体美学的界定并没有形成权威且唯一的解释,但通过舒斯特曼美学观点来审视,身体美学可以暂时定义为:对经验和使用一个人的身体——作为感觉—审美鉴赏和创造性自我塑造之中心——的批判性和改善性的研究[1]。身体美是指人体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美,并有一点可以证实的是:身体作为审美活动的中心,身体美学强调的是身与心的和谐与统一。
现实生活中最美的人体是青年人健美的体魄,而最合乎自然比例的人体则是运动员的身体,因为运动员的身体是经过锻炼的,这种锻炼不是违反自然的锻炼而是适合人体各部位均衡发展的锻炼,经过这种锻炼的身体自然是最理想的人体[2]。因此,身体美学的基本要求建立在健康的体魄之上,作为难美项群运动项目的啦啦操运动,“难”是成套动作的价值和生命,“美”是成套动作的核心和灵魂[3]。带有健身与艺术属性的,以身体运动为中心的啦啦操运动,能够很好地诠释身体美学的价值。
“观赏,赋予竞技浓烈的审美特征。”[4]舞蹈啦啦操运动的身体外显属性简要概括为人体通过从事啦啦操运动而释放出的力量,展现出的健美体形与发自内心而流露出的呐喊,这也是啦啦操运动最根源的特征。基于舞蹈啦啦操外显的条件,啦啦操运动员能够释放出多元的身体表达信号,使这种释放与表现传染到观众或其他参与者,使观赏者能有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同样也是挣脱固有束缚而追求自由的一种运动。
舞蹈啦啦操运动员展现出的力量是啦啦操运动最为直观的美学特征。舞蹈啦啦操是以身体活动为中心的运动,由于舞蹈啦啦操分为3种风格,不同风格也使其运用动作发力的方式也并不相同。
譬如,街舞啦啦操注重在音乐节拍下随意支配躯干、四肢以及头部,达到一种不经意、很随意的风格,在技术难度执行的过程中,更强调利用核心素质支配四肢以及保持身体平衡,身体四肢以躯干为核心做出翻腾、托举等街舞风格的技巧动作,在层次与形态上体现啦啦操特有的力量美感;花球啦啦操强调手臂、腿部、脚尖外沿快速发力制动,以及躯体核心力量的收紧,营造一种干净利落的舞蹈风格,在技术技巧执行过程中加入适当的翻腾、跳跃、托举与配合等动作,通过许多连续的难度变化,使运动员的强负荷得以体现,展现运动员优秀的难度能力和身体素质;而爵士啦啦操强调刚柔相济的力量,胸、腰的运用,身体舒展性与延伸性也较高,并伴随着脚尖、指尖的发力,让动作表现出由内向外的延伸之感,来体现爵士啦啦操特有的力度,优柔的爵士舞搭配健康的啦啦操,使得啦啦操成为一种更趋向于传达情感的感性运动。三种不同的舞蹈风格奠定了舞蹈啦啦操的动作力量的风格基础,运动员的身体制动、手臂执行力、精准度、身体移动迅速、团队间托举配合等,无一不体现啦啦操特有的力量构成,正是这些动作以及难度元素的出现,使得舞蹈啦啦操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运动特有的力量之美。
舞蹈啦啦操是一项观赏性较强的运动,运动员健康、匀称的身体形态以及姣好的精神风貌组成了啦啦操运动身体美学的要素。基于舞蹈啦啦操集体育与艺术为一体的特性,啦啦操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体形态的艺术性。舞蹈啦啦操运动的难美项群特性构成了其运动项目训练的特殊性,致使身体形态的训练与其他运动项目也有所差异。
舞蹈啦啦操要求翻腾与跳跃动作在上半身的胸腔提气,控制发力,在操化动作的操作上要求体态挺拔,脚后跟抬起,收腹紧臀,与技巧啦啦操底座向下,重心扎实的动作发力有明显差异。不同的训练要求促使肌肉的形态与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有所不同,身体美学特征也各有差异。另外,从舞蹈啦啦操服装特征中可以看出,女性运动员着装偏向裸露腰部与腿部的肌肉与皮肤,上身身着紧身的半露脐装,下身身着贴合腿部肌肉线条的半包臀裙,男性则选用贴合身体肌肉线条的服装面料,上半身采用包裹性较好的面料以凸显男性肱二头肌的强壮,下半身裤装则采用凸显男性运动员腿部肌肉线条的设计,紧张的肌肉与流畅的线条,挺拔的身姿形态更加健美,这样的初衷在极大程度上展现了青春靓丽的风貌,又将身体形态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释放,营造出一种不为世俗规约束缚的美感,与过度肥胖与骨瘦嶙峋的身体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时代中找到了中立且更加高级的身体美学平衡。
舞蹈啦啦操因呐喊的特征,使舞蹈啦啦操运动更贴近“张扬”的美学特质。在舞蹈啦啦操中,呐喊与助威是其外沿的点缀元素。运动员这种激烈狂热并不在意其他人目光的呐喊,是享受运动本身的同时展现出的积极阳光、活力四射的精神风貌,是啦啦操区别于其他运动的特殊身体表达方式。以啦啦队或以啦啦操的命名来辨析,啦啦队更偏向于“媒介”,独立于其他运动项目之外,并为其他运动项目加油助威。这种助威可以是呼喊本战队的名称、特殊口号,以起到对其他运动员的激励作用,使其他项目运动员注意力得到片刻的转移,从紧张且疲惫的比赛中得到一丝审美的浸润与慰藉。
而抛开“队”的形式,从啦啦操运动赛事本身来辨析,舞蹈啦啦操本身所具有的呐喊可以是经过刻意设计的呐喊,或是不经意间由环境烘托而自然发出的呐喊,不仅可以达到团队间互相激励的效果,也会使团体比赛压力得到一定缓解。通过呐喊能够释放内心紧张的情绪,放松内心的负担,从而一定程度上增加比赛取胜概率,通过呐喊与口号进行本队形象的宣传与展示,能够使运动员青春活力的精神风貌再一次释放。
美的关键是德行,外在美依托内在美而体现[5]。在西方现代主义“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影响下,强调自我成为当代审美观念中的重要现象之一[3]。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思想倡导“身心合一”,身为感官动物的人通过运动而获取身体体验,将动作信息传达至大脑,通过动作的表达建构身体对世界的认识。舞蹈啦啦操运动不仅强调向观众传达基于美学特征的身体语言符号。值得一提的是,舞蹈啦啦操运动特有的外显特征,进一步浸润运动员的内心,塑造出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性格,同时通过运动员演绎出舞蹈啦啦操所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这项运动的精神内涵得以保存与流传。
基于展现身体张扬的外部动作特征,需要自信十足的运动员充实其内生的含义,更是舞蹈啦啦操运动的精髓。由于啦啦操特有的积极特质,在训练中,信心的培养自然也成为训练的重要内容。运动员需要做好前期心理建设,在做动作前进行心理暗示,如身体面向镜子,仔细并反复调整身体姿态,使技术或动作更加精确、肢体形态更加协调美观,同时基于舞蹈啦啦操难美项群的属性,舞蹈啦啦操存在着较多高难度、繁多的操化以及错落复杂的技术路线,不仅要求舞蹈啦啦操运动员记住这些成套构成要素,还需要熟练应用技术并具备随机应变、处变不惊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舞蹈啦啦操运动员必须具备的,要通过问题的解决,不断地建立自我认知,促使运动员自信心得到基本的满足;在比赛中,运动员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的情况,但由于运动员日常的训练积累,自我调整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逐渐得到强化,因此,通过教练或自身暗示的唤起,通过挺胸、抬头等具有积极暗示特性的动作,提升自信。
同样,运动员自信的心态不仅存在于训练与舞台中,在日常生活中自信心的养成还会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种在训练或比赛中养成的自信特质,也会影响运动员的日常生活与性格,艰苦的训练使他们抗压能力得到增强,遇到问题也会容易开导自己,乐观豁达、活泼开朗、亲和力强,通过自身散发出的魅力感染周边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交环境。
团队精神是舞蹈啦啦操运动区别于其他运动最为明显的特点[6]。舞蹈啦啦操运动是一项团体协作的运动项目,常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团体构成一个整体,要求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形成团结与默契的内生品质。由于舞蹈啦啦操评分标准要求成套动作层次整齐、动作同步,运动员身体情感的传达及表述以及托举配合等,都需要建立在团体高度凝聚的基础之上。
团结的美学特征存在于舞蹈啦啦操训练的各阶段:在训练上,首先需要运动员建立彼此的信任,在做相同动作时,要在训练中培养动作的整齐与同步性,要求运动员间建立以团体为中心的思想,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通过训练不断磨合,建立队员间彼此相互信任的默契,在运动员团体间搭建一条无形的纽带;由于比赛以团体形式出现,因此啦啦操运动团结协作的特性再一次更加紧密凸显。在比赛中,运动员不仅需要发挥日常训练中彼此形成的默契,还要在赛前互相鼓励与支持,或许只是彼此间的肢体接触、言语传达和眼神交流,都会起到传达积极信号的功效,只有每个人做到万无一失,才能保证成套动作完美完成。团体协作中,伴随音乐将动作完美融合,运动员之间保持合适的距离感,集体伴随着音乐动作整齐划一,舞台美学效果也因这份团结变得更加完整。同样,运动员这种团结的品质也会影响其日常生活,由于运动促使人格的养成,舞蹈啦啦操活力向上的本质特征也时刻影响着运动员人格品质的塑造,这种通过训练而得到的奉献精神,同样影响家人、同学与教师,这种自信的心态不仅是当今社会所推崇的,还有利于社会风貌建设。
舞蹈啦啦操在快节奏音乐中展现出了高难度与高强度,要求运动员具备坚持与拼搏的精神,并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7]的意识。在日常训练中,运动员常会因难度系数过高而出现失落心理,也会时常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之中,但由于啦啦操特殊的美育作用,即使碰到了困难,也不会轻易打消运动员突破自我的信心。同时,在团队精神的加持下,队友间会相互鼓励帮扶,共同解决训练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克服阻碍,不断在磨炼中进步与提升。
由于高难度动作的不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啦啦操运动员所处的训练环境存在着危险,极易在训练中因精力不集中、动作发力不准确而导致身体损伤,伴随而来的是伤病与疼痛,但他们面对伤痛表现出来的不是怯懦与悲伤,也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一种坚韧与乐观的心态,疗养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下次做技术动作时如何避免此类损伤,或是对伤病恢复后的训练充满期待,重拾训练的信心。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舞蹈啦啦操是一项具有健康向上特质的运动项目,它所具有的身体美学特征对于运动员身体审美观念的塑造具有正向迁移作用。反观现代社会所青睐的身体审美观念,越来越偏离健康的核心指向,并与舞蹈啦啦操运动所倡导的健康审美观呈现相互对立的情形。基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身心合一”的思想,融合舞蹈啦啦操运动外显与内隐的美学特征,或许能给现存腐朽的审美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启示。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为便捷的平台。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压力,但与此同时,鱼目混珠的信息也接踵而来。强加的审美标准只会严重影响人的正常审美体验[8],人们一旦沉浸在特定的环境中,长时间受到一种极端审美观的影响与熏陶,潜移默化地塑造另一种价值观,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网络媒体所推崇的“病态美”就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女团身材”“反手摸肚脐”“直角肩”等热词充斥在网络各大平台,“节食减肥”“瘦成一道闪电”等极端的网络标语更是迫害与蚕食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并让人们陷入类似于整容术塑造“千人一面”的窠臼之中[9]。
肥胖固然对身体有害,但骨瘦嶙峋更是一种“病态”的象征。由此看来,基于舞蹈啦啦操运动积极向上的运动本质,舞蹈啦啦操运动塑造的健康审美,必然会对时代所传播的审美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在文明社会,需要推崇的是匀称、健康的身材,身上没有过多脂肪,也不用太过于“骨感”,身体在肌肉的包裹下,展现出优美的肌肉线条与结实的肌肉,通过运动与锻炼,实现身心健康的目标。
当今时代,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繁忙的工作与学习的压力促使青年的心理问题日渐凸显。有关调查表明,我国18岁以上人口各类疾病(除痴呆外)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57%,并且迫于社会压力,多数人不会选择主动治疗[10]。为遏制我国群众心理疾病比率的继续攀升,通过锻炼来解压与治疗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段。舞蹈啦啦操运动健康向上的本位特质,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体育锻炼与身体美学的熏陶将压力得到释放,从而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疗心理疾病与预防的功效,尤其对大学生作用最为明显。
目前,我国大多高校都成立了独立且专业的舞蹈啦啦操队伍,在全国推广效果显著的背景下,将舞蹈啦啦操设为一项普修课供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并进行身体体验,不仅有利于提升啦啦操运动的影响力与受益面,还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也将发挥较大作用。
关爱自身是优良品质,但若过度关照自身从而引发焦虑心理,则是对于自身的否定。人们身处信息发达的时代,许多人因网络信息的传播而产生攀比心理,并且出现价值观极易被左右的情况,再加上网络上存在的“不正风气”的迫害,极易造成人体情绪失常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损害人们尤其是青年的审美观与自信心。舞蹈啦啦操运动所提倡的是健康、匀称的身材,以及乐观积极的性格与心态,舞蹈啦啦操特有的审美特质以及心理作用,将教会更多的青年人学会“回归自我”,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将自己视为中心,坚持啦啦操“以人为本、以生为重”的发展理念[11],学会欣赏自己,懂得倾听自身内心的声音,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包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通过舞蹈啦啦操训练获得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抵消负面情绪,并将这种积极的心态感染给身边的人,努力塑造良好、健康的社会审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