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舒婷 贺道远
(1.三峡大学体育学院学生;2.三峡大学体育学院理论教研室 湖北宜昌 443000)
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人们开始关注健康以及疾病防治问题,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有效方式被普遍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培养运动兴趣,将运动列入每天的日程计划中。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主要体现在关注或参加体育比赛、增加体育消费、支持体育偶像等方面。在运动风潮兴起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运动损伤现象成为体育领域的棘手课题。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与运动人员运动知识匮乏、缺乏专业的运动指导、体能素质差等多种因素有关。即使对于有训练经验的运动员而言,训练或比赛期间也无法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运动损伤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断送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因此,预防运动损伤同样是专业运动员重点关注的问题[1]。
体能是机体综合运动能力的表现,受遗传因素与后天训练的影响,身体形态结构、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能量物质存储与代谢水平是机体体能的基础,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在体育竞技领域,运动员运动能力或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受自身体能的影响,体能成为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体能训练可以整体上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水平,是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身体素质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协调地完成技术动作,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2]。不同运动项目对各项身体素质水平的要求不同,而且对身体特定部位的运动能力要求也不同。该文总结了不同体能训练在各项目中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特点及原理,为寻找更有效的体能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传统意义上,体能训练是对表现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进行的系统训练。广义的体能训练即传统意义上的运动素质训练,还包括影响运动能力的身体形态与生理机能的训练。根据服务人群不同,将体能训练分为健康体能训练与竞技体能训练。健康体能训练面向具有运动锻炼习惯或经常进行运动训练的运动人群,是提高支撑机体进行运动时的各器官系统机能能力的训练。竞技体能训练主要面向运动员人群,是在健康体能训练的基础上,为了提高竞技运动能力,提高比赛成绩而对身体机能进行的训练。随着对运动训练学及人体机能的认识加深,体育学者将针对运动员的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指全方面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健康的非专项身体练习,专项体能训练是指对直接影响专项运动技能发展的专项运动素质、身体形态和机能进行的专门性身体练习。具体而言,专项体能训练是直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练习,以及在动作特点上与专项动作结构相似的练习,或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练习,其具体目的是提高与专项有关的器官系统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塑造专项所需的体型,精准掌握与专项技术、战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专项运动成绩和技术水平提高[3]。
近几年,新型体能训练形式出现,其训练效果在多种运动项目中凸显。核心训练是对基础肌筋膜中心和附着在腰椎及骨盆束带即腰—骨盆—臀复合结构周围的肌肉进行的训练。根据解剖概念,核心肌群分为深层稳定肌群和外部灵活肌群。更具体而言,核心是中轴骨上包括骨盆带和肩带的软组织,还包括起止点在中轴骨或四肢,但是起点在中轴骨上的软组织,这些软组织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关节软骨、纤维软骨等[4]。根据训练目的,可以将核心训练分为核心力量训练、核心稳定性训练与核心爆发力训练。结合解剖知识可知,核心是连接人体动作稳定性与运动表现的桥梁。同时,核心部位都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因此,核心训练不仅能显著改善运动表现,而且通过加强核心部位的力量、稳定性与爆发力,对预防运动专项中的损伤也非常重要。
身体功能训练是结合传统体能训练与美国体能训练方法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体能训练方法,在伦敦奥运会上,这种方法被应用到国家队的部分运动项目中[5]。相对来说,身体功能训练更加科学、系统。训练方法依据人体解剖学知识,以塑造与提高专项能力为根本目的。训练方法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结合训练学理论,创造出多维度、多肌群的动作模式,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多关节联动,促进人体动力链的形成,平衡发展身体肌肉,协调身体动作。身体功能训练的方法体系包括核心力量、动力链、动态恢复、脊柱功能、动作模式、本体感觉、能量再生训练与功能性运动测试等。身体功能训练起源于运动损伤的康复与治疗,因此,身体功能训练的动作模式都是基于损伤防控的初衷而设计的,近年来,其预防运动损伤的功能被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认可。
《运动解剖学》《运动医学大词典》将运动损伤定义为“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和生理上的紊乱”,因此,运动损伤除了已经发生的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属性外,解剖结构中神经、骨骼肌、骨骼、软组织以及心理层面上的运动功能障碍都属于运动损伤范畴[4]。运动损伤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严重的损伤会直接断送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在各运动项目中,教练员、运动员密切关注预防运动损伤的相关措施研究。体能训练虽然被应用于各运动项目,其重要目的之一是预防运动损伤,但是,其自身的训练过程同样会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
力量训练是提高骨骼肌收缩能力,增强抗阻力功能的训练,需要骨骼肌对抗外来阻力或自身重力完成一定的动作。在正式进行体能训练前,如果教练员和运动员没有完全掌握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情况,以及运动时的身体状态大于自身承受的负荷,则很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甚至是骨骼肌撕裂。耐力训练更加关注提高运动员长时间运动或工作中抵抗运动疲劳的能力,是多数项目中影响甚至是决定运动表现或比赛成绩的身体素质。耐力训练特别注意训练过后机体的恢复情况,如果在大运动量训练后机体尚没有得到有效恢复,那么此时进行下一轮的耐力训练就会造成运动疲劳,长时间疲劳状态下进行耐力训练,会引起神经肌肉反应速度下降,增大运动损伤风险的几率[6]。灵敏素质训练用于提高运动员快速转变动作、转变体位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协调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和身体不同部位相互配合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跳高、撑竿跳等项目对灵敏与协调素质水平要求较高。灵敏与协调性训练过程中,需要运动员精神高度集中,按照技术动作标准完成特定的技术动作,快速改变动作或者调整身体姿势,要求机体反应速度要快,非常熟悉动作模式。在尚不熟悉技术动作与完成技术动作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水平较高的灵敏与协调性训练,容易使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手忙脚乱,运动系统做无用功,进而造成运动损伤[7]。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体操、投掷、游泳等项目对柔韧性的要求较高。在进行柔韧性训练时,如果采用绝对大于运动人员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很容易对关节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
为了提高体能训练在各项目中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首先应该注意预防体能训练本身的损伤。研究者指出,预防体能训练过程中损伤的发生,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的总原则,具体来说,主张三种适用性原则[4]。
首先是针对性原则,要求在进行体能训练时,根据运动项目、个体在团体运动项目中的位置、预达到的训练目标、运动员身体机能水平、具备的训练条件等,有针对性地根据现有资源提高特定项目需求的身体素质水平。这就要求,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以上因素,设定侧重提高运动参与者某项身体素质的针对性体能训练方案,并且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水平,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这样能够较大程度地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
其次,体能训练应该遵从周期化原则,身体素质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次训练适应、再训练再适应,即“负荷刺激”与“机体恢复”的多次交替,才能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的过程其实是探索运动员运动生理极限的过程,研究证实,适当的运动负荷与合理的恢复周期共同作用,才能促进体能正向增长。依据周期性原则,应该循序渐进、持续科学地增加运动负荷,并且安排合理的饮食和恢复时间,帮助运动员实现超量恢复。既要避免大负荷运动后没有合理的恢复,又要避免负荷不够,恢复时间过长的现象。在一个训练周期过程中,如果急于求成,大密度地安排大负荷运动训练,在机体尚没有得到基本的休息或恢复的情况下,对运动员持续进行同等负荷或者更大负荷的训练,很容易让运动员力不从心,身体机能不能完成要求的运动负荷而造成运动损伤。
最后,为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体能训练应该遵从系统性原则,即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要体现运动行为的持续性、规律性和增长性。系统性既是对整体身体运动能力的要求,又是对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长远打算。持续性进行体能训练可以避免偶尔停训后重回训练场时,身体机能不适应运动负荷造成的损伤,同时,持续性训练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训练效率。另外,训练的规律性可以参考运动生理学理论和运动训练学理论的相关知识,根据身体对不同训练的适应规律安排运动负荷,坚决杜绝安排超越当前状态水平的“极限负荷”,减少不适运动造成的损伤。系统性原则中的增长性,要求保障运动训练效果的关键,只有不断有序的增加运动强度,才能让机体逐渐提高对大强度训练的适应性,进而提高运动能力。
近几年,体能训练在各运动项目中的应用性研究逐渐增加。研究发现,体能训练不仅能如期达到提高专项运动技能的目的,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预防运动损伤的重要作用。
篮球运动的整个运动过程较为激烈,因此对体能的要求较高,为预防运动损伤,进行体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篮球运动中,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与指间关节发生损伤的概率相对较大,针对这些特点,在体能训练中,重点进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关节的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和协调训练,可以有效减少在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时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8]。花样滑冰运动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核心能力,勇于合理地控制重心与肢体的变化,保持平衡及技术动作的变化。另外,良好的腰腹部力量和柔韧性对花样滑冰运动员非常重要,腰腹部是花样滑冰运动员损伤发生最多的部位。研究分析,针对性地对花样滑冰运动员进行腹部、髋部和下背部的体能训练,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运动康复至关重要[9]。由于高水平基本身体素质的要求与高难度动作的项目特征,体操运动员在长年累月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运动损伤,为预防损伤的发生,对体操运动员需要进行身体形态训练、身体机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体操运动员需要控制体重,增加骨骼肌含量,同时减少脂肪的积累,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肌肉力量。相对而言,本体感觉是体操运动员非常重要的身体素质,体能训练注重提高体操运动员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有助于运动员在进行单双杠、吊环、平衡木表演时保持机体的平衡协调性,进而预防运动员从器械上掉落造成损伤。肌肉力量是维持各项技术动作的基本身体素质,对体操运动员上肢、下肢和躯干进行针对性力量锻炼,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控制能力和关节稳定性,减少损伤的发生[10]。
实践证明,传统体能训练能有效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随着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以及与国外体能训练相关学者或研究者的沟通交流,新的体能训练模式逐渐受到重视。核心训练能够针对性地提高躯干及其连带肌群的肌肉力量,在躯干主要支撑动作比较多的运动项目中,其预防运动损伤的作用明显。身体功能训练源自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将其应用于体能训练能够更有效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目前,几乎各项群运动项目都将体能训练作为日常训练的常规内容。然而,体能训练各运动项目中的应用与训练方法选择尚未发展成体系,专业体能训练人群欠缺,不利于体能训练的广泛推广。另外,由于新型体能训练的发展时间较短,将其应用于各体育项目,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为促进体能训练在各运动项目中的长期发展,需要实验类研究对可行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探索,丰富体能训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