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校园武术教育新思考

2023-03-21 23:03郑昌硕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体教武术青少年

郑昌硕

(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工作,2019 年9 月2 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到2035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1]。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对青少年体育教育工作作出明确指示。体教融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变革和战略趋势,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武术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之一,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中国特色文化教育、体质健康和精神塑造的多维度责任,而精神层面的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武术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重要特征[2]。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受到“土洋体育之争”和西方体育文化冲击而“西化发展”的中国校园武术教育,迎来了“回归教育本位”的大好契机。新时代,大力发展校园武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武术精神、武术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尚武精神,塑造完善的人格,以武养德、以武励志、以武悦心,并最终成为“五育”并重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体教融合的育人理念、目标

1.1 体教融合的育人理念

体教融合的“前身”是体教结合,二者在字面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3],但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在本质上有着质的不同,可以说前者是化学反应,后者是物理变化。体教融合更加侧重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从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强调体育和教育在价值、功能和目标上的紧密融合[4],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终身发展。体教融合不仅仅是把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功能和资源简单叠加,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厘革,这种理念要达到以文化人、以体育人的功效,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多维度功能和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发挥更重要的作用[5]。

1.2 体教融合的目标

体教融合有着明确的目标:(1)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教学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在育人思路、教学方法、授课环境等方面整体化构建,整体化推动,整体化贯彻;(2)确立以学校体育为主体的核心理念,体育部门主动向学校体育靠拢,在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开展业余训练、组织竞赛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3)树立体与教的互促育人理念,使其达到“1+1>2”的理想效果;(4)强化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其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地贯穿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由此可见,体教融合并不是简单地把体育回归教育,而是注重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任务的相互融合,把体、教各自的优势变为共同的优势。

1.3 体教融合的意义

体教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改革,对青少年体育事业是一种质的改变,在以体教融合为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体系会更加完整,每个学生也会在这种教育环境中受益匪浅。学校体育活动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塑造以及坚韧意志品质的培养会逐步成为基础,这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初心”。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形式会愈发多样,学生参与体育的途径会越来越广,获得锻炼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体育已经成为中考中和语数外同分的重要考试科目,高考也出台了相关的体育加分政策,这种牵引性的考试机制无疑提高了国人对体育的认可程度,也肯定了学校体育的价值性。

校园武术教育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展,让武术这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身体的各项技能水平,让学生爱上武术、享受体育、健康生活。

2 校园武术教育的目标与意义

2.1 校园武术教育的目标

校园武术教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的武术教育活动过程[6]。校园武术教育旨在通过武术课程、武术表演、武术竞赛等来提高武术技能水平、增强健康素养、打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认同感。

2.2 大力发展校园武术的意义

2.2.1 习武可强健其体魄

武术是一项全身性的运动,在武术套路中,一个套路中往往包含跑、跳跃、屈伸、翻腾、平衡等动作,这些动作都需要调动全身各个部位来完成,长期进行系统科学的武术训练,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的柔韧、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7]。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长期习练太极拳能够平衡心气和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这对于身体还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2.2 习武可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武术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更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练习武术对青少年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全方位的。初学武术,要面对“压腿、压肩”等韧带的疼痛关,这也在无形中培养青少年的坚强的意志品质[8];老话讲练武术讲究“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持之以恒,方能成功”,这是对青少年坚持不懈意志品质的塑造;武术散打是一项双人空手对抗的运动项目,练习武术散打要遵守散打的竞赛规则,更要遵循“点到为止、亦敌亦友”的道德准则,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和尊重意识。

2.2.3 习武可提高防身能力

武术是在古代军事战争中传承下来的一种技艺,其本质属性为技击性。武术套路中的动作也是在实战中可用到的技击动作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和创造的,如“马步架打、双峰贯耳”等动作都可以在实战中运用。当今社会校园暴力频发,学校作为青少年的安全港,似乎也不再安全。正确、科学的校园武术教育可以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免受校园暴力侵害。

2.2.4 校园武术有利于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专题,凸显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武术作为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理应成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帮手。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在传播武术思想、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等方面更需要发挥出其独一无二的促进作用,应该通过卓有成效的校园武术教育,帮助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形成对武术这一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科学认知,让学生主动承担起传承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贡献[9]。

3 当前校园武术教育的“痛点”

3.1 武术的“体操化”之痛

2010 年8 月,教育部办公厅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决定从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推广实施武术健身操[10]。这是国家第一次发布关于武术进校园的文件,但推广的不是传统武术,而是类似于广播体操形式的武术操,这导致大多数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程都是以武术操的形式体现,虽然简单易学、富有节奏,但是却没有了武术的味道,失去了武术的本真。这样也容易误导学生认为武术就是这么简单枯燥,降低学生对学习武术的激情和兴趣,从而形成对武术错误的认知。

3.2 授课内容的单调之痛

中华武术是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拳种类别很多的传统体育项目。据20世纪80年代官方统计,仅仅是流传在民间的传统拳术就多达129种,这些拳种散布在全国的各个角落,且不同拳种的演练风格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同。但现如今在校园武术课程中并没有当地特色武术拳种的内容,仅仅是以国家武管中心推行的少年拳、初级长拳第三路、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和全国第三套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旭日东升》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显然与开展多样化学校体育运动的国家号召相悖,限制了中华武术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3.3 武术理论的忽略之痛

中华武术不仅包含了众多优秀的拳种及攻防技击术,更重要的是其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这需要学生坐到教室里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可惜的是目前鲜有中小学开设武术理论内堂课程,且缺少武术理论校本教材,这种现象直观地反映了目前校园武术重技术、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状,这对于青少年了解武术中所蕴含的武德精神及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一大缺憾。

3.4 师资队伍的缺乏之痛

武术是一个对技术和细节要求比较高的项目,没有专业教师的指导,很容易出现动作变形,缺少神韵的情况,甚至可能面临受伤的危险。只是目前的大环境导致了许多学校都缺乏专业的武术教师,因此,被迫安排其他专项的教师,采用自学的方式习得课程所需的武术套路或武术操,再去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可能让学生学到一些不标准甚至错误的动作,这对于中华武术的传播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3.5 考核制度的陈旧之痛

目前,校园武术课程仍延续着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机制,过度强调了量化考评,且弹性评分及软性评价不足,这种单一的考核制度有悖于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很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1]。只对武术课程进行最终演练和技术考核,是忽视武术教育多元化的体现,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矛盾。

4 基于体教融合背景下对校园武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考

4.1 丰富武术课程内容,助力体教融合

体操化的校园武术表现形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中华武术产生错误的认知,扭曲学生对中华武术正确的看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利用体教融合的优势,增加与时俱进的武术课程内容,改变武术课程只学武术操的现状,增设武术散打、武术传统套路、武术竞技套路、太极拳等内容,并将武术与体适能相结合,同时要注重学生武德的培养[12],构建出一套真正适合青少年健康发展并且青少年真正喜欢的校园武术课程体系。

4.2 “校社融合”,因地制宜地开展特色武术课程

面对千篇一律的校园武术课程现状,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建议学校与当地的武术协会合作,整合资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创编一套适合学生且富有当地特色的武术套路,或者选取具有当地特色的拳种和代表性的拳种作为授课内容,如山东省济宁市可将查拳作为校园武术的授课内容,山东省淄博市可选取斩穴拳作为校园武术的授课内容。在引进特色拳种的同时聘请该拳种的代表人物或优秀习练者进入学校授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和全面地认识、学习、弘扬中华武术。

4.3 理论与实践融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华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当代学生需要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精神,以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传承[13]。

2014 年5 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联合颁布《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该规划指出,中小学是推广武术段位制的重点。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制度化的考级方式不同于舞蹈、钢琴等项目,武术段位制考试不仅有技能考核,理论知识的考核也占很大的比重,这种考级制度会显著增加学生学习武术理论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但武术的理论知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系统,仅仅靠上外堂课时武术教师对学生三言两语的提点,学习效果微乎其微。因此,需要增设内堂课,来系统学习关于武德和武术的理论知识,并搭配配套教材,以取得更得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体和教,文和武”的相互融合,切实做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4.4 提升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做好教师的“体教融合”引导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水平[14]。面对师资紧缺的现状,校方可以通过教育部门购买服务,引进足量体育系统的优秀教练员,或者与社会武术俱乐部、武术协会等社会组织通力合作、整合资源,聘请优秀武术运动员、教练员进入校园任教,实现师资共享途径;定期举办武术讲座、培训班等,提升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进行青少年体教融合的同时,做到教师的“体教融合”。

4.5 动静融合,革新考核机制

科学的考核机制是推进体教融合实践的重要抓手,而只关注最终成绩的终结性考核制度常常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能力。这就需要将“静态”的评价机制与“动态”评价过程相融合。例如,将学生的持续学习态度列入考核范畴;将学生在上一学期的成绩与本学期的成绩进行纵向对比,根据升降幅度对其进行评价,以此来揭示学生武术技能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的纵向变化情况;将学生的武术技能成绩与体测成绩进行横向对比,根据二者的评价等级差异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技能与体能协同发展。

5 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新时代青少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更需要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该研究认为,新时代校园武术教育需要充分利用体教融合带来的优势,使校园武术教育走出困境,从提高课程质量,加强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提高学校对武术的重视度等方面同时入手,并借鉴体教融合培养体育人才的思路和模式,精准定位,把握时机,使武术在育人方面的综合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的释放,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校园武术教育在体教融合背景下被赋予的伟大时代使命。

猜你喜欢
体教武术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武术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