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冬奥赛后“3亿人上冰雪”可持续发展建议

2023-03-21 23:03胥彦玲张素娟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冬奥场馆冰雪

胥彦玲 张素娟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 北京 10004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筹办冬奥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参加冰雪运动,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愿望,推动建设体育强国”[1]。2014年冬奥的成功申办以及“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确立,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冰雪运动成为可能,冰雪运动成为全民健身的新时尚。然而,由于我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基础供给不足,群众性参与度仍不高。2021 年1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考察调研时指出,体育强国的基础在群众体育,要通过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推动我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补缺项、强弱项,逐步解决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和“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的问题,推动新时代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2-4]。2022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了“全项目参赛”,并在科技助力下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迈入全新时代。但与欧美冰雪运动强国相比,我国仍存在冰雪运动基础差、底子薄,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等问题[5],群众性冰雪运动仍受场地、设施和装备等的限制。后冬奥时代,应以北京冬奥会形成的冰雪运动热潮为契机,用科技手段加快突破我国冰雪运动的限制,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持续纵深发展,实现3 亿人上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这对促进我国体育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3亿人上冰雪运动”发展现状

中国自2015年申冬奥成功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为冰雪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2022北京“科技冬奥”的成功举办,已成功带动3亿人上冰雪运动。

1.1 2022 北京“科技冬奥”成功举办彰显了冰雪运动的实力

科技强体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会,从开幕式到场馆建设,从赛事组织到运动员保障,200余项高科技的应用让“科技冬奥”成为闪耀世界的中国力量,有力支撑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彰显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实力。

1.1.1 科技助力绿色办奥

冬奥场馆从赛道设计、结构建造、改造、关键用材等方面突破多项新技术,打造绿色低碳和智慧场馆。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的冬奥速滑场馆,碳排放趋近于零,成为低碳绿色运动场馆建设的样板工程。北京冬奥会运用临时设施搭建与运维关键技术实现了场馆设施的循环利用和零排放。主火炬以氢为燃料,通过“微火”点火技术,保障了氢能火炬的安全、稳定和长时间燃烧,首次实现了火炬零碳排放。冬奥赛区100%清洁电力可靠供应关键技术支撑“两地三赛区”实现全部场馆赛时100%绿电供应。“氢能出行”关键技术保障了赛事用车全部采用氢燃料电池客车,实现零碳排放。

1.1.2 科技助力精彩办奥

开幕式上的LED地面显示系统,实现了超8K超高清分辨率,面积10552 平米,是世界上最大的LED 屏幕,承载了开幕式60%以上的演出创意,为观众打造了一场科技感超强的视觉盛宴。“冬奥开幕式仿真排演系统”实现了开幕式从热场到火炬传递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的内容可视化仿真,在疫情防控形势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表演。多机器人跨域火炬传递,书写了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与机器人之间在水下进行火炬传递的传奇。造雪储雪技术突破国外封锁,实现了“用雪自由”,助力谷爱凌、苏翊鸣等冬奥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项目的精彩呈现。室外大中型压雪车、高效智能造雪机、制冰机、高性能雪板和高端冰刀、减阻“战袍”等高性能装备和科学训练技术助力我国运动员取得历史性好成绩。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方面的应用,为公众提了全新的观赛体验。

1.1.3 科技助力安全办奥

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冬奥场馆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体系等先进技术保障了冬奥会的运行安全。“智慧卫检系统”、雾化消毒机器人等助力冬奥科学防疫取得显著成效。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多项科技成果的应用,多款新型机器人在奥运会多种场景的应用,以及冬奥列车智能票务系统的应用等,全力保障了冬奥赛事在疫情防控中顺利安全推进。“跨区域一体化核生化应急医学救援体系”、智慧移动方舱、科技冬奥沉浸式应急医学救援培训新模式、应急医学保障技术等为冬奥会提供了先进的医疗保障服务。

1.2 “科技冬奥”为“3 亿人上冰雪运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科技冬奥不仅营造了“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良好氛围,也为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丰厚且宝贵的遗产,为赛后全民共享冬奥成果打下了坚实基础。

1.2.1 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

以冬奥筹办为契机,各级政府制定实施冰雪运动场地设施规划,明确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要求,加大公共资源调配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鼓励采取“中央部委及各级政府支持新建一批,现有体育场馆和废旧闲置厂房改建一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冰雪场地高质量建设。到2021 年初,全国已有654 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317%和41%,覆盖30 个省(区、市),极大提升了冰雪场地设施的有效供给。以往关于“冰雪运动不进山海关”的区位边界被打破,冰雪项目在我国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国民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递增,全国参加冰雪运动的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已实现带动3 亿人上冰雪的目标[6]。2022 北京冬奥场馆针对不同复杂环境,从地赛道设计、结构建造、改造、关键用材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的新突破,为后冬奥时期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提供了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加快冬奥场馆建设关键技术的全国推广应用,能够促进不同地域和环境条件下冰雪运动场馆的高质量建设,推动我国冰雪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迈向新台阶。

1.2.2 制冰造雪技术的突破增强了冰雪运动的“硬实力”

自2016年以来,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不仅攻克了不同气候条件的冰状雪赛道制作技术,突破了国际技术封锁,自主打造了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冰状雪”赛道,还研发出高效储雪技术,真正实现了绿色“用雪自由”,冰雪硬度测量仪和冰雪粒径测量仪等冰状雪赛道专业监测设备也实现国产化,成本也大幅压缩,为我国雪上运动器材装备实现国产化提供了技术保障。2014-2019 年间,我国滑雪场国产压雪车数量由2014年的8台增至2019 年的27台;国内滑雪场造雪机数量也由2015年的50台增长至2019年的467台,并逐渐缩减了与新增进口造雪机数量的差距。此外,冬奥首次应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制作的高质量冰面,经过冬奥会系列测试赛和2022年冬奥会的多重考验,应用效果稳定可靠,冰面温度均匀、温差不超过0.5℃,为运动员创造了最高标准、最优良的场地条件,助力测试赛取得了多项优异成绩,并诞生了4 项世界纪录,冬奥会接连打破多项奥运纪录,受到来自国内外各冰上项目选手们的好评。制冰造雪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我国冬奥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效支撑,更是为赛后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硬实力。

1.2.3 智慧、绿色、安全的奥运保障提升了冰雪运动的软实力

一是冬奥科学防疫为疫情常态化下发展冰雪产业提供了支撑。体温监测、环境消毒、病原体检测等环节多项科技成果的应用,多款新型机器人在奥运会多种场景的应用,以及冬奥列车的智能票务系统的应用等,全力保障了冬奥赛事在疫情防控中顺利安全推进,也为后冬奥时代疫情常态化下发展冰雪产业提供了支撑。二是科技助力“碳中和”战略下发展冰雪运动成为可能。科技助力打造冬奥低碳场馆、构建冬奥低碳交通体系、实现冬奥场馆100%绿电供应、促进场馆和设施生态建造等,为赛事实现碳中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赛后“碳中和”战略下发展冰雪运动提供了样板。三是科技支撑安全办奥为广泛组织冰雪赛事活动提供了保障。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冬奥食品安全保障平台、冬奥场馆岩土构筑物灾害早期识别及自动预警系统、“百米级、分钟级”气象预报体系等先进技术保障了冬奥会的运行安全,也为赛后广泛举办冰雪大型赛事活动提供了保障。

1.2.4 冬奥冰雪效应带动冰雪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冬奥比赛场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提升、“互联网+残疾人”冬季健身服务平台的探索搭建,带动了残疾人广泛参与冰雪运动。人工智能、高清显示、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在赛事报道、赛事转播、现场导览等方面的应用,为公众提供了全新的观赛体验;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为残障人士收看赛事报道提供了方便,全面激发了观众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冬奥会首创的“冰水转换”技术,为未来夏季游泳馆与冬季冰上运动场馆的快速转换提供了技术支撑。拥有“快”“护”“暖”“美”功能的冬奥会减阻“战袍”等高科技装备,除了赛时帮助运动员提升赛场成绩外,也将会成为后冬奥时代吸引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重要装备。雪蜡车、雪车等高端冰雪设备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形成了一批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创产品,冰雪装备国产化的发展与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冬奥会带动的“冰雪+”效应已逐渐形成,我国初步形成以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运营为基础,冰雪大众休闲健身和竞赛表演为核心,以冰雪体育旅游为动力,冰雪装备制造为支撑的冰雪产业体系[7]。据《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2)》数据显示,预计2021—2022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 亿人次,我国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6]。

2 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存在的不足

以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契机,我国冰雪产业驶入了快车道。但由于我国冰雪运动起步晚、基础差、底子薄,冬奥虽已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但与世界冰雪运动强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1 群众性冰雪运动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冰雪场地设施数量少、规模小、功能不全、服务水平不高,安全保障不足,雪上运动季节限制性强,南北差异大,冰雪产品及装备制造业发展落后、创新性不足。居住地附近缺乏运动场地,群众性冰雪运动服务有效供给还不能满足全国人民广泛参与冰雪运动的需求。

2.2 不同区域冰雪运动大众参与率及水平差异明显

冰雪运动在我国起步晚,我国冰雪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宣传推广力度也不大,群众广泛参与冰雪运动的氛围还未形成,不同区域冰雪运动大众参与率与水平差异较大。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调查数据显示,传统冰雪运动省份与其他省份的大众参与率和水平差异大,东北三省参与率达到了42%,西北省份参与率为25.9%,而南方省份参与率仅为18%。

2.3 冰雪产业市场规模不大

虽然北京冬奥会为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但在冰雪产业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刚刚起步,冰雪装备自主品牌少,大众冰雪运动装备生产链缺失,加之投资成本高、硬件设施不到位、交通条件受限、竞赛表演业不够完善等因素的限制,市场规模仍不大。加上近年来受疫情的影响,冰雪旅游产业亦受到很大冲击,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带动下,虽然我国冰雪产业有望突破3233亿元,但仍与《中国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规划提出的2022 年我国冰雪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 亿元、2025 年达到1 万亿元的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2.4 专业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普通大众中80%的为初学者,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普及度不够,对冰雪运动有初级以上普及教育或体验的青少年不足15%[8]。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型人才培养不足。随着北京冬奥会及3亿人上冰雪的带动,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喜爱程度提高,冰雪运动参与人数逐步增加,对冰雪运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在竞技人才、培训服务、场馆运营、冰雪机械操作、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将面临紧缺的局面。

3 科技助力“3亿人上冰雪”可持续发展建议

面对我国冰雪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实现“3 亿人上冰雪”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弥补我国在冰雪运动领域的短板和不足,加快推动群众性冰雪运动的普及。

3.1 科技助力冰雪场地设施有效供给,满足消费需求

加强科技冬奥成果的推广应用及研发再创新,以科技助力“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科技手段模拟不同气候和地势条件下冰雪场地的建设运营,加大普适性冰雪高端装备的研发制造,突破冰雪运动季节、场地等限制,推动冰雪供给“越过山海关实现东南飞”,加快举步可就、低碳绿色的冰雪场地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冰雪运动。对标国际标准,坚持生态保护与冰雪配套设施建设并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国际顶级冰雪赛事活动平台和冰雪旅游度假地,全面提升冰雪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冰雪运动市场需求。

3.2 科技助力冰雪赛事活动社会化,提高参与度

一是加强更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新型冰雪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的研究。面对大众冰雪运动需求的逐步多元化,研究开发新型的冰雪运动技术和科学的训练方法,丰富群众冰雪运动的活动供给,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冰雪运动需求。二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社会化活动。如将机器人融入冰雪运动中,打造机器人滑雪滑冰表演、机器人同场竞技、机器人陪练等科技感十足的活动形式,吸引滑雪爱好者和青少年广泛参与冰雪运动。以AI 技术打造冰雪智能体验活动,通过VR、互联网、智能冰雪装备模拟体验,举办智能化冰雪赛事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冰雪运动的魅力。三是科技助力“冰雪+”活动丰富多彩。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亲子”等领域的作用,探索开发新形式、高品质的冰雪活动。如以冰雪运动服装、装备等的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冰雪节、冰雪季和冰雪嘉年华等活动中引入冰雪运动服装比赛和冰雪运动装备比赛等项目,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冰雪运动的吸引力。

3.3 科技助力冰雪产业现代化,提高冰雪运动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冰雪产业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完善的冰雪技术标准体系,加快推动冰雪产业技术进步。二是以技术创新促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本土冰雪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究开发集新材料和新设计为一身的新型运动器材装备,研制更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新型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冰雪装备器材知名品牌[9]。三是科技助力打造大众冰雪装备新产品,开发物美质优的冰场、雪场专用装备和设备,研制安全性高、功能性强的冰刀、滑雪板、滑雪服等大众普及型个人运动器材[10-11]。四是通过大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冰雪体育产品。五是借助区块链、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和技术,实现我国冰雪体育企业生产与管理数字化,提高我国冰雪体育产业价值链系统的整体效能[12]。

3.4 科技赋能冰雪运动普及,助力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5G、云计算、AI 等技术并整合全产业链平台资源,创造5G 时代冰雪文化推广传播新模式,在激发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冰雪热情的同时,助力冰雪运动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是开展冰雪运动云体验、云展览、云旅游、云竞技、云课堂、云培训等活动,不断提高冰雪体验人数,提升冰雪运动的普及率和影响力,激发群众冰雪热情。二是通过场馆仿真系统,让远程考察场馆“触手可及”,通过构建场馆可视化“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三维场景仿真,为大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冰雪赛事体验,广泛激发大众参与冰雪运动的兴趣。三是创新青少年普及教育形式,开发设计趣味十足、难度循序渐进的冰雪运动场景编程课程,引导更多孩子走进冰雪世界,学习冰雪知识,点燃冰雪热情。在科技助力下,广泛培养冰雪运动的爱好者,培养和挖掘潜在的冰雪运动专业人才。

4 结语

“3 亿人上冰雪”是基于全民健身需求的群众性运动战略,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 北京冬奥会已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从愿景变成现实。冬奥赛后,促进冰雪运动可持续、更均衡、更全面的发展还需科技助力。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加快突破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参与率不高、产业体系保障不足、人才匮乏等限制,让更多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持续推动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冬奥场馆冰雪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