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成花(甘肃省康乐县康乐中学/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历史就是指以人类早期过去的事件或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叙事、检查、分析、论证等研究手段,解读史料信息的学科。人类研究历史信息的重要作用在于以古鉴今,根据过去的社会实践经验揭示社会与历史的发展规律。而在中学历史课程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使学生可以借鉴前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而扬长避短,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便于学校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理念的思想道德教育。
尽管历史学科在中学教学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中学历史课程中不乏一些琐碎的内容,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记忆掌握。而历史学科作为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所有中学历史教师都会将学生的考试分数视为首要目标,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待历史事件的观点看法得不到重视,更多的是“填鸭”式的灌输教学和机械式的背记理论,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中学历史教学更应该摒弃传统生硬粗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需要通过一系列史料、史实的直观讲解作为论据支撑,这样的教学模式更看重学生的思辨能力与主观意识培养,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从而发现历史学科知识背后的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不再依靠机械的背记来学习历史知识,而是以理解、分析甚至主动翻阅历史资料、举证观点的方式参与课堂学习。所以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将会明显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率。
中学教育体系中,历史更容易发挥“德育”教学的优势。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在不断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发展历程,梳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借助意识引领、思想教化的方式,使学生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如今我国正处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关键发展阶段,在吸纳西方先进技术思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西方错误扭曲的思想的冲击。而中学生作为祖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让他们在社会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思潮中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核心理念,是每一位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打造出历史学科经常性教育、环境教育、多结构教育的教学特色,让学生通过教育感化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理,形成厚德笃学、创新进取的优良学风,培养学生宽厚待人、友善包容、自觉遵守社会道德秩序的良好品质。在此基础上,以历史学科“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内容作为载体,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形成“民族振兴”“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开始,逐渐形成黄河流域的本土文化,拥有着当今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丰厚历史底蕴。中学历史学科收录了包括我国的农耕发展、货币历史、文学艺术发展、饮食文化等各个元素在内的知识。通读中国古代史会发现,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对周边国家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例如我们在水利、建筑农业、社会制度、经济、文学、绘画、宗教、手工业等多个行业曾一度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所以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将各个朝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加以详细介绍,例如秦朝一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国家;再如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让中华文化通过交流享誉世界。
在中学历史课程中,中国近代史也是比重较大的单元。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为止,前后约110年的历史,也是我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一部充满着屈辱、灾难的苦难史,在清朝“闭关锁国”的错误国策下,我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到签订《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再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烧杀抢掠行径,学生应当从中吸取深刻教训,即“落后就要挨打,科技才能强国”。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学习近代史就是要用民族的苦难历史警醒学生,让其谨记“戊戌六君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等为了国家大义舍身捐躯、拼死抗争的壮烈情怀。
新中国史是指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至今70余年的历史,记叙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由贫穷落后转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带领学生学好新中国史,也是中学历史课做好经常性思政工作的必要途径。只有从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反思国家遇到的挫折与弯路,回顾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伟大实践成果,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理解社会现存的矛盾问题。在党史教育、新中国史教育中渗入家国情怀,需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党政体制先进的政治属性,以及新中国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使命,只有弄清我们如今身处的和谐社会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知史爱国,才能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正确价值观,才能自觉做到“四个意识”“两个维护”。需要让学生时刻认清,要发奋读书,提升自己的知识层面与文化水平,以求实、务实的作风对待学问,做人做事,用开拓创新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投身到社会建设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个人的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这样才能让中学历史教学做到“有血有肉”,深入学生的内心,起到感化教育的效果。
首先,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多组织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积极创造亲身接触历史的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地方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方史与乡土文化,每个地区均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些历史元素虽然不会在中学历史课本中被收录,也不会出现在学生的考题中,但通过社会实践了解地方史,更容易让学生梳理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使历史知识与眼前的历史文物产生记忆关联,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例如,从地方博物馆展品中,有的学生会发现一些造型精巧、颜色艳丽的出土衣物,那么就能够联想到我国西汉的丝绸服饰文化。在历史展馆中,还有关于古法工艺丝绸制造的养蚕技术、织机结构等相关知识的讲解,而近距离接触这些历史文物,学生就会联想到在古代没有工业、没有电力的环境下,批量生产质量上乘的纺织品的难度,会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性智慧与聪明才智。这样直观地接触历史文物所带来的震撼效果,远比课本图片与文字说明要大得多,会让学生从古代工匠技术体会到中华文化与民族智慧的魅力,发自内心地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灿烂文明时期遗留下的文化瑰宝,至今在国际范围内仍然可以找到它的忠实受众,例如饮茶文化、道教文化、汉服文化等。学习中国古代历史,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经历长期岁月不曾磨灭的中华文化,尊卑有序、敬师重道、恪守礼教的传统美德,以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对国家、民族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
家国情怀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需要建立在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基础之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总结,是历史价值反映到实践层面的一种精神信仰。历史价值观是中学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之一,通过唯物辩证历史、史料见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能够将历史事实判断与历史价值判断二者整合起来,在一定的善恶价值、真伪价值、美丑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历史时期与事件的公平与否、正义与否、进步或倒退等性质做出自己的主观评价。所以,从这个层次角度上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主观思想上接受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而不是依靠教师进行强行的思想灌输。所以,教师应当在讲解完具体的历史事件后,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历史观点,而不是将标准答案照本宣科地抛给学生。
例如,让学生从“中日甲午海战”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起性质相同的历史事件中,总结清政府在面对侵略压迫时屡战屡败的经验教训,其一是自鸦片战争爆发后,国门大开,藩国体制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其二是科技发展停滞不前,技术装备严重落后,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强国才能保家,富国才能安家”的道理。或者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观点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例如组织学生持正反两种观点,讨论“戊戌变法”事件的历史性质。站在变法失败的角度上来看,爱国者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薄弱,变法时机不成熟。且国民思想受到封建社会影响颇深,使变法宣传出现阻力。再加上缺乏坚强的领导组织,措施脱离人民群众,导致变法最终走向失败。但若是站在爱国救亡的意义上来看,维新派中虽然还带着未开化的愚昧,但他们为了寻找救国真理而前赴后继、流血牺牲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在困惑中的奋斗探索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为后续中国走向近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因此可以看作社会思想解放、启蒙进步的标志性事件。在这样辩证地看待历史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意识到不断学习发展先进科学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学习到民族英雄顽强拼搏、不畏强权的精神,才能自觉参与到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的各类社会实践中去。
红色精神是指在党的光辉领导下,在人民斗争解放、社会建设以及改革等关键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例如,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以及此后“自力更生、勇攀高峰”的“两弹一星精神”等。回顾历史,红色精神的代代传承,正是推动我国快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键力量。如今,社会上正存在着严重的道德“滑坡”现象,在现实处境下,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趋利主义等腐化扭曲的价值观念,正无时无刻不在侵蚀中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健全、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做好思想引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历史课中渗入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通过深入挖掘红色精神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牢固信念与政治底线。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下,培养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热血拼搏、自强果敢的良好品质,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信誉、有追求的“四有”青年。
例如带领学生参加当地烈士陵园的扫墓活动,在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环境下,让学生有组织地为每座烈士丰碑敬献鲜花、擦拭墓碑,倾听英雄先烈们光辉伟大的革命事迹,可以让学生在缅怀历史的过程中感同身受,认识到美好生活与和平安定的社会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样的历史教育才会让学生理解坚决革命的信念,更加珍惜眼前,端正学习态度,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学科而言,家国情怀教育就是历史核心素养价值的体现,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古代史、近代史以及新中国史学习中,对中国文化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史鉴今地从历史事件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认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与国情形势。借助直观化的实践活动、历史思维培养与理想信念引领,深入阐释家国情怀、民族大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让中学生在多元化思想潮流中始终筑牢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肩负起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