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德”有“诗”
——谈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与德育的融合

2023-03-21 20:21蒋易芳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中心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诗词德育情感

■ 蒋易芳(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大源镇中心小学)

近些年来,央视等媒体推出了一系列大型文化类艺术节目,比如《诗词大会》,这些节目向广大群众展示着诗词之美,希望能够通过经典的古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使中华文化扎根于人民心中。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德育工作作为其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要创新方法,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实现“有德有诗”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目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包括重知识轻素养等,这些问题需要一线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共同创新对策,将诗词学习推向新的高度。

一、小学语文诗词中的德育元素

要想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实现德育工作融合,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小学阶段诗词内容及课外拓展的内容,有计划有安排地实施诗词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结合。为此,教师要善于总结目前小学语文诗词中的德育元素,有针对性地做好德育工作落实。

1.祖国山河,自然风光

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中,大多数诗词比较简单朴素,并非辞藻华丽的写景诗,而是借助祖国山河和自然风光来表达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些诗词中所蕴含的诗人的遭遇和情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开朗乐观、热爱祖国、不畏困难、品质高洁等,只要学生用心去朗读,用心去感受,就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真情实感,体会到诗词的魅力。

2.亲情、友情以及离别情

在小学阶段的诗词中,亲情、友情以及离别情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不管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还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以作者的内心情感作为主题。联想到古人的生活环境和情感,只有用心用情才能写出如此朴素却又饱含深情的词句。这些诗句也给小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诗词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认识到家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亲人、朋友对人一生的重要性,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3.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很多诗词的作者,往往因为个人的怀才不遇或者不断出现变故的生活,而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对景物或者事物有感而发,形成非常多的蕴含哲理的诗句。这些诗句如同黑暗中的明灯,将人生的道理浓缩进去,充分反映着诗人当时的心境、感悟和对人生、社会的态度等,这些鲜明的认知和独特的角度,饱含着作者的人生智慧,对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于看重字词的背诵和翻译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成绩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导致很多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对诗词中特殊字词的理解与翻译,将原本是整体的古诗词,分解成大量的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和翻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了大量时间对诗词进行翻译或对诗句进行翻译,甚至没有学生朗读后自主分享的环节,而是灌输式地将个人理解传授给学生,导致全班学生对诗词都是同一种理解,教学过程极为枯燥。学生不是在翻译,就是在背诵,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更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诗词学习的意识。

过于重视字词的背诵和翻译,反映出当前语文诗词教学在两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是忽视了学生的审美主体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启蒙阶段,他们有着自己的审美情感和诉求,这时期的德育工作十分重要,而且也相对更加简单。因为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正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在人格塑造期,诗词中的美好和德育元素,会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学生深刻理解诗词文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朗读和体会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够品味诗词的精妙,才能够实现个人情操的陶冶。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灌输知识,而不是引导学生自主体会,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甚至将诗人的内心情感变成了冰冷的标准答案,形成程式化的教学流程。这种教育模式,完全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虽然短时间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是从长期来看,对学生百害而无一利,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诗词甚至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形成偏见,对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诗词教学中美读教学不充分

诗词教学最大的问题还是生硬串讲和翻译,忽视对学生美读的审美引导。有部分教师在诗词教学和古文教学中产生了误区,认为二者没有区别,只要学生明白诗词的含义,并且会背诵就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事实上,诗词更加短小精悍,其中蕴含的美感和意境,并非是坚持翻译串讲就能够让学生理解的。目前,诗词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美读引导十分薄弱,不管是与音乐美的结合,还是节奏美的朗读,学生都没有长期受到美读的熏陶,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词最重要的就是朗读,通过不断朗读,一遍遍感受诗词中的神秘意境,在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而且,诗词并非古文一样绕口。诗词作为当时的“歌赋”,基本上都带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配合音乐进行朗读,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之中。但是目前实际教学中,还有不少教师将诗词教学停留在一字一句翻译中,不说融入德育内容,就是单纯进行诗词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3.过于重视知识技能学习,忽略了情境的搭建

小学生由于生活情境经验积累较为薄弱,对于诗词中作者的心境可能不甚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情境的搭建和创设,引导学生尽量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但是目前教师的教学流程基本上只是重视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对情境的搭建和还原。如朗读诗词—讲解题目—了解作者—翻译全诗—讲解字词,这一流程不论诗词类别全部生搬硬套,机械化的方式导致学生成为为成绩而学习的逐利者,根本没有融入德育理念,甚至完全忽视了德育的作用。作为承担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歌赋,如果仅仅是这样割裂地进行教学,完全忽视诗词中的情境之美,无异于将诗词的精髓抛弃,而选择鸡肋进行学习。

面对寓情于景的优美诗句,部分教师只关注诗词大意、重点词汇的分析和讲解,却忽视了诗词的情景和意境,没有将作者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是枯燥地接受相关诗词的解释,被动接收来自教师解读的“诗词大意和中心思想”,没有通过自己的朗读实现与诗人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道德理念,这是不利于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重要因素。

4.缺乏多角度的互动和讨论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过于重视字词解释,缺少对整体的感知和意境的理解,也导致教学整体偏向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道德素养的完善。德育内容的缺失,使得小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收获减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诗词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古板陈旧,增加了学生在学习诗词时的困难,学生无法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也没有通过个人经验和生活积累进行体会,基本上只靠死记硬背,对诗歌的领悟也主要靠教师输出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诗词教学的快餐文化和五千年历史传承出现了明显矛盾。西方有句谚语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每篇诗词的理解因为教师的解读反而有了统一的标准答案,没有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自己对诗词的看法和理解。这种缺乏多角度互动和讨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德育内容在诗词教学中的渗透,同样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诗词的探究和课外阅读的积累。

三、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与德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1.挖掘诗歌中的德育内容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大量诗词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比如说《悯农》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实现创新,就需要深入挖掘诗歌中的德育内容,制定诗词学习的三维目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德育内容的渗透,在强化诗词内容和情境教学的基础上,将诗词中的德育元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借助诗词和作者的生平,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高尚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从诗词中获得更宝贵的知识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比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句将作者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朋友的祝福全部容纳进去,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以及对朋友的不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不应该直接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学生,因为很多小学生自身缺乏这种经历,如果教师单纯将个人理解传递下去,就会形成标准答案般的单调和枯燥,学生死记硬背,无法进行德育的渗透。此时,教师可以挖掘诗中的德育内容,比如朋友之情,对离别的看法和认识,等等。通过创设离别的情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朋友要去远方,且没有电话、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可能很久都没办法联系,也不知道对方的动态。这时候,再让学生吟诵这首诗,学生将会豁然开朗,理解作者的那种深沉的离别情绪,以及对朋友的关心与不舍。

2.在品味诗词时融入德育内容

诗词虽然短小但十分精悍,虽然简洁却一字千金。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品鉴和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常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感知古诗中的人文情怀,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要想学生更好地品味诗歌,教师就需要加强对诵读的指导。传统诵读教学缺乏目的,一味强调诵读,只是让学生复述文字,诵读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的前提,就是让学生能够沉入诗词意境之中,在品味中融入德育内容。诵读指导应当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指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分析,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边读边用心感悟,要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二是要把握节奏和韵味,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情绪的变化,比如一些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就需要轻松愉快和向上的情绪去朗读。而面对一些离别之情的诗句,则要把节奏放缓,表现自己对离别的不舍。以不同的情绪去朗读诗词,能带来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将德育渗透其中。

以《出塞》一诗为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就展现了孤寂的边关和明月,从而体会到边防战士的辛苦。从亲人的角度,则体会亲人盼望远在天边的战士尽快归来的情感。在这一角度进行德育渗透,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诗中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珍惜时光,努力读书。

3.在诗词教学各环节中融入德育

教师在诗词教学中融入德育,就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贴合学生生活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诗词学习中,在学习中融入德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是晨读。教师要坚持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品味诗词中的背景和感情。教师可以按学号,要求每人早读时进行一分钟的分享,对一首诗的含义和个人感悟进行分享。通过长时间的分享,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充分发挥诗词的德育作用,提升个人的德行素质,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德育的效果。

二是诵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活动,学生表演背诵或者还原诗词中的场景,表达出诗词中的意境,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还原故事,发挥诗词育人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扩大学生的视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布置作业。在诗词作业的设计中,也可以融合德育内容。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为诗词配画,让学生通过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联想到的诗词意境,最终以提交的诗配画的作业为准,而学生们在练习绘画的过程中,也是再次与诗词形成情感共鸣的过程,可以让诗词中的爱国、思乡、离别以及对祖国山水的赞美、眷恋之情,深深镌刻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再次,在提交作业时,有的学生不太注重个人的礼仪,单手随意提交自己的作业,这个习惯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教师都应该予以纠正,双手托举以示对教师的尊重,这是落实德育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诗词中存在功利化问题,以及因为功利化导致对知识技能的过度重视。单调的传授是影响小学生诗词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手段,融入德育内容,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情感价值观,形成高尚的人格品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诗词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