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于 波
(通化县国有林总场,吉林 通化 134100)
樟子松属于一种常绿性的树种类型,外观挺拔,观赏效果较好,所以常被选作园林绿化树种进行栽植。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樟子松的价值,扩大樟子松育苗造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樟子松育苗方面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影响了樟子松的整体育苗成效,因此为了有效改善樟子松育苗方面存在的不足,下文当中结合实践,主要就樟子松育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相应的分析与论述,以期能为有关人士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共同提升樟子松育苗技术水平,进而更好地推动樟子松育苗造林工作的高效开展。
天然的樟子松林一般开始结实时间在15~20年,丰产间隔期为3~4年,并且个别年份出现大小年现象。采种时间,秋季和春季皆可,秋季采种一般在9~11月份进行采集,春季采种一般在3~4月份,结实量中等的年份,每株母树一般能够采集4kg左右的球果,每人每天一般能够采集30~40kg球果,球果约为|100个/kg,一个球果含种粒35颗左右。然而不同树龄的樟子松无论是结果量,还是球果种粒量也有一些差异性存在。球果采集之后,及时晾晒,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可脱粒,但最好运用室内烘干法,把经过筛选的球果,放置在分层木架种盘上加温进行烘干,确保室温处于48~50℃,不应超过50℃,一般经过烘干3~4d,球果开裂达到60%左右时,便可敲打球果脱粒。倘若球果开裂不是很完全,还可放置到温水当中(50℃)浸泡,时间为5~10min,将球果儿浸透之后,再捞出烘干,一般2~3d大部分球果便可开裂,烘干过程中还需要对球果定时翻动,一般每日翻动5~6次即可,并对室内温度经常检查,加强通风换气。
首选具有良好排水条件、地下水位相对较低、土壤疏松、土质肥沃的沙壤土作为育苗圃地,这对樟子松苗的健康生长非常有益,还能大幅增加幼苗抗性,减少病虫害发生概率。但是育苗过程当中,同一地块不宜持续性地连年播种,不然会由于多次浇水引发土壤板结,导致幼苗生长不良,所以应于1年与2年生松苗相互轮作。倘若育苗地是沙性较大的土壤,还应当多施入一些河泥或者经过有效发酵的堆肥、厩肥,来提高土壤肥力条件,改善土壤吸水保肥能力,这对于幼苗根系生长与地上部分的生长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为了确保樟子松种子播种之后能够快速发芽,确保出苗整齐,提高苗木抗性能力,播种之前还应当对种子进行催芽。具体方法包括下面几种:
(1)雪埋:1~3月份降雪之后,将雪收集到背阴处,放置在提前备好的坑内或地面上,厚度保持在40~50cm,之后根据种子量用三倍的雪和种子充分拌匀之后,放入木箱或者麻袋当中,置于雪上,四周与上部再用雪覆盖严。为避免早春时节积雪融化,再利用杂草进行覆盖,厚度为40~50cm。播种之前4~5d取出种子,放到向阳处(或用清水化雪),当雪全部融化之后,运用高锰酸钾溶液(浓度0.5%)消毒2h,之后捞出阴干便可播种。也可把种子放到温暖处短期进行催芽,种子咧嘴率达到50%以上时,便可及时播种,发芽率一般可以保持在70%左右。倘若冬季无降雪,也可把种子混入一些碎冰进行埋藏。
(2)混沙埋藏:播种工作开展前20d左右,首选地势较高,向阳背风,具有良好排水条件的地方开挖深度与宽度分别为50cm的埋藏坑,根据种子数量确定埋藏坑的长度。将席子铺到坑底上,之后把消毒之后的种子和两倍于种子量的湿沙充分混合放置到坑内,夜间用草帘盖上,白天掀开草帘,翻动种子,同时适量喷水,一般17d左右,种子便可大部分裂嘴,这时就可筛选出沙子中的种子进行播种,发芽率能够达到60%左右。倘若不能及时进行播种的,种子一般不翻动,并将种子移动到阴凉处加覆盖物,控制温度,避免种子发芽。
(3)温水浸种:播种前5d左右,首先对种子进行消毒,之后运用50℃的温水将种子浸泡24h,之后捞出,放置在温暖的室内,每天利用清水淘洗一次,当种子咧嘴率达到50%左右时及时播种,发芽率能够达到35%左右。
播种工作实施之前,可运用整地、施肥方式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原有的土壤结构及物理性质,提高土壤通透性,如及时进行土壤翻耕、平整土地、耙耧等,并将地块当中的草根石块等各类杂物全面清除。而新开辟的育苗地,需要于草籽成熟前全面细致地进行清场,并合理施肥,一般以充分腐熟的堆肥或者厩肥为主,增加土壤肥力,施肥方法是在苗床制作之前,在育苗地上均匀地撒施肥料,之后用犁或人工搅拌的方式,确保肥料和耕作层土壤均匀混合,以达到改良土壤、增强土壤肥力、优化土壤物理性质的效果。进而为樟子松育苗提供一个具有较好保水保肥能力的营养层,确保苗木健康生长。
通常运用高床作业,床的高度设置为10~15cm,床面宽1m,长10m,并设置50cm宽的小步道。作床过程当中首先制作下床,将底水灌足,当水完全下渗之后,再把步道上的土翻到苗床之上搂平压实,确保床面平整,避免浇水或者出现降雨天气时,导致种子幼苗被冲淤,阻碍种子发芽及幼苗健康生长。
播种作业是事关育苗成败最重要的环节,所以播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播种作业质量。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期,确保适期播种,这有利于种子快速发芽,确保苗齐、苗壮,增强幼苗抗病能力。结合近些年来樟子松育苗实践,一般地表平均温度保持在8~9℃时,便可及时开展播种工作,通常在四月中下旬为适播期。(1)播种工作开展之前,苗床表土应当确保适度温润,倘若土壤较为干燥,可适量浇水,土壤稍阴干时,利用耙子在苗床上搂出深度为1cm左右的麻面,之后运用手推播种滚或者播种机进行条播,播幅设置为4cm宽,行距为10cm,及时覆土镇压,但覆土厚度应当控制在0.5cm,不可太厚,避免影响幼苗出土。(2)由于樟子松种源少,种子比较珍贵,需要确保用种量的合适性,一般每亩播种4~5kg。
强化播种之后的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樟子松种子出苗率,保证幼苗健康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1)风沙较为严重的地区,倘若育苗地种植的防护林较为稀疏,或者根本没有防护栏,需要在樟子松播种育苗过程中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避免大风将种子上的覆土吹走。(2)为有效调节苗床温湿度,樟子松完成播种之后,需要运用麦草或者稻草覆盖苗床,覆盖时以不见土为度(一般每1m2应用0.5~1kg的麦草)。幼苗出土达到50%左右时,结合实际撤掉部分麦草,当幼苗全部出齐时,再将覆盖在苗床上的麦草全部撤除,撤除过程中要保护苗木,避免对其造成伤害。为防止降雨或者浇水对苗床表土造成冲刷,达到调节苗床温湿度减少土壤板结的效果,可将覆盖在苗木行间的麦草保留下来,直到秋后。(3)可以减少鸟害对樟子松种子造成啄食,还应当加强看护,驱赶鸟类。
苗木生长期需要进一步强化水肥管理,这样才能确保幼苗更加健康地生长,提高苗木自身抗性,达到丰产的效果。(1)通过测定1~2年生的樟子松苗生长期的水分可知,1年生的樟子松苗茎部含水率能够达到75%左右,2年生的樟子松苗茎部能够达到65%的含水率。所以在樟子松幼苗生长期应当加强水分管理,及时浇水,保证苗木生长所需水分,这样才能促进苗木健壮生长。但浇水过程中需要结合苗木具体生长情况,做到适期适量。种子发芽期,从种子播种到幼苗初期,要确保苗床土壤湿润避免发生芽干现象,引发缺苗断垄。但此时浇水量不能太大。同时,夜间空气湿度较大,上午苗床表土还能保持一定湿润度,所以浇水时间可以确定在午后。如若遇到高温天气或大风天气,苗床表土容易发生干燥时,午前也可浇水。幼苗出苗之后到6月末,幼苗容易罹患立枯病,再加上幼苗苗茎比较细嫩,地表温度相对较高,还容易发生日灼。所以,应当根据少量多次的原则进行浇水,有效调节床面温湿度,控制与减少幼苗立枯病的发生概率以及日灼危害,浇水时间可在上午10~12时进行。1年生的樟子松苗木在7~8月份进入高生长旺盛时期,根系伸展较快,然而由于外界温度较高,蒸发量大,所以必须要保证水分充足供给,一般间隔2日浇一次水。进入8月下旬之后,为了有效促进苗木木质化,保证苗木顺利越冬,除遇到特别干旱的天气之外,一般间隔十日浇一次水,或者不浇水。在掘苗前5~6d浇一次透水,确保土壤疏松度,掘苗过程当中还应当最大程度地保证苗木根系完整性,以免发生机械性损伤。(2)苗木进入旺盛生长期之后,还应当及时地进行施肥,为苗木生长提供充足营养,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每1m2应用10g硫铵,之后间隔10d左右再进行一次追肥,追肥量可依照苗木实际生长状况合理增加,但每1m2以此最多不能超过25g,8月份之后停止追肥。另外在追肥过程当中,先利用清水将幼苗叶片湿润,之后把经过稀释好的肥料水均匀洒施到苗床上,然后再用清水对苗木进行清洗。(3)除草,应用除草醚清除杂草方法简单有效,而且比较经济,即在播种时把除草醚和覆土充分混拌,每1m2应用2g。当幼苗出其之后,也可将除草醚拌上沙土在苗床上均匀撒施,之后浇水,便可基本控制杂草。为保证苗木根系健康生长,7~8月份,还应当间隔15d以上进行一次松土,深度控制在2~3cm。(4)幼苗阶段的樟子松苗木适宜群生,如若播种时播种量控制得较好,播种均匀,就不必进行间苗,如果苗木出苗不均匀,可对苗床留苗密度合理调整,在7月份左右剔除细弱幼小的苗木,保留650株/m2为最佳。
樟子松具有较强的耐寒特性,然而幼苗期如果冬季气候较为干燥寒冷,苗木容易发生失水,出现生理性干旱而发生死亡。所以冬季应当合理运用一些保护措施,确保幼苗顺利越冬。通过育苗实践发现,运用覆土防寒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幼苗安全越冬,可大幅减少苗木死亡率。埋土时间和方法:一般在11月中旬,或者土壤即将冻结时,掘起步道上的土并将其粉碎,覆盖在苗床上,覆盖厚度控制在15cm左右,第二年春季4月份化土层达30cm以上时,将覆盖的土分2~3次逐步撤除,同时及时浇水。另外,为促使育苗地土壤的风化,控制和减少病虫害问题,缓解春季作业繁忙的局面,也可在秋季掘苗及时进行假植,用土埋实苗木根部,一年生的苗木可按照50株/捆成小把,当土壤冻结时,再用土埋严全部苗梢,这样就可保证苗木安全越冬,然而采用秋掘、假植的苗木,移栽造林之后缓苗时间较迟,但不会对苗木成活率及其生长带来影响。
这种病害主要危害1~2年生的樟子松幼苗,同时3年生的大苗也发生此类病害,但尤以1年生的苗木发病率最高。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分别为:烂芽型、猝倒型、茎叶腐烂型和根腐型。而导致樟子松苗木立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尖孢镰刀菌、丝核菌感染所导致。一般情况下,一般条件,土壤湿度大时会出现大量的丝核,而气温高,土壤较为干燥时,会出现很多镰刀菌。幼苗遭受病菌侵害之后,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就可发病,并且该病的传染速度较快。防治该病时,于幼苗出土后运用30%的苏化911粉和细土混合制作成药土均匀撒施在苗床上,每亩应用0.75kg;也可每亩应用720ml30%的苏化911乳油加水300kg或者新机尔灭1:5000倍进行喷施防治,并在每一次施药后半个小时左右,喷一次清水,将叶片上的药液清洗掉,减少药害的发生。
每年发生1代,越冬幼虫在春季5月份之后,开始破网而出,并进入雄花序,嫩梢以及2年生球果,造成危害。防治过程中,于幼虫转移危害期,运用400倍液40%的乐果乳油喷施防治或者运用100倍液50%的敌百乳油喷施防治,还可运用300倍液90%的晶体敌百虫喷施防治。成虫出现之后,利用200倍液6%的可湿性六六六喷施防治,间隔7d喷施1次,连续应用3次即可。另外,在害虫产卵期,还可释放赤眼蜂进行防治,一般每1hm2释放15万头。
主要对樟子松的松梢以及树干基部造成危害,同时风折木、枯立木和病腐木受害更为严重,具体防治过程中,应当确保林地卫生条件基础上,及时喷洒六六粉剂。
主要对樟子松的针叶造成危害,每年发生1代,4月中下旬之前开始危害,具体防治过程中,应当加强松毛虫发生情况的预测预报工作,并在幼虫食叶期喷施松毛虫杆菌来防治,成虫期通过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
为了有效提高樟子松育苗效果,需要对樟子松的生长习性充分了解,并合理应用相应的育苗技术措施因地制宜进行育苗,并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才能有效保证樟子松育苗成效,推动樟子松造林绿化事业持续稳步发展,进而创造更大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