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有“研究”的味道
——“裂项相消法求和”教学实录与反思*

2023-03-20 09:48郑金宾
中学数学月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裂项消法通项

郑金宾

(天津市东丽区第一百中学 300300)

1 基本情况

1.1 授课对象

学生来自天津市示范性高中高二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1.2 教材分析

“裂项相消法求和”是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四章“数列”的内容,是在学习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相关知识之后,围绕数列求和这一特征要素,对数列知识的一次综合和深化.其思想实质是将数列中每项分解,然后重新组合,使之能消去一些项,最终达到求和的目的.这个裂项、相消的过程蕴含着化归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对应、无限到有限、函数与方程思想,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素养,有助于形成理性思维并提升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裂项相消求和法的基本思路,理解其基本原理,形成一般观念;(2)会从数列原型出发,根据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特征进行裂项,并能进行适当的拓展、推广;(3)会利用方程的思想判断裂项后是否能够相消,能发现裂项后相消的规律,能应用裂项相消法的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一些数列求和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对裂项相消法的模式进行识别,会用裂项相消法求一些数列的和.

教学难点 数列求和时裂项、相消的发现、归纳过程.

2 教学过程

2.1 单元复习 观念引领

生1:既不属于等差数列求和,也不属于等比数列求和,是一种以前没有遇到的数列求和,解决起来有困难.

师:在数列单元中,数列的前n项和Sn=a1+a2+a3+…+an作为数列的一种重要特征元素,对于描述数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问题1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忆一下,在以前所学习过的数列求和主题中,我们都接触了哪些方法?

生2:如果数列{an}为等差数列,将Sn=a1+a2+a3+…+an变形为Sn=an+an-1+an-2+…+a1,然后利用a1+an=a2+an-1=a3+an-2=…=an+a1,将两式相加得到Sn,用到了倒序相加法.

生3:如果数列{an}为等比数列,当公比q≠1时,将Sn=a1+a2+a3+…+an变形为qSn=a1q+a2q+a3q+…+anq,然后利用a1q=a2,a2q=a3,…,anq=an+1,将两式相减得到Sn,用到了错位相减法.

师: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你能从中总结出一些数列求和的思路吗?

生4:可以把数列中的项进行变形,将和的运算进行下去,把无限项求和转化为有限项和的形式.

师:依据数列本身的性质,将数列中的项进行适当变形,通过等量替换、加减消元等方式,将无限项的和转化为有限项和的形式,这就是数列求和的一般观念!

2.2 搭建支架 联想激活

问题2数列a1,a2-a1,a3-a2,…,an-an-1(n≥2)的前n项和Tn如何表示?

生5:因为在数列求和过程中,a2,a3,…,an-1恰好能够正负抵消,所以Tn=a1+(a2-a1)+(a3-a2)+…+(an-an-1)=an(n≥2),干净利落!

师:受此启发,你能解决问题1吗?

师:漂亮!你是怎么想到的?

2.3 批判质疑 提炼方法

师:生7仿照问题2的解决过程,尝试对问题3中的式子进行了分解,勇气可嘉!对于生7得出的结论,同学们都同意吗?

师:这种将数列中的每一项拆成两项的形式,利用正负抵消,将中间的项消去,进而得到其和的方法称为裂项相消法求和,体现了分解与组合、转化与化归、无限到有限的数学思想.裂项是手段,相消是目的.

2.4 分析现象 把握本质

问题4上面两个裂项相消法求和的问题,会与什么类型的数列有关联?

生10:我发现数列{n},{2n-1}是等差数列.

师:有眼光!在题目的背后果然隐藏着等差数列的影子!你能写出这种数列求和的一般形式吗?

师:看来这种数列求和与等差数列密切相关.如何进行裂项呢?

师:谢谢你!我们越来越能看清这种求和形式的本质了.从数列原型——等差数列出发,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进行裂项、相消,等差数列的介入为我们解决数列求和问题打开了一扇窗!

2.5 选取原型 改题编题

问题5利用刚才裂项相消法求和的形式,编制一道习题,并试着完成它.

师:为什么不能相消呢?

生12:(沉思片刻)如果令an=3n-2,bn=3n,因为方程an=bm是无解的,所以裂项以后不可能正负相消.

师:非常透彻!构造两个数列,从方程的角度判断方程是否有解,体现了两个数列的项之间的映射与对应关系,揭示了裂项后是否能够相消的根源所在.

师:请你再阐述一下,裂项后是如何实现相消的?

生13:如果令an=n+1,bn=n+3,因为an+2=bn,所以裂项以后能够实现正负相消,只不过需要隔一项才能抵消,最后正负抵消剩4项.

生14:应该可以,只不过正负抵消后会剩2k项.

2.6 联想拓展 抽象推广

生16:拓展到分母为四项之积……

师:再想一想:能不能把分母拓展为m项之积这种更一般的形式?

2.7 破解定势 形成结构

问题7裂项只有拆成两项之差的形式吗?

师:你能举例说明一下吗?

师:可这样无法实现正负抵消啊!如何变换题目条件使之符合裂项相消的要求?

师:很聪明!引入(-1)n后使得数列的各项符合了裂项相消法的要素,后面的裂项相消也就顺理成章了.

2.8 应用方法 迁移创造

问题8裂项相消法的思想,还能应用到哪些数列求和?

师:非常棒!祝贺同学们得到这么多惊人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要我们能抓住数列问题的规律和本质特征,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就能揭开数学那层薄薄的神秘面纱!

2.9 总结归纳 提升认识

(1)基本思路:先分解,再组合;(2)基本思想:化归与转化、分解与组合、映射与对应、无限到有限、函数与方程;(3)基本套路:裂项是前提,相消是关键.

3 教学反思

教育从研究中开始,在研究中结束,研究活动要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在数学课堂上,要淡化对解题技巧的训练,避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题型的归纳、解题技巧的掌握上,要消除机械学习、浅层学习弊端,要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眼光研究数学问题,分析数学现象,挖掘数学本质,让数学课堂充满研究的味道,从而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使深度学习发生.

3.1 观数学:培养研究意识,加强对数学一般观念的引导

数学课堂上要基于问题解决的需要,让学生经历以“一般观念”为引导,发现规律、获得猜想,并通过推理论证证明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观数学”的能力.围绕“数列求和”这一核心概念,要加强对“如何思考”“如何发现”“如何解决”的启发和引导,如数列求和是如何实现从无限项和到有限项和的转化的?裂项是如何实现的?相消是如何实现的?应用裂项相消法能解决具有什么特征的数列求和?在这些“一般观念”的引导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研究.

3.2 联数学:勾联研究内容,加强数学知识间的关联

数学课堂上要基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充分调动学生联想、想象、猜想意识,让学生经历从单元的视角建立知识间有效关联的过程,培养学生“联数学”的能力.围绕“裂项相消法”这一核心知识,建立所研究数学问题的承重墙,打通不同数学内容的隔离墙,将相关内容从幕后推向前台,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勾联,提高学生“联数学”的能力.从数列原型出发,建立所求数列与数列原型的联系,有利于发现数列通项公式的结构属性;从分式的加减法运算出发,建立数列通项公式与分式运算的联系,有助于裂项相消过程的探求,使得裂项相消的探究成为与已有学习经验相互融合的过程.

3.3 变数学:变换研究形式,突出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课堂上要基于所研究数学问题的本质,对数学问题进行典型的变式,让学生经历在变式中寻求不变性,从而深刻揭示数学问题本质的过程,培养学生“变数学”的能力.围绕裂项相消中“分解与组合”这一本质属性,给予分解与组合丰富的变式样态与表征形式.如将数列的通项公式变式为两项之差(和)的形式;将分母的两项之积变式为三项、四项……m项之积;让学生在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化中深刻领会如何去裂项、如何进行相消,探究最大限度的一般化模式,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概括与归纳,形成系统性、普适性的思维结构.

3.4 辨数学:改变研究角度,体现对数学知识的批判

3.5 用数学:应用研究成果,体现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数学课堂上要基于所研究数学问题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经历将获取的数学知识、数学结论、数学方法应用到新的真实情境中,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裂项相消法”不仅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即如果能把数列中的每一项分解,再重新组合时能够消去一些项,那么就可以得到数列之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应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创造性地构造数列求和,让学生发现一些以前从未发现的方法,解决一些以前未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如3+5+7+…+(2n+1),12+22+32+…+n2,13+23+33+…+n3……发散思维,另辟蹊径,体验成功,将应用研究成果的过程变为学生再创造知识的过程,将学数学的过程变为“玩数学”的过程,其乐融融,其乐无穷!

猜你喜欢
裂项消法通项
数列通项与求和
裂项放缩与放缩裂项破解数列
数列求和的利器——裂项相消
n分奇偶时,如何求数列的通项
巧求等差数列的通项
求数列通项课教学实录及思考
裂项相消法的解题策略
对裂项相消法求和命题形式的归纳
在数列裂项相消求和中体验数学“美”
商家“紧箍咒”消费者“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