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为肾所主,当多脏同调;临床以效为先,应内外合参

2023-03-18 03:35贾海忠赵进喜刘宁董振华温建民王建明王世东李多多罗文轩
环球中医药 2023年7期
关键词:中医药学会教授

贾海忠 赵进喜 刘宁 董振华 温建民 王建明 王世东 李多多 罗文轩

1 骨的内涵与功能特点

刘宁主任医师:

骨即人体的骨骼,《说文解字》云:“骨,肉之覈也”,意指骨是肌肉下所覆盖的坚硬组织。从解剖结构看,骨可分为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和骨髓。骨膜包裹和覆盖在骨的表面,可产生感觉,并营养骨质。骨髓是填充于骨髓腔和骨松质之间的内容物,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黄骨髓以脂肪组织为主。骨密质较为致密、坚硬,骨松质较为疏松、松软,二者共同构筑骨的主体。骨具有支撑形体、保护内脏、储藏骨髓、构成运动基础结构等功能。《灵枢·经脉》云:“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提示骨骼质地坚硬,可支撑和维持形体。骨骼可形成支撑架构,保护内脏免受外力损伤。比如颅骨保护大脑,胸椎、肋骨和胸骨围成胸腔保护心、肺,骨盆保护腹腔内重要脏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骨者髓之府。”骨还可储藏骨髓,而骨髓充盈能反过来充养骨骼,促进骨的生长发育。造血干细胞、免疫细胞等也都由骨髓产生、孕育。此外,骨骼作为人体运动系统重要组成部分,骨骼还是运动的杠杆,关节则是运动的支点,配合肌肉和筋的收缩、牵引,从而共同完成相应的运动。生理情况下,骨髓充足,骨质致密,肢体活动自如、有力;病理情况下,骨髓不充,骨质疏松,脏腑功能受到影响,肢体可见骨骼疼痛,或表现为运动障碍。

董振华教授:

骨在中医理论中,既属于五体之一,又属于奇恒之府。骨的生理功能,包括与筋、脉、肉、皮共同构成支撑形体、保护内脏、产生运动的结构。同时,又与脑、髓、脉、胆、女子胞一样,具有贮藏精微物质,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的作用。因此,从中医养生角度看,养骨也是重要内容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强调调养气血,可使骨质坚硬,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此即所谓“养生先养骨,养骨即养命”。

贾海忠教授:

骨的生理功能需要与其他组织配合共同完成。骨的生长和骨质坚硬的特性需要骨髓的充养,肾精化生肾髓,髓可养骨。骨的连接与关节的稳固需要筋的辅助,而筋包括肌腱、韧带、关节囊等,与骨紧密相连。骨的活动直接由肌肉主导,肌肉丰厚则骨的活动自如,肌肉消瘦则骨用失司。骨的生长离不开血脉的滋养,脉道通畅,血运丰富,则可为骨供给气血等物质基础。其实,骨的生长发育也离不开皮肤。皮肤接受紫外线,可以促进合成维生素D并有关骨钙代谢,从而增强骨质的坚硬程度。因此,筋、脉、肉、皮、骨,五体协调统一,方可共同发挥骨的生理功能。

2 骨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

刘宁主任医师:

骨的生理病理不仅与肾相关,也与肝、脾等其他脏腑经络密切相关。认识骨病,应从系统思维思路入手。《灵枢·本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也。”

肾与骨的关系:一方面,肾藏精,主骨生髓,而髓又能养骨。肾精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得以滋养,维持其强劲有力之性。《圣济总录·骨痹》云:“夫骨者肾之余,髓者精之所充也。”另一方面,肾主水,肾气充盈,则津液充盛,可濡养、滑利关节,关节才能活动自如。而在病理状态下,若四肢痿软,肢体举动无力,则多为肾精虚少、骨髓空虚所致;若腰背酸软,头昏耳鸣,神疲乏力,多属肾气虚衰,气化不足,骨失濡润所致;若肢体僵直、蜷缩、痉挛、冷痛,则多因肾阳虚衰,无力运行气血津液,骨失温养所致。

肝与骨的关系: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充在筋,肝肾精血同源。肝气舒畅,则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肝血充足,则肾精得养,骨髓得生,骨则得充。肝血充足,更可使筋得以耐受疲劳,从而正常操纵骨骼运动。《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而在病理状态下,肢体屈伸不利,动作迟钝,则多因肝血不足,或年老体衰,筋骨失于充养所致。

脾与骨的关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乃后天之本。脾运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骨有所养,筋有所滋,而人体的运动功能也就具备了物质基础。《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病理状态下,若四肢倦怠,痿软无力,多提示脾胃虚弱,生化乏源,骨失所养;若肢体沉重无力,伴见头痛如裹,则多为脾虚湿困而痰湿内蕴所致。

心与骨的关系:心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主血脉,气血是以养骨。生理情况下,心主神明,可发出正常指令,肌肉收缩自如,从而可带动骨骼协调运动。病理状态下,若四肢厥冷,手足僵直,多因心阳不足,失于温煦;若燥扰不宁,全身战栗,则可能是火热耗损津液,灼伤经络所导致;若关节如折,不能提举,伴见血压升高,则可因心火旺盛,气血上逆所致。

肺与骨的关系:肺主通调水道,输布精气。肺气宣降正常,则可推动气血津液及精微物质运行周身,充养骨骼,保持骨骼带动四肢的活动。病理状态下,若面色白,四肢不温,倦怠乏力,多因肺之阳气不足,失于温煦;若伴咳嗽,咳逆,皮肤干枯,下肢萎软无力,则多因肺热叶焦所致。

董振华教授:

肾主骨,肝主筋,肝肾同源。骨病虽然与多脏腑经络相关,而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可养骨;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筋脉柔和。而筋和骨关系密切,筋既具有约束骨的作用,又可调控关节的活动。《素问·痿论篇》云:“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因此,养骨要先养筋,筋调则骨正。两者在生理上相互依存,在病理情况下常相互影响。

温建民教授:

骨科疾病常涉及外科手术治疗,对于术后患者不能忽视调理脾胃。对处于围手术期阶段的患者,常可从内科脏腑思维出发,围绕肝、肾、脾综合调理。脾为中土,乃后天之本,患者术后脾气亏虚,纳运欠佳,精微难以运化,气血化生不足。单独补益肝肾,缺乏脾土源源不断化生气血的滋助,疗效往往欠佳。因此,调理脾胃同样重要。例如名方独活寄生汤,在补肾壮骨、养血柔肝之外,还加入白术这类健脾助运的药物。此即以后天养先天之意。

王世东教授:

中医认为骨的生理病理与脏腑相关,这与现代医学认识非常一致。肾在骨的发育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伴随着骨骼的成熟、牙齿的更换,这些都与肾气以及天癸等关系密切。基于西医内分泌代谢病生理病理认识,这一变化过程涉及了下丘脑和垂体等器官。人体通过生长激素、雌激素、雄激素的变化,调节钙磷代谢,以达到骨骼的合成与分解代谢平衡,并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相应变化。肾阴肾阳是濡养骨质与调节肢体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云:“肾者,作强之关,伎巧出焉。”肾主水,内寓元阴、元阳,肾中所藏的阴精既可促进骨骼的发育,也可滋养肝之阴血,从而促进筋对关节的约束,以保障肢体的活动有力而精准。肾中所藏的元阳又可温养骨节,维持骨的本体感觉,使得其运动精准和流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良有深意。

贾海忠教授:

骨的生理、病理与经脉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诸经脉当中,骨与督脉的关系最为密切。督脉行于后背正中线,顺着脊上韧带循行,总督一身阳气。并且督脉与肾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如《素问·骨空论篇》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因此病理状态下,督脉所致疾病多为运动功能的异常,如脊强、反折。临床可见类风湿性脊柱病变、强直性脊柱炎等,表现为关节活动受限、僵硬,或出现韧带钙化等,均可从督脉论治此类骨病。此外,某些骨科疾病按照神经走行确定病变部位,与中医的经络辨证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坐骨神经痛主要是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神经根压迫症状,主要表现是沿下肢或臀中肌区域的上源性疼痛。治疗方面,现代医学重视定位病变的神经,而中医则强调分经辨证。若疼痛发生在下肢侧面的阔筋膜张肌,属于足少阳经分界;若疼痛在下肢后侧,属于足太阳经病变。根据归经理论,可进一步指导药物的选用。

3 骨病诊疗方法

刘宁主任医师:

骨病治疗的内、外治法各有优势。内治法主要是通过汤药调补脏腑为主。如治疗骨质疏松,可从“痿证”论治。患者轻则表现为腰背酸痛,周身乏力,行走不便,重则可见驼背、骨折和脊柱畸形等。证属气滞血瘀者,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行气导滞;证属脾肾阳虚者,可用右归丸加减以健脾补肾、壮骨生髓;证属肾虚血瘀者,可用补肾活血汤加减以理气活血。又如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属于中医“骨痹”范畴,主要以股骨头部髋关节内旋受限,臀大肌、臀中肌、腹沟处的活动受限和疼痛为症状。证属气滞血瘀者,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以行气止痛;证属肝肾亏虚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证属湿热蕴结者,可用二陈汤、温胆汤加减以化痰清热。再如佝偻病,属于中医“五软五迟”范畴,可见颅骨的囟门闭合迟缓。肺脾两虚者,可用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肾精亏虚者,可用补肾地黄丸加减;心脾两虚者,可用调营散合菖蒲丸加减。

赵进喜教授:

临床上治疗骨科疾病,应重视肝肾同治。理论基础即所谓“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临床治疗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病,常用补肾壮骨汤加减,本方主要药物有川断、桑寄生、芍药、甘草、白芷等。川断、桑寄生,可补肾强骨;芍药、甘草则可养肝柔筋,体现了肝肾同治的思路。实际应用时,再根据患者具体的病变部位加减用药。若患者以上肢疼痛为主,可加入姜黄、桑枝;若以下肢病变为主,可加入牛膝、木瓜。必要时另可酌加葛根、丹参、桃仁、红花等,或配伍生脉散,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辅以活血化瘀。此外,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从肾阴肾阳入手,重视调补奇经,在继承学习秦伯未先生经验的基础上,常用脊瓜汤或配合龟鹿二仙胶进行化裁,调补阴阳,填精补髓,可用于治疗由肾精不足,肾阴肾阳受损所致的骨质疏松。

临床治疗下肢坐骨神经痛等疾病,亦可基于肝肾同治的思路,选用脊瓜汤配合大黄附子汤加减治疗。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日本汉方医家大冢敬节主张单侧疼痛都可以使用本方,包括急腹症、妇科疾病、泌尿系结石疾病、胆道疾病等。而对于下肢坐骨神经痛,遵循大冢敬节的经验,在大黄附子汤的基础上配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的脊瓜汤进行治疗,常可应手取效。若下肢疼痛明显者,可酌加牛膝等;关节疼痛明显者,可合用祝谌予教授的四藤一仙汤;若见肌肉紧张、抽筋,还可以加用芍药甘草汤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需要注意,大黄附子汤药性峻猛,应中病即止,避免损伤正气。一般疾病初期应用三到五剂之后,可替换为脊瓜汤,功专补益肝肾、舒筋活络,再配合鸡血藤、白芷、薏苡仁等活血通络、散寒除湿。

董振华教授:

不同的骨病核心病机不同,治疗侧重点各异。如骨痿包括骨质疏松,其核心病机为肾气不足,骨髓不充。治疗应以补肾填髓、补肾壮骨为原则,多可选用鹿角胶、龟板、熟地、枸杞子、杜仲、补骨脂、骨碎补、淫羊藿、巴戟天等补肾强骨的中药。再如骨痹除股骨头缺血性的坏死外,还包括老年性骨性关节炎等。骨痹主要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内兼肝肾虚损,精血不足而致气血痹阻,表现为腰脊关节疼痛、怕冷,活动障碍,甚至关节畸形等症状。因此治疗应兼顾扶正与祛邪,常可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独活寄生汤等。此外,临床还有一种罕见骨病叫SAPHO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炎五类症候群。SAPHO综合征导致的严重骨痛、骨破坏、骨坏死,以胸锁关节、胸骨、骶髂关节部位多发,属两肾或督脉循行部位。骨炎、骨坏死、骨破坏,可依据“骨痹”病机而采用补肾强骨进行治疗。诸如杜仲、牛膝、千年健、枸杞、骨碎补、补骨脂等药物可通过补肾达到止痛的效果。另一方面,针对掌跖脓疱或痤疮等临床表现,也可加用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活血化瘀之药。

王建明主任医师:

不同的骨病病位不同,与脏腑的关系存在主次差别,治疗时需细作区分。焦树德教授将类风湿关节炎称为“尪痹”,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肾。尪痹中晚期会见到关节严重变形、肿胀,肌肉明显萎缩等症状。与《素问·痹论篇》所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不同,焦树德教授将尪痹病机特点归纳为肾虚髓亏骨损。肾虚髓亏为主,故治疗以补肾壮骨;兼有风寒湿邪客于关节,导致气血痹阻,则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活血化瘀通络等。临床常用补肾祛寒治尪汤、补肾清热治尪汤等。其中补肾祛寒治尪汤,是由桂枝芍药知母汤合虎潜丸加减而成,其中配伍了大量的补肾壮骨的药物,如熟地、附子、淫羊藿、续断、枸杞子、骨碎补、伸筋草、羊骨等。

焦树德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从“大偻”辨证施治,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督脉。焦树德教授指出其核心病机乃肾虚督损,骨骼不充。并与风寒湿邪等外邪侵袭以及劳损、外伤等因素相关。因此治疗以补肾强督、祛邪活血、祛湿散寒为主。证属肾督虚寒者,主要表现为腰背、骶髂关节僵硬疼痛,畏寒喜暖,治以补肾、强督、壮骨为主,方用补肾强督治尪汤,加用枸杞、鹿角片、鹿角胶等通调督脉的药物。证属肾虚湿热者,此类患者多见于气候潮湿南方地区,其治疗可在补肾强督的基础上,增加清热化湿的力量,选用苍术、黄柏、生薏米等药物。证属邪痹肢节者,不适症状多表现在四肢而非脊柱,治疗多在补肾强督的基础上加入通达肢节的药物,如四藤一仙汤。藤类药物种类繁多,诸如青风藤、海风藤、络石藤、忍冬藤、鸡血藤等。临床应用时应注意区分药物的寒热属性,忍冬藤药性性寒,青风藤性平,鸡血藤、海风藤则药性偏温。

王世东教授: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治疗与肾相关的骨病,常选用一些中药配伍或处方组合进行治疗。如针腰府失养出现腰痛怕冷的患者,使用狗脊配伍川断;若患者腰痛辨证偏于阴虚内热证,常用川牛膝配伍怀牛膝;辨证属阳气不足者,常配合杜仲,以缓解肾性骨病患者出现的腰酸腿沉症状。如针对肾精不足、阴阳俱虚者,常用龟鹿二仙胶加减,或用龟板胶、鹿角胶、阿胶加入牛乳或人乳,因血肉有情之品有利于促进慢性虚损的恢复。若证属久病及骨,久病入络,常用三棱、莪术配伍三七,以祛瘀生新。吕仁和教授治疗骨质增生、骨质疏松患者,属于肝肾亏虚所致腰背酸疼、腿部抽筋者,常用经验方脊瓜汤,使用狗脊、川断、杜仲、寄生、木瓜等等。吕仁和教授认为肾脏跟奇经八脉关系非常密切,肾虚会导致冲脉、任脉、督脉失于充养,而调补奇经八脉,又有利于补肾。因此脊瓜汤药用狗脊、木瓜、川断、寄生等药物,即调补冲任、补肾通督之意。本方不仅对筋骨疾病有效,而且对糖尿病肾脏病、肾衰等肾系疾病所致的腰痛也有一定疗效。

李多多主任医师:

经方对治疗骨关节炎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例如葛根汤,葛根对于颈椎和脊柱的疾病效果非常明显,能够起到很好的镇痛作用。而麻黄、桂枝、生姜、芍药等也在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关节炎中都被大量使用,主要发挥镇痛作用。再如桂枝附子汤以及乌头汤,附子、乌头等能麻痹神经,从而发挥镇痛作用;五苓散常用于缓解神经根水肿,对消除关节滑膜水肿也有疗效。

刘寿山先生强调治疗筋骨外伤疾病,各个阶段治疗侧重点不同。早期活血化瘀,中期和营顺气,后期当补肝肾强筋骨。活血化瘀药常可选用桃仁、红花、牛膝、川芎、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自然铜、苏木等。此外,虫类药活血通络、消癥散结之力更强,如蜈蚣、全蝎、水蛭、地龙、虻虫、土鳖等,这些药物所含的多种动物蛋白可发挥前列腺素和前列环素类药物的镇痛作用。行气药物常可选用陈皮、青皮、枳实、枳壳等药物,此类药物可舒张滑膜平滑肌,有利于消除炎性物质,从而缓解骨骼的疼痛。补虚药中补血药、补阴药往往可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促进骨骼中血管的修复。补阳药则有利于骨骼中神经的修复。如鹿茸所含的蛋白成分能够很好地附着在外周神经上,促进骨骼中神经胶质细胞修复。

缓解骨病疼痛,药物的安全使用尤为重要。临床应尽可能选用药性温和的中药。如果需要使用附子此类毒性较大药物,则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避免单味药药量过大。此类毒性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临床可用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等各用3 g,减少单味药物的用量,既能保证疗效,又能避免单味药超常规用量导致医疗纠纷。二是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尽量选用炮制后的药物,煎煮药物时可通过久煎或配伍蜂蜜、甘草等减缓毒性,并谨慎使用毒副作用明显的川乌、草乌、附子药酒。三是中病即止,避免长期使用毒性较大的药物,取得一定疗效后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贾海忠教授:

治疗骨科疾病,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各有优势。临床不应拘泥于某一种疗法,而应根据患者需求,合理选用不同的内外治法,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外治法主要通过运用针灸调理经气,对于疏通筋脉、缓解肌肉拘挛优势明显。如治疗骨质疏松,可配合针灸治疗,多选用背俞穴配伍华佗夹脊穴或腹募穴,从补益肝肾入手。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针对髋关节活动受限和局部疼痛的症状,可配合局部针刺治疗,运用长针松解和调整髂胫束、阔筋膜张肌外侧肌群、内收肌肌群,以及臀中肌、腰大肌、髂腰肌等,减少外周肌肉筋膜的应力,从而改善局部的供血。治疗小儿的五软五迟,则可在补益肾、脾、肺等脏腑基础上,配合艾灸腰阳关、至阳、气海、风池等穴位加强温补的功效。

骨病的治疗,应注重动静结合。除了药物、针灸治疗外,适当活动可促进局部气血通畅,有利于骨病恢复。对于骨折的治疗,除了外部固定之外,活血化瘀的内治法同样重要。临床常用复元活血汤加生代赭石,促使血脉通畅,并嘱咐患者适当活动患肢,可使肌肉与筋骨之间互相协调,有利于骨折后的创面愈合。而对于骨的养护,除了药物治疗外,适当的运动不可忽视。如爬山、游泳、太极操等运动,既可增强肌肉和筋膜的力量,又能促进血脉的通畅,还可增强阳光的照射促进骨质生长。筋、脉、肉、皮、骨互相促进,互相协调,有利于维持骨的生理功能。

4 结语

骨骼疾病决不仅是骨的问题,筋、脉、肉、皮、骨是一个整体,同时骨病也与肝、肾、脾多脏腑以及奇经八脉等密切相关。治疗多种骨骼相关疾病,应该重视补肝肾、强筋骨,同时应重视从脾胃论治,重视调补奇经八脉,或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治法。中医内治与外治相结合,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综合治疗的特色优势。

赵进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老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师从中医内科学专家王永炎院士、肾病糖尿病专家吕仁和教授和肾脏病理专家魏民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内科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首都名中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指导老师。

贾海忠教授简介

北京慈方医院管理公司董事长。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史载祥教授学术继承人。

刘宁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二区主任,刘景源工作室疑难病诊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刘景源教授学术传承人,刘景源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温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医药人才信息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温病分会副秘书长,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

王世东教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

董振华教授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著名中医专家祝谌予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首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第五批全国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首都名中医。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顾问、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常委等。

温建民教授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名老中医、首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原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矫形外科、创伤二科、骨关节二科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大健康学院、中医研究院院长,北京四惠中医院名誉院长,深圳市政府医疗卫生三名工程“温建民教授名医团队”学科带头人。

王建明主任医师简介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风湿科副主任、教学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培养对象。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风湿免疫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京津冀风湿病共同体学术指导专家、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李多多主任医师简介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推拿疼痛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臧福科学术经验继承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青年委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骨伤分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风湿病分会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届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宫廷正骨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中医药学会教授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证书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证书
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期刊证书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曾觉民 教授
刘排教授简介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举办第五届中医药博(硕)士论坛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召开学习《中医药法》座谈会
刘宏伟教授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