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宇
新政府会计制度出台后,财务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固定资产管理层面也有所调整,要求事业单位必须着重关注固定资产的优化管理。并且在事业单位的深化改革背景下,因固定资产的作用逐渐凸显,也带来了许多管理问题,对此就需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确保管理有效性,并防止管理不当带来风险隐患。基于此,本文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可以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践提供参考,有力推动其持续稳定发展。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总资产中占据较大比重,因此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事业单位发展实际来看,固定资产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增加了管理难度和复杂性,并且随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行,对固定資产管理模式做出了调整,为适应这一变化就必须重新立足实际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优化其资产配置,提高其使用效率,避免资产浪费情况和资产流失情况的发生,让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强化。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固定资产定义范围扩大
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将固定资产的定义范围扩大了,从其定义新范畴来看,具体指的是作为会计主体的政府为自身业务活动和其他互动需要而控制的资产为固定资产,用“控制”代替了原来的“使用”,这所体现的是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以及固定资产也是指会计主体使用期限在1年之上的资产,以及单位价值符合相应规定标准的物质形态资产均认定为固定资产,其中单位价值的标准一般为1000元,若是单位价值不符合此标准,那么如果其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也可以将其认定为固定资产。如此看来,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固定资产定义范围变得更广了,这也增加了事业单位的管理难度。
固定资产折旧发生转变
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发生了变化,提高了对其管理的严格性,并且也扩展了其范围,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在权责发生制要求下,指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需按照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实施每月计提,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方式。同时,对折旧计提的时间也重新明确,指出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应根据其增减情况同步进行,在每月固定资产增加时即对其开展折旧计提处理,而减少时则不计提。在严格管束控制下,进一步确保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的真实性,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也有效防止事业单位出现高估资产的现象,维持其稳定发展。
固定资产管理更加合理
新政府会计制度中扩大了固定资产的定义范围,由此则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固定资产浪费以及固定资产流失问题,事业单位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层面都给予了更进一步的重视,并进行了约束,有效提高了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而且,在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下,事业单位为满足新标准需求而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岗位进行重新规划,将各项工作职责明确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提升了工作划分的合理性,也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使其整体管理水平和效果都获得了提升。
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意义
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中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对事业单位职能发挥有着决定性作用,通过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可以大大提升事业单位发展水平。事业单位所开展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包括采购、使用、报废处置等多个环节,所采用的传统核算方式以一次性登记为主,而这种传统方式下容易忽视一些价值较小的固定资产,导致出现账外资产,也增加管理复杂性。并且,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一直存在忽略后续管理的问题,很难完成固定资产的精确计算,致使固定资产出现流失问题。而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可以实现精确计算,规避账外资产问题,在把握固定资产真实运营情况前提下,有效确保固定资产达到收支平衡,提高其利用率,还能够保证固定资产发挥其实际价值,为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基础。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分析
固定资产管理缺乏重要性认识
在传统管理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事业单位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在固定资产管理中依然侧重于关注固定资产的购置情况,而忽视对其的动态跟踪管理,这是管理人员缺乏重要性认识的表现,因此实际管理工作中时常引发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等问题,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有效性产生影响。此外,因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在购置固定资产时也常常忽视成本的支出,未对采购过程进行严格审核,并在购入后的管理环节未全面控制其使用与处置,导致资产流失、浪费等现象,影响事业单位的稳定有序运行。
固定资产信息登记缺乏完整性
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时存在完整性不足的情况,对于一些信息的记录有缺失,这为财务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而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相关部门或人员缺乏信息登记意识,没有充分了解固定资产的信息,也未及时记录其使用情况。另外,固定资产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流动使用时,对于相关信息的登记只侧重在购买环节的原始价值,而忽略了后续使用过程的跟踪审查,一些报废的固定资产未及时按照报废处置流程登记信息,还有一些外借的和借入的固定资产也未及时根据其使用情况对账面信息做出相应的处理,因而固定资产信息的完整性无法保证。
固定资产使用运作的效率较低
目前事业单位控制固定资产主要是依赖于财政拨款而实现的,在核算和计提折旧方面都表现出一些不完善,如在核算时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价值作用。并且,在固定资产的实际采购过程中,常根据主观需求进行选择和购入,没有提前确定合理的采购计划与方案,具有一定的随意性,这样忽视实际应用需要而进行的固定资产采购通常会致使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出现,多数固定资产在后续得不到充足持续的使用,整体运作效率较低,造成事业单位资金投入的损失。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低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行背景下对各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都实现了较为一致的规范,以新的要求标准约束了会计核算的应用模式、资产管理方法等内容,与此同时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从工作量、工作难度角度来看都有所提升,需要专业素质足够强的管理人员才能确保其管理有效性。但是,从事业单位中财务人员现状来看,一些员工对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理解认识不到位,缺乏财务管理思维,未充分了解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关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而无法满足其管理需要,造成一些问题的出现。并且,财务人员还缺少管理会计思维,对于信息化资产管理和固定资产效益分析的相关能力欠缺,无法支撑事业单位的管理需求。
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不到位
在事业单位中存在固定資产管理内部控制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多数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直接让财务部门负责,其资产使用和保管的相关部门没有随之承担相应的责任,致使管理过程中一些细节被遗落,管理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是由于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监管机制,在固定资产购置、使用等方面缺少必要的严格监管,以粗放型手段进行控制,易出现资产流失、浪费等不良现象,以及还存在登账不及时的情况,造成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对其规范使用也存在影响。
固定资产外部审查制度不健全
事业单位在接受国家财政拨款时,对固定资产的处理就需要受到同一级财政局相关部门的监管,而这一监管工作的开展通常是借管理平台进行的,很少开展实地查看与检查,因而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时就会存在一定的可操作空间,导致所掌握的固定资产信息缺乏真实性。另外一些事业单位虽然没有接受国家财政拨款,但其在拥有固定资产自由处置权限的前提下,更是有着任意处理的操作机会,这很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问题出现。
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
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中对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置存在忽视,依赖于资产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在处理固定资产时还使用纸质单据,与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少及时性的衔接,由于其信息化水平较低,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效率与质量均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早已购入的固定资产因管理人员未认真核对而长期未入账处理,直接影响财务部门对账面、实物的精确核对,引发内部控制问题并带来一定风险。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重视程度
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要加强对固定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从新政府会计制度内容中深入把握现阶段对固定资产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理解固定资产管理对事业单位发展的现实意义,由此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要做好对员工的内部宣传工作,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并将其设置为一项基础的绩效考核标准,促使员工积极认真完成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同时,事业单位应落实责任机制,把固定资产的各环节管理责任明确到个人,要求责任人切实做好相应的管理控制工作,一旦出现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也能够及时追责,并结合管理需求组建专门的固定资产审核队伍,规律性开展对购置固定资产的全过程审核评估工作,如采购、使用和处置等,详细真实的记录其账面数据信息。
加强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管理
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中应重视对其使用过程的管理,做好相关信息的完整记录,确保财务管理到位。在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基础上做好基础性工作,按照卡片登记要求明确“一卡一物”原则,认真记录固定资产信息,确保其无误、完整。固定资产在单位内部的流动使用过程中,依照“使用即管理”的原则确定使用部门和人员,要求其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同时固定资产在部门或人员之间的流动交接信息需详细记录,使用时间、用途等也要记录清楚,以便在后续工作中能够准确定位责任人。另外,事业单位需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点,将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及时进行处置与做好账务处理,对于外借的、借入的固定资产也同样进行全面、准确的记录,强化使用过程管理。其中还需要注意对于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需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各个程序的信息也要做到精确与完整登记,当使用人确定固定资产已经报废后向上级管理部门提交报废申请,然后管理部门报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中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得人员经过评估与审查后将意见决定告知使用人,再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全面记录好固定资产的过程性信息,提高其管理质量。
强化固定资产使用运作效率
为避免固定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事业单位应对其使用运作效率进行强化,提高资产使用率,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经济效益。对此,则需在采购固定资产之前着重预算申请环节的评估,根据自身运作实际需求确定合适的固定资产类型,确保其功能、性能均能满足事业单位的工作需要,经评估论证可行后则可继续采购。而对于一些使用针对性较强的固定资产,其通常只是满足某一工作的需求,而在其他时候就会被闲置,这也是影响其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对此事业单位则可以采用固定资产共享方式来提升其使用率,与其他事业单位建立沟通联系,将闲置固定资产信息进行共享,然后根据各自需求以及相应的制度约定实现固定资产的共享使用,如此也可以有效提高其运作效率,避免固定资产的浪费。
重视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培训
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后,其更新后的会计准则实行下,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分离的核算转变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平行预算方式,并且也要求对报表进行分开编制,不仅要提供政府财务报表,也要提供决算报表和综合财务汇报,这些变化无疑给财务人员带来了更加复杂的工作挑战。对此,事业单位要在深入解读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对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教育员工掌握最新的政策、技能,夯实财务人员的专业基础,并提高其对管理工作的全面认识,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切实满足新政府会计制度下的管理需要。
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
鉴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落实,事业单位还应对固定资产内控制度进行完善,根据管理实际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规定,严格规范固定资产的采购程序,包括采购方法、采购可行性评估、采购成本等,以及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和处置进行合理规范,明确使用审批程序和处置权限等,保证固定资产管理质量。另外,事业单位也需对固定资产管理结构做出调整,设置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摆脱对财务部门的完全依赖,并在领导层统一领导下,将责任合理划分到各个层级,落实到具体个人,充分发挥各层员工的管理责任,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全面管理。
完善外部审查监督体制的建设
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中除了要重视内部控制外,也要完善外部审查体制建设,加强外部监督,如同级的审计部门、财税监督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等要不定期组织进行固定资产的检查工作,清查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严厉督促事业单位对问题加以整改与调整,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也避免固定资产的流失。同时,也可以直接安排第三方机构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从更加客观、独立的角度进行专业化审查,全面发现问题、督促解决问题并提供问题解决意见,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质量。
提升固定資产管理信息化水平
固定资产从购入到报废,事业单位需把握好其使用全过程的信息,按照动态化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为此单位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强化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视,进一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结合实际管理情况开发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将购置到报废各个环节均设置到系统当中,包括采购环节、核算登记环节、使用环节、报废环节等,发挥模块功能作用,实现动态化信息管理。同时,与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和使用部门系统等均做好衔接,及时进行信息的传递共享,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管理、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定义范围都做出了一些改变,在这样的前提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也面临着较多问题,如固定资产管理重视度较低、运作效率差、信息化建设不足等,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因此,为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下实现更好的固定资产管理效果,提升管理水平,事业单位应积极树立新的管理思维,提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强化其使用运作效率,并对信息平台进行优化,健全内控制度,以此促进新政府会计制度和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机融合,并促使事业单位在转变中实现持续性发展。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林业公安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