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岵山中心小学 刘宝玲
温儒敏教授指出:“语文要素”严格来说应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包括必备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1],既包含“学情”,又包含“怎么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落实较为抽象的“语文要素”,化无形于有形呢?如,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风趣”是无形的,如何抓住有形的文本语言去体会呢?笔者以五年级下册《手指》第一课时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想让学生理解一个概念或者词语,教师需要搭建不断向上的阶梯,每个阶梯要有抓手,逐层深入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执教《手指》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1.我们都有一双巧手(师生挥起双手);2.我们能用手做什么呢?(指名回答);3.说说含有“手”的四字词。(指名回答);4.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并展示五根手指;5.播放《手指歌》视频,边唱边做手指动作;6.揭题,而后贴出课前学生画的手指图。
由手到手指,设置富有趣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也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就这样吹响了“风趣”的前奏,下面的课堂文本讲解也就水到渠成。
为了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必须在备课时,将单元语文要素与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等内容结合起来[2],进而确定出具体、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
1.认识“弦、揿”等13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薄”,学写“拇、搔”等15个字;2.初步认识五根手指,着重了解大拇指和中指的特点和作用,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3.由大拇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体会作者写作用意;4.能体会课文语言的风趣,并能摘抄表现出风趣的句子。
授课时,结合课后思考题一和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完成第2个教学目标;结合课后思考题三完成第3个教学目标;结合课后思考题二完成第4个教学目标。
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进行单元统整,明确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就瞄准文本中“风趣”的位置,才可以有效地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抓落实,让“风趣”有的放矢,化无形于有形。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手指十分普通,作者却善于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拟人化的手法,把它们写得栩栩如生,趣味盎然。为了让学生了解五根手指的特点,从而联想生活中与之类似的人,并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我先引导学生学习“大拇指”这部分,具体如下:
首先,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式,让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并用波浪线画出关键句,从而体会语言的风趣。通过交流与讨论总结出:作者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五根手指写活了,十分有趣。
其次,让学生细读第2自然段,了解大拇指,感悟句子的写法,体会语言的风趣。一是感受大拇指的姿态,通过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描写大拇指姿态的句子,体会语言的有趣;指名学生回答。这句中“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运用了拟人写法把大拇指写得活灵活现。二是品析大拇指的性格,找出描写大拇指性格的句子,体会语言的有趣。三是提问:大拇指的性格怎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等。)这句运用了拟人写法,把大拇指的这种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四是了解大拇指的作用,如找出描写大拇指作用的句子读一读,感受语言的风趣;说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这段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指名扮演大拇指,介绍他的作用。
最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语言的风趣。一是师生合作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想法的,再照样子写一段话(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2”):A.交流小结:先概括后具体;B.学生写;C.汇报订正。二是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从姿态、性格和作用三个方面了解了大拇指。还掌握了抓住关键句、感悟句子写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三种学法,同时采用多样化朗读一起感受了课文语言的幽默和风趣。
归纳总结学法之后,接下来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后面“食指”“中指”等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每个“手指”的不同特点,从而体会到了课文中语言“风趣”的魅力。
教学《手指》第一课时,笔者充分结合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和课后思考题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教学完“大拇指”这部分,就用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让学生先读句子,而后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再归纳出这段话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大拇指“最肯吃苦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然后让学生各自选一种身体器官,进行仿写。学生有的写“眼睛”,有的写“耳朵”,还有的写“心”,有趣极了!而教学“中指”后,继续用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题,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子“由物及人、由人及物”的表达特点。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运用自如。
同时结合课后思考题二,进行课文“风趣”语言的积累,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画出作者语言风趣的句子,再动手抄一抄。
总之,“语文要素”既然为整单元教学指明了准确的教学方向,那么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之前,将每个单元语文要素与文本、课后思考题、语文园地等内容进行统整,把它细化为每篇文章,每个教学细节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化无形于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