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璐 杜尔登 彭明国 王利平
[摘 要]近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展课程思政是高校实施思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章以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理念来实施课程思政。文章首先阐述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目标,进而分析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必要性;其次讨论该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包括典型工程案例的引入、二次供水的安全性以及城市“看海”和海绵城市的辩证思维等内容;最后总结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关键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2-0100-04
课程思政既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尝试。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思政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各门课程。然而,如何在不影响课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情况下实施课程思政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内容广泛的本科课程,其授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建立清晰的管网水力计算思路,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给水排水管网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融入思政元素,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思想政治素质高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这也是本文即将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开展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的特点、目标和重要性
(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标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输配水系统、废水收集与排放的工程设计及计算理论、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规划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分类、组成、布置及其影响因素,掌握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与水力计算方法以及城镇、工矿企业污水量与城市雨水量的计算,具有工程设计和运行管理的基础能力。可见,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比较紧密[1-2]。
(二)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提高机会,包括从思想、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进行学习。这一点特别重要,因为当前社会发展趋势更加需要高水平的人才,要求其既有专业素质也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这种需求,课程思政教育具有多重优势,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和职业要求。
具体到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教师更有动力去开展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学习要点。同时,课程思政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样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其成为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二、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教师在该课程的授课中,结合工科课程的特点和该课程的知识点,深入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合理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以提高学生的思政素养。
(一)开展典型工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坚守服务人民的初心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来向学生强调服务人民的初心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水利工程[3-4]。该工程规划了3个调水区,分别位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形成东线、中线和西线3条调水线路。这3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相连,共同构成了我国南水北调的总体格局,实现了“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中部地区水资源平衡分配的目标[5]。开展该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其中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的土石方开挖量约为17.8亿立方米、土石方填筑量约为6.2亿立方米、混凝土用量约为0.63亿立方米。该工程供水区域覆盖面积达145万平方公里,大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5%,是世界上供水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其干线长度达到4350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调水工程。由南线、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有253个,受益人口总数高达1.1亿人,是目前世界上受益人口最多的调水工程[6]。对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设计和维护是为了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不仅要注重技术和效益,还要强调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把服务人民的初心贯穿给水排水管網系统课程设计中,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的初心和使命。
(二)探讨二次供水的安全性,引导学生端正课程学习态度
给水管网的设计和二次供水的安全性是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中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深入了解二次供水的安全性问题。讲解时可以从案例入手,因为以往的二次供水安全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例如,2021年,深圳市一小区因暴雨导致地下水池溢流孔所在的集水井积水过高、外水倒灌进入水池而造成水污染事件。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教师要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给水管网设计师还是运维工程师,都需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水质检测和安全防范,避免二次供水不安全的情况发生。此外,学生还需要理解并采取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决策的科学态度。要引导学生从大局出发,根据需求定位来确定所需的水质参数,充分考虑市场需求、技术研发水平等,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施工的整个过程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实施方法,在保障水质安全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创新和进步。总之,只有坚持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根据实际情况作决策的科学态度,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作出贡献,为城市化进程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障。
(三)探讨城市“看海”和海绵城市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年降水量年际差异逐渐增大,呈现平均年雨日天数显著减少而暴雨日天数显著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成为逢雨必涝的受害者,排水系统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般认为排水管道老化、排水标准低、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等是导致内涝的主要因素。维克多·雨果在其作品《悲惨世界》中提到“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7]。然而,只把目光盯着城市排水系统,未必是最有“良心”的选择。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共识”的正确性。
通过引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事件”,讲述现有雨污水管网设计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之间的关系。传统模式认为雨水排放应尽可能地迅速、顺畅,因此要建造越宽越大的管道。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与之不同的海绵城市建设,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综合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重目标,实现雨水的滞留渗透、集蓄净化、循环利用和排放[8]。这一新理念为解决城市“看海”和水资源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通过建设河道绿带、雨水花园、屋顶绿化等一系列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充分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处理,在雨水减量和循环利用方面取得明显效果。此外,现代化技术手段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智慧水务管理为水资源利用率和排水系统效率的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撑。这样的城市模式,将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保理念融为一体,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城市“看海”和海绵城市的探讨,使学生能在给水排水管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加深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学习新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特别是借鉴海绵城市的模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开展前沿知识的拓展学习,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水务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引导学生将这些新技术与本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显著提高给水排水管网的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教学中,教师通过介绍智慧水务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了解新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传统水务管理方式会产生何种影响,并探讨如何实现从传统水务管理向智慧水务管理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作为一名优秀的水处理工程师应具备的开拓创新能力。
在课程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了解水务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和水务管理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实施智慧水务管理的意义,从而强化他们对社会、对绿色生态发展的重视程度和信仰。同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实践,加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知识储备,使他们具备勇于创新的优秀素质,为我国的水务管理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非开挖修复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非开挖技术因为不需破坏道路表面而被广泛运用于城市给水排水管道的修复中。通过分析这种技术的优缺点和操作方法,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激发他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学习的热情。总之,智慧水务对我国水务管理实现现代化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当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掌握这种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也要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水务管理事业的重要性和社会责任,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技巧
(一)掌握好教学思路
掌握好教学思路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这门课程所包含的专业知识非常广泛,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最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以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还需要深刻理解思政教育的要义,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得以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如果教师无法理解课程思政教育的要义,可能会导致学生因对思想教育有抵触情绪而产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厌恶,这就完全偏离了课程教育的初衷,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9]。
在确定教学思路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较大,既有学习能力强的优秀学生,也有对该课程的学习感到困惑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并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
(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简化学生对复杂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社会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开展得好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的选取应该具有时效性、实用性和代表性,可以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相关工程事故、水环境污染事件、相关法律制度变化等方面入手,让学生了解给水排水管网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应对方式和工程实践。
(三)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在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和竞争性学习,也是一种实施课程思政的方式。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在小组之间展开PPT展演竞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发展能力。团队合作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沟通交流技巧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团队合作中,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领导能力和团队意识,大家可以共同思考、解决难题,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也可以增强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对给水排水专业人才的需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责任,使学生重视关注生态环保和可持續发展问题,并强化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设计课程思政内容时,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并以此作为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方向。需要明确的是,课程思政并不等同于思政课程,因为思政课程主要是显性教育,而课程思政主要是隐性教育[10]。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确保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实际意义,且对学生的职业成长和社会发展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的实施,将知识、方法、德育三者融合在一起,既实现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同向同行,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周润娟,张明,李济源.“给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2(9):95-98.
[2] 武海霞,刘翠云,吴慧芳.小班化教学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50):163-164.
[3] 焦金波.移民史视阈下南水北调精神的历史地位:兼论精神形态的生成标准、类型归属[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18(5):1-6.
[4] 李国平,王奕淇,张文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资源科学,2015,37(10):1902-1911.
[5] 郝晓珍.南水北调东线金湖站站内优化运行方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6] 周义.巨工程项目冲击下移民的福利变迁、能力补偿和博弈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14.
[7] 钟辰东.习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性研究[J].校园英语,2015(33):246-247.
[8] 丁兰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机制与规划方法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6.
[9] 李树平,信昆仑.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1(7):89-92.
[10] 黄草,隆院男,何斯重.新时期工科专业课教学中对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210-211.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