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译是一个复杂的交流过程。因此译者对译文的正确选择,可以使译文、原文、读者之间形成紧密相连,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一问世就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成绩。不管是对文学成就的剖析,还是对社会与家庭的矛盾的探讨,一批批学者对这本畅销书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为了更加清晰深刻地了解英美文学的文化内涵,针对其作品的翻译工作成为文学交流的重点工作。本文针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喜福会》进行重点翻译策略的探析,希望以此给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事业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93—03
一、翻译策略的对比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策略问题,但大体上是大同小异的,在翻译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源语言的基本意思能够被传达,又要保证译文可读,还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和文字感受。所谓的翻译技术,其实就是一种灵活运用的技术,《喜福会》的译者在实践中,既要忠于原作,又要超越原作,在具体和抽象之间互相转化,本文将从直译和回译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运用这些技术。
(一)直译
直译是一种普遍使用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作的内容,又保留了原作的形式。它具有很多优势,如可以很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可以很好地体现原文的风格和结构。但是,直接翻译也有其局限性,如翻译出来的东西往往会让人觉得模棱两可,甚至适得其反。在《喜福会》的翻译中,直译也随处可见。
在原稿中,有很多英文是用中文的腔调写出来的,这也是作者刻意安排的一种方式,反映出了移民和土著文化之间的“融合”——语言的融合。而“中式英语”正是这一时期新一代中国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语言。他们学英语是为了适应主流文化,但同时也是为了适应这种环境,也因此会留下中文的痕迹,例如广为人知的“Long time no see”即从“好久不见”过渡而来。回到文本,“one soup,four dishes”的程译为“四菜一汤”,四菜一汤是中国人惯用的表达方式,在普通人看来,这是一种很平常的表达方式,在中文读者看来,这是一种很亲切的表达方式,现在的翻译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对等,所以有必要让美国人在听中国英语的时候,感受到它的魅力。中文读者一看“四菜一汤”,就觉得很顺口,不象“外国人”那样说话。原来的妈妈正处在一种语言融合的阶段,英语文法不规范,多是由一些短句组合而成。
(二)回译
所谓“回译”,就是把已被译为某一种语言的文章,重新返回到源语中去。应当指出,回译与重译不同。回译是一个由翻译目的,翻译主体,翻译客体等因素共同作用的有机体系。翻译的主体是译者,他以翻译目标为导向,考虑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表达方法。在此过程中,译者必须在文学与文化两个层面上对目标读者进行全方位的关怀,才能成功地完成目标,取得理想的翻译效果。回译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语言单元,它小到词、短语,大到段落,乃至整篇文章。
回译在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要把华裔作者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转化为中文,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中文都是“二手”的,而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译者的作用,因此,回译并不困难,困难在于如何在美式和中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喜福会》它对中国文化有较深的涉猎,并融合了许多中国人特有的词汇,以中英文的转换或“插播”的方式,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带到了西方人的视野中,同时也凸显出了母亲与女儿在生活环境上的不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文化因素。
二、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分析
(一)翻译工作要涉及各个方面
翻译工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只是按照原文词句对照翻译,而是因为通过自身的文学涵养和翻译技巧对原文和译文中的差异进行解析和注释,这样读者就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原文中的文学内涵和深层含义,而且如果注释得当的话,还可以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因此,翻译工作是一个需要翻译工作者从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到的细致工程,翻译工作者在工作时一定要面面俱到,并且能够以读者的思想和立场去解读译文,让自身的翻译意识更加深刻全面,进而在确保译文准确翻译原文的前提下,让更多的读者对译文产生阅读热情。
(二)注重内在含义
翻譯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翻译的工作范畴内一般会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直译,顾名思义就是按照原文直接翻译,通常适用于没有争议性文字语言的平铺直叙翻译工作中。而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以一种对文章整体进行理解的状态下,对文章的整体进行分析翻译,而不是逐句翻译。从作者赋予作品的精神内涵来看,翻译工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意译的过程中,应该把控全局,采取适当性的意译工作,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能过度使用意译方式,因为如果意译过度,就可能会对原文的思想内容造成理解偏差,所以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直译也不能使用过度,因为直译过多会让译文产生廉价感。如果整篇直译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会失去原有的文学价值。所以直译和意译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感,这对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准确分辨出直译和意译的最佳使用比例,巧妙使用翻译技巧让译文的文学价值得到提升,从而吸引到更多的读者。
三、《喜福会》故事简介及翻译探析
(一)《喜福会》简介
《喜福会》是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品。从1989年开始,这本书就一直在《纽约时报》上最畅销的书籍排行榜上保持9个月之久,它在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中赢得了“联邦俱乐部”的金牌,它还被列入了《诺顿文学入门》中的美国经典著作“国家图书”和“国家图书评”。到目前为止,已被译成了十多种文字,其中也有汉语。
这是一部关于三个妈妈,四个女儿的16个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吴素云这位母亲,在小说开头就已经去世)。小说主要讲述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两代人的思维矛盾,特别是对人生态度的矛盾。“喜福会”其实是三个妈妈举办的一个联欢会,目的是“诉说往昔的好日子,展望未来的美好将来”。每一个故事既可以单独编成一章,又可以和下一个故事相互交织。
(二)归化和异化翻译
其实按照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最终目的划分,翻译工作可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种。归化翻译指的是对读者的思想进行文学引导,确切的说是在翻译过程中对读者的思想进行导向性作用,这种恰到好处的引导方式可以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建立无形的沟通桥梁,进而引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异化翻译指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精准表达让读者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让读者从作者的角度进入作品中,并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异化翻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读者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两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前实现心灵的共振。总而言之,归化翻译指的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和认识作品,以一种读者容易接受的语言文字来引导读者,实现读者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而异化翻译指的是从文学原作入手,在对作品进行严谨翻译的前提下,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表达作者所想,目前这两种翻译方式都可以被接受,但是就国内的情况而言,比较主流的翻译方式是归化翻译。
在我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翻译工作者就开始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探索工作,在经历了一系列摸索和研究之后,我国翻译事业正式通过过渡期向成熟期转变。在这一重要阶段,很多从事翻译工作的专业人员和文学工作者都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翻译工作者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将英美文学作品中比较优秀先进的部分保留下来,并且借此来发展我国的文学翻译事业。在1995年的时候,我国正式兴起一波文学翻译浪潮,很多文学家都在这一时期针对翻译事业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报刊中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针对翻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终造就了翻译大辩论的历史局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想法的不断演变,其对于翻译的观点也正在不断变化,在这其中很多人将归化翻译法作为翻译的第一方法,同样也有人将异化翻译法当作翻译的首选方式,双方各执一词。但是考虑到保留作品思想内涵的重要性,以及突出作品主题的必要影响,更多的人选择了归化翻译法,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主题与内涵。
四、对《喜福会》的翻译策略研究
(一)俗语的应用
俗语往往是最能显示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特色语言,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一定要注意对俗语的正确使用。准确应用俗语不但可以让读者有效理解文字语言的含义,而且还可以让读者直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与此同时,俗语可以彰显出国家之间的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对《喜福会》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俗语可以大大增加翻译的正面效果。比如文中的这段话“And she had a daughter who grew up speaking only English and swallowing more Coca—Cola than sorrow。”翻译工作者在对这句话进行翻译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使用俗语,俗语译文为“打掉牙齿往肚子里边吞”。如果使用直译的方式的话,那么这句话就可以翻译成为“她有一个女儿,从小在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平时喜欢大口地喝可乐”。通过两种翻译的方式对比不难看出,使用直译方式翻译出来的话语是不符合我国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的,而且也不能准确表达文中的含义。
(二)把控汉语节奏
在汉语方面,汉语造句讲究内在的逻辑性,连贯感是汉语造句的关键所在;在英语方面,相比于汉语的连贯感,更加注重形合,也就是注重介词和连词的使用,用介词和连词突出句子的逻辑性。在《喜福会》原文中,母女進行对话的时候,运用了中英文混说的表达方式,而且英语的使用比较散乱。根据之前翻译过《喜福会》的工作人员说过,因为华裔作者刚到美国的时候,对英语的使用不是很熟练,所以英语说的比较散乱,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文中之所以会出现很多中英文混说的篇章,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作者的生活状态,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为了突出中英文语言表达出存在的巨大差异性。在《喜福会》的整个翻译历程中,翻译工作者都应该重视语言的差异性,但是事实正好相反,很多翻译工作者都对这一真实生活的写照不够重视,读者无法通过译文感知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已经失去了原文的一部分文学价值,作者赋予原文的真实情感没有被完整地体现出来。
(三)清晰作品定位
作品的定位关系着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于是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作品定位的精准把控。尤其《喜福会》的作者是美国华裔文学家,其代表作的作品定位十分重要。如果在对这篇著作没有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进行翻译,那么翻译后的作品就会失去原文的本真性。很多翻译工作者为了保留原文的情感内涵,在翻译的时候使用了归化翻译法,但是却没有对作品定位进行准确研究,最后的翻译重点都放在了不同国家文化语言的差异性方面,结果翻译后的译文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国翻译工作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事业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目前拥有的英美文学作品读者的数量也很多。在对英美华裔作者的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都会先从他们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状态入手,然后再从他们的作品中体会其中的深层思想。翻译工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同时,一定要最大程度保留作品的本真,让读者通过解读译文了解原文的思想本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是把控作品的定位,全面掌握针对英美作品的翻译方法,然后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在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进行翻译工作。只有翻译工作者充分了解作者,充分了解作品内涵,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的本真,保留原文的文学价值,让读者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原文作品的真正意图和真实情感,这是翻译工作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蔡静一.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
[2]朱学博.英美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翻译策略[J].汉字文化,2022(16).
[3]薛燕.探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翻译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2(23).
作者简介:周津茹(1980—),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