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2023-03-15 14:53陈昶
大医生 2023年24期
关键词: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摘要】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新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偏瘫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n=44)和对照组(n=44),两组患者均采用康复训练,试验组加用分期针刺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神经功能量表(NIHSS)评分、步行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大步行速度、步频、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级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大脑中动脉的峰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水平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 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后,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提高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康复训练;分期针刺法;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2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3.24.000.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3.24.002

中风或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之一是脑部血管突然发生破裂或阻塞,导致脑细胞缺血和死亡。这一疾病常引发中风后偏瘫,患者在中风后往往会面临肢体功能的严重损害,包括肢体瘫痪、肌肉无力和协调能力下降等[1]。康复训练是中风后偏瘫患者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方法之一。近年来,联合分期针刺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的治疗方法,逐渐引起了康复医学领域的关注[2]。分期针刺是一种将针刺疗法与康复阶段有机结合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整气血、神经功能和肌肉活动,促进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中风后偏瘫的88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对该类患者的影响,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新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8例中风后偏瘫的患者,按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4例 ,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3.69±4.59)岁;病程5~28 d,平均病程(13.69±2.39)年;疾病类型,脑出血21例,脑梗死 23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4.69±4.98)岁;病程5~28 d,平均病程(14.01±2.28)年;疾病类型,脑出血20例,脑梗死 2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获得新泰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诊断标准:西医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中的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4]中“中风病”相关标准,主症为偏瘫、失语、口眼歪斜,次症为情志改变、感觉减退,舌质暗淡,脉沉弦。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患者治疗依从性较高;③中风前肢体功能正常;④既往无脑部手术史。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类疾病者;②存在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者;③存在颅内恶性肿瘤者;④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运动障碍;⑤曾使用肌肉松弛剂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患者不能下床时,可进行床上训练,包括挪动、翻身、坐起、换姿势等;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后,协助患者进行下床训练,包括站立、走路、四肢活动、平衡感和肌肉恢复锻炼、控制能力训练等;生理自理训练有刷牙、穿衣、吃饭等。上述每种训练均为2次/d,30 min/次,1周连续进行5 d。总训练时间为6个月。

试验组采取康复训练(同对照组)联合分期针刺,康复训练方法和治疗时间同对照组。针刺治疗方法对软瘫期患者取穴位曲泽、尺泽、内关、肩髑穴、伏兔穴、外关穴、百会穴、太冲穴等进行直刺法,每次留针25 min,1次/d,连续治疗1周;痉挛期患者,取穴为患侧肩谬穴、臂懦穴、外关穴、天井穴、承扶穴、殷门穴等,用拮抗肌针刺法,每次留针为30 min,1次/d,连续治疗6 d;恢复期患者取曲泉、大陵、手阳明经手三里、天府、肩贞、足五里、关元、气海,手法以补平泻针刺法为主,每次留針为30 min,1次/d,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和主症主要以偏瘫、失语、口眼歪斜为主,评分为0~3分:0分为无,1分为轻度,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②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肢体功能用简化Fugl-Meyer肢体功能量表(FMA)[6]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肢体功能越好;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量表(NIHSS)[7]评估,满分45分,分数与神经功能呈反比;日常生活能力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8]评估,满分100分,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③步行能力:以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量患者最大步行速度;步频采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OrthoTrak软件)进行测试;采用Holden功能性步行量表(FAC)[9]评估步行能力,共分为0~5级,级别越高代表步行能力越强。④脑血流动力学:以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德国西门子公司)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的峰流速(Vp)、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

1.4 统计学分析 选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内比较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对比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FMA、ADL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大步行速度、步频、FAC评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統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对比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p、V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脑卒中多发于中老年人,在救治后患者均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该病主要的治疗手段为疏通阻塞血管,但由于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会影响局部肢体控制能力,造成偏瘫。脑卒中在中医上属于“中风”范畴,是由于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而突发眩晕,治疗原则为行气活血、通络开窍。中医分期针灸疗法是中医干预中风后偏瘫的重要技术,其中,通过分期针刺穴位,可达到行气活血、疏经通络的作用,从而改善肢体功能障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偏瘫、失语、口眼歪斜等各项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治疗后试验组患者NIHSS低于对照组,FMA、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最大步行速度、步频、FAC评级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这一结果显示中风后偏瘫患者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后,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提高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原因为,中风在中医理论上属于受气、血等因素影响所导致气血内虚,阴阳失调,使气血逆窜冲入脑,而形成肢体血脉瘀阻,形成中风后偏瘫。针刺为补中气、通经络的主要治疗之法,中风软瘫期窍为神昏、肢体瘫痪,通过针刺肩曲泽、尺泽、内关、肩髑穴可疏经通络、理气疏肝,再通过针刺肩髑穴、伏兔穴、外关穴、太冲穴、百会穴可安神定志、醒脑开窍;痉挛期为肌张力亢进,内侧屈肌呈挛缩屈曲状,即为阳缓而阴急,治疗应平衡阴阳,故采取拮抗肌针刺法,取臂懦穴、外关穴、天井穴、承扶穴、殷门穴等穴位,不仅能通络,还能促使阴阳气血循环往复,从而平衡阴阳;恢复期为患者症状逐渐好转,此时患者处于气血亏虚,治疗上采取阳明,如手阳明经手三里能调整脏腑功能,取穴关元、气海能补益气血。因此,分期针刺法可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进行取穴治疗,能从根本上刺激经气、舒经活络,再结合康复训练,进而能使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改善,肢体功能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Vp、Vm、PI均是评估脑动脉血流的有效指标,本研究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Vp、Vm水平高于对照组,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说明,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能调节脑血流动力。分析原因为,脑卒中患者血流动力性差,而针刺能刺激神经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综上所述,采取康复训练联合分期针刺的治疗方案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干预,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并使其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王延辉, 张馥晴. 针刺结合Brunnstrom分期对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脑动脉血流速度及脑功能重塑的影响[J]. 针灸推拿医学(英文版), 2022, 20(1): 49-57.

李伟艺, 张菊, 武尧, 等. 针刺分期论治联合自拟通痹舒挛汤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疗效及对FGF23/Klotho系统、神经递质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 30(31): 3496-350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9, 52(9): 710-715.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 12-13.

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53-258, 383-390.

SINGER B, GARCIA-VEGA J. The Fugl-Meyer upper extremity scale[J]. J Physiother. 2017; 63(1): 53.

KWAH L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李雪明, 刘孟, 吴建贤. 对称负重式坐站-站坐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以及ADL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9, 34(9): 465-468.

陈飞宇, 刘小平, 包烨华, 等. 头针久留针配合Brunnstrom分期电针治疗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9): 977-981.

作者简介:陈昶,大学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

猜你喜欢
肢体功能康复训练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日间康复训练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内侧柱支撑重建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卒中单元康复管理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浅析早期健康教育对促进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临床有效性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社区综合康复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