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力提升研究

2023-03-15 22:17:35王延双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校园

王延双

“三全育人”视域下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力提升研究

王延双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媒体背景下,在立德树人的躬身践行、思政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搭建、校园文化的个性彰显等方面都要进行新的探索实践。文章以陕西省内高职院校新媒体平台建设为例,探索高校新媒体在网络文化传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新路径,以有针对性地为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力的提升提供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参考。

三全育人;新媒体;传播能力;提升路径

新媒体是高校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舆论宣传的主战场,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新媒体作为新时代高校文化宣传的名片,时代的职责与使命任重道远。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网络育人是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实践探索的重要环节,对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如何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如何增强高校新媒体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新媒体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引领教育面临挑战大

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要坚定不移的听党话、跟党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直以来,高校都被赋予传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知识群体,在校期间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思想引领和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容忽视。

(二)自媒体发展良莠不齐

网络文化传播主题思想不明确、内涵不深入。高校新媒体是引领大学生意识形态、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部分高校负责新媒体工作的老师非专业从业人员,因此对于新闻传播知识的掌握不够,创新意识薄弱。而大学生又是新媒体运营的主力军,专业文化知识储备少、经验不足,加之未进行相关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及内涵深度。

新媒体平台建设不完善、队伍建设体系不专业。高校新媒体工作者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新媒体中传统的新闻传播知识,更要具有现代新媒体的运营与管理能力。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传播中,既要参与受众者讨论、组织对话,同时能正确的引导舆论风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生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全过程[1]。

新媒体融合理念不强、传播载体不全面。目前高校新媒体融合理念重视程度低,停留在口头上,更多的通过传统媒介例如,校园广播、校报、海报等形式进行传播,受众少、受关注程度低、时效性不强。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新媒体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社交短视频平台成为了学生们获取信息喜闻乐见的形式,其传播时效性强、内容形式丰富、更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社交及获取信息的偏好。因此,新媒体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阵地价值引领的主导作用。

(三)把关人职责被动弱化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布权掌握在“把关人”手上。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把关人”,拥有发表信息和言论的自由。目前各类社交软件平台对于用户注册的审核条件相对简单,学生很轻易的通过手机号、邮箱等信息来注册成为个人用户,并且在社交平台中享有发布信息、评论等自由的权利,但又享有个人信息的相对隐私权。作为老师,无法了解到学生日常当中的方方面面,更无法及时的捕捉到学生们在各类信息交融的背后所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念。学生们身处四面八方的信息洪流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剧烈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相关舆论信息的影响而发表具有偏激性的言论,作为辅导员所能发挥的把关效果大大被弱化[2]。

(四)网络信息安全亟待重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递内容之多、信息真伪之难使学校不得不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校园网络舆情是校园新媒体文化传播建设中的重大威胁。高校大学生作为思想意识还不足够成熟的个体,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外国敌对势力对针对中国的不实言论的恶意散播、对中国国家事务的肆意干扰、对不利于世界和平统一发展的行为,都会利用相关社交平台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主流意识形态被稀释,很容易造成此阶段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扭曲。

如何维护舆情生态的稳定,不仅需要校园新媒体积极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能力,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如何加强信息数据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提高防范终端数据被恶意侵入的意识;如何提升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以及出台与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进行网络危机的及时干预与防范;如何提升高校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能力,加强高校学生对于信息的辨识力。5G 时代的到来,网络安全已成为关系校园宣传工作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新媒体建设的意义

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扮演着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介角色,也为高校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便利。

(一)新媒体使高校文化宣传形式更丰富

信息文化传播不局限于校园广播、海报、宣传栏等传统宣传形式,图文手绘、短视频、5D、VR等被广泛的运用到新媒体宣传中,广泛引起师生共鸣及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品牌精神[3]。

(二)新媒体使高校文化传播内容更深入

新媒体内容影响着校园文化生活的生态环境,是需要师生们共同打造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增强师生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使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变得有迹可循。

(三)新媒体使高校文化传播意义更深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网络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对高校开展网络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牢牢守住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新媒体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影响力,同频共振,唱响宣传舆论“最强音”。

三、提升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力的创新研究

(一)围绕一条主线,实现全员覆盖

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主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探索提升新媒体平台传播能力的新路径。

一是打造新媒体思政队伍。不断加强党团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四维”思政队伍建设,推进“亲和力”示范引领工程,引导学生“听信服”。二是发挥学生干部的骨干作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关注学生权益,形成良性互动。三是构建网络舆情队伍和监管力量。探索融媒体中心建设,组建由网络宣传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员、网络志愿者组成的网络文化引导队伍,形成“四线联动”。四是将学生家长的监督力量纳入到网络思政建设中,集聚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构建“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㉟郑石桥、安杰、高文强:《建设性审计论纲——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府审计》,《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4期。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宣传员和把关人。建设校园文化成为专属名片,充分调动校园老师和同学们创作的积极性,让不同专业的师生加入校园媒体内容的采访、摄像、写作、编辑、发布、传播、互动等全过程中,增强新闻宣传的专业性、特色性以及趣味性,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形象。

(二)搭建两个平台,贯穿教育全程

紧扣网络和实践两大育人平台,把握新生入学、专业学习、实践实习、毕业就业等四个阶段的特殊性,将新媒体育人贯穿全过程。

1.实施“萌芽”工程

一是开展适应性教育。线下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图书馆,参观教育教学实训室等,线上推出“欢迎新生”“活力交测”“我眼中的杨职”等专栏,通过实地参观与日常点滴记录培养学生爱校荣校的情怀。二是开展专业思想教育。线下邀请专家教授、学院领导“讲专业”,邀请业内精英、优秀校友“谈行业”,实地考察、走进一线“看产业”。线上推出“优秀校友在身边”“交交小课堂”等专栏,通过对专业的进一步介绍,不断激发学生爱专业、学专业的动力。三是加强感恩教育。印制《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系通知书》,成立家校工作室,创新家校联系形式,开设“家长寄语”“一封家书”等栏目,搭建沟通的“桥梁”,打造“感恩课堂”。

2.推进“育苗”工程

一是扎实开展优秀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评比,组织开展“榜样分享会”“国奖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强化示范引领。二是线上开设“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优秀个人风采展”等专题,宣传典型事迹,使优秀可感知、可学习、可复制。

一是线下开展劳动育人深耕行动,以学院、班级为单位,开展专业实践、植树植绿、实验实训室场所和宿舍环境打扫、校园环境维护等劳动实践活动,线上开展文明宿舍、文明教室评选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二是结合学院特色,线下深入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万名学子进万村”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提升项目质量。线上开设“暑期实践风采展”等专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支教团、社会实践等项目,号召广大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服务脱贫攻坚。

4.推动“绽放”工程

一是不断加强校企合作,邀请行业龙头企业走进学院,设立奖学金,创建企业订单班,建立实习基地等。线上策划校友访谈专栏,借助校友力量,提升就业质量。二是依托校友力量,优秀校友“现身说法”,分享对职业生涯的体会。三是线上推出“‘职’等你来”栏目,梳理专业相关的企业形成“企业清单”,增进学生对行业前景和动态的了解,提供精准服务。

(三)聚焦三个载体,实施路径全方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高校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校园媒体的有效融合,有利于高校宣传工作更精准地找到落脚点和着力点。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以获取渠道、信息内容、舆论导向、文化建设为构架。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主流的意识形态及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建设的正能量和主旋律。通过多部门、多渠道、多平台的协作,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

1.聚焦新媒体服务载体,突显暖心服务学生

学院新媒体平台通过开设招生就业、活力交测等栏目,进一步拓展关联学院官网、掌上校园、校园卡管理、校历查询、成绩查询、课表、演出和讲座预约等实用功能,为学生提供暖心生活、学习、就业等服务。

2.聚焦新媒体内容供给载体,突出思想价值引领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十大节庆活动结合我国传统重大节日为品牌和契机,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打造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专题推送、微视频、微访谈等网络文化精品。推进新媒体传播内容创新,采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如图文、手绘、动图、短视频、Vlog等。创新运营栏目,以朋辈精神深入身边人、身边事,打造一批时效性强、内容鲜活生动的主题栏目,提升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3.聚焦新媒体育人形式创新载体,占领学生思维阵地

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时代特点,强化新媒体育人形式创新。在巩固好“两微一端”基础上,积极探索拓展知乎、抖音等平台形成“两微一端多屏”的网络矩阵化建设。

四、结语

新媒体平台是校园舆论的主阵地,适应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新形势,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4]。高校新媒体建设要探究新方法、新渠道,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各项工作。高校应结合新媒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平台队伍体系建设、载体实施路径方面持续深挖发力,打造高校特色鲜明的宣传阵地,更好地落实文化宣传与运营工作[5]。

[1]刘顺有,赵国庆.高校新媒体建设的路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1):44-46.

[2]廖镇宇,贺媚,王立坤.高校校园新媒体的发展路径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25):78-81.

[3]谭彩霞.高校校园新媒体发展现状研究[J].中国报业, 2020(24):86-87.

[4]管永星,刘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产品 创新策略和探索实践——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分钟”手绘微视频团队为例[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9):47-48.

[5]张金晓.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创新策略探究—— 以保定高校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2):67-69.

G206.2

A

1672-1047(2023)04-0086-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21

2023-07-01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基于高职院校新媒体平台提升网络文化正能量传播能力路径研究与探索”(SK22-15)。

王延双,女,辽宁丹东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责任编辑:蔡新职]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校园的早晨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4:49:04
春满校园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