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
程玉文
(中共黄冈市委党校,湖北 黄冈 438000)
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实现路径,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黄冈市县域经济体量大,在全市经济总量指标中占比高,新发展阶段对发展县域经济助推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县域经济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分析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搭建以“政府-产业-市场主体”为闭环的动力机制体系,探寻推动黄冈市乡村振兴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乡村振兴;县域经济;动力机制;优化路径;黄冈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1]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使“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了具体部署,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2]。县域是连接城乡的端口,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单元。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3],更具针对性地强调了县域在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繁荣农村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凸显了县域在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主阵地”作用。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4]的行政区划型经济,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支点,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发展程度、发展质量和效益等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
2023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5],强调要更好地发挥县域经济在县域内对各类资源的配置作用与对周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县域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重要功能载体,也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从一般认知而言,城市以外的地域被认为是乡村,二者的概念是具有相对性的。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无论是从地域划分来看、还是从风土人情来看,乡村与城市间并没有明显的分割线与标志线,二者之间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逐渐变化、渐次过渡、相互交错的。这种事实上的融合,为城乡关系的重塑提供了便利和可能。县域作为从农村到城区、从田间到市场的发展腹地,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指引下,县域经济的功能亟待重塑。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不仅仅肩负着推动城区发展的任务,更承载着激发农村经济活力的使命。盘活县域经济,使得城市资本最近距离向农村倾斜,农村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产品等向城市回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农民融入城镇成本,有利于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过去5年,我国城镇化率以超过1%的速度高位增长,2021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4.72%,湖北省城镇化率为64.09%。黄冈市城镇化率为48.7%[6],远低于全国均值和湖北均值,仍属于欠发展地区。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县域经济,打通城乡之间隔阂,塑造新型城乡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发展。
乡村振兴是全方位、全领域、全系统振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县城、乡镇、村庄等基层行政单元的全域振兴,而不囿于以村庄为基本单元,其本质有别于村庄振兴和新农村建设,更加趋同于县域振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以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是转换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农业农村新业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对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塑造新型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在产业发展上存在局限性,自然资源的优越性并未得到充分的产业化发展,欠缺支撑大规模产业发展的条件。在地形、交通、资金、运营等诸多因素制约下,产业振兴既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彰显资源优势,又要借力于县域经济在资源配置、交通物流、协调用工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其在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创业就业、刺激生活消费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高频度的互动,既可以促进乡村农产品销售、加工、服务等业态发展,促进产品增产增值增收,带动乡村农业向产业化方向的调整,又可以促使县域经济依托乡村农产品资源,向农业产业链延伸,实现产业梯度的合理化,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发挥县域经济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促进农民就地发展农业或就地就业,尽可能将农民留在家乡,减少人口外流,改变农村现有的人口分散现象。发挥县域经济对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延伸作用,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实现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的前提下,打破城乡福利壁垒,从民生福祉上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发展产业所需的物流交通、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建设客观上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整治提升。以县域为载体统筹优势资源也有利于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县域统筹、深化社会工作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县乡一体整体推进,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县域经济是黄冈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作为一种区域性经济形态,其发展与当地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结构、资源特色、政策制定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数据向我们传导了县域经济实力与经济总量具有正相关关系的信息,也向欠发展地区提供了样本和奋起直追的动力。2021年经济数据显示,黄冈市县域经济格局发生明显变化,300亿元以上GDP成员数增至3个,县域经济量级、能级明显提升,但其在城乡融合、产业融合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差距甚远。县域强则黄冈强,县域发展则黄冈发展,黄冈市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试图搭建“政府-产业-市场主体”动力机制体系,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外生动力因素与环境动力因素[7],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全域营商环境。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若干措施》《黄冈市支持工业企业降本增效若干措施》《黄冈市企业融资纾困“白名单”管理办法》《黄冈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九条措施》等政策,各县市区密集出台优化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在善法良治与柔性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黄冈市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亩产论英雄”绩效指标逐年上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2022年黄冈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黄冈市经济总量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中位列第八,增速为13.8个百分点,位列第一。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2.98亿元,同比增长4.8%,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位于第一类县市区序列的黄州区2021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141.53亿元,增速为38.8%[1]。
整体把控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促进传统农业产业升级。市场配置资源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与盲目性,容易造成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黄冈市是农业大市,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切入口。2012年以来,黄冈市总体坚持“两转四用”方针[2],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在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特色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休闲旅游等领域给与政策和资金倾斜,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全市共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2个;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支持村镇产业成为促进当地联农带农、富农强农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武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评2022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黄梅县濯港镇入评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在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实现劳动力、土地、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全要素合作。黄冈市印发《关于实施返乡创业工程促进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农民工、企业业主、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群体返乡创业创新。合理规划园区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保障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借势借力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实现园区产业武汉同城化发展。严把土地审批关,禁止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供地,禁止改变土地用途。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规范投融资行为,按照“聚焦支小支农主业、坚持保本微利运行、落实风险分担补偿、凝聚担保机构合力”要求[10],引导公共投资向县域经济发展倾斜。提高引才留才政策的实效性,从“引、育、用、管、留”上下功夫,摸清企业用工需求,重点引留专业领域人才、复合型人才、行业管理人员。
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黄冈市各县市区始终坚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发展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坚持发展绿色农业,大力培育天麻、野菌、猕猴桃、茶叶、板栗、甜柿、茯苓、油茶、苗木、淡水鱼、稻田虾、黑山羊养殖等特色产业,严格规范农药、肥料使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业发展条件,从源头上保障种植业、养殖业安全生产,把好农产品质量“第一道关口”。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康养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充分利用县域资源优势,通过培育特色农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医药加工产业和以农旅融合、林旅融合、绿旅融合为元素的餐饮业和旅游业,逐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优势。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1295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业105个,仅次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一、二、三产业结构由2021年的19.7:33.2:47.1调整为2022年的19.9:34.4:45.7[8]。
表1 2021年黄冈市各县市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及增速表[8]
坚持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抢抓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功能区建设机遇,瞄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产业同链”发展势头,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启动共建光电子信息、智能产业、大健康三条创新产业带[11],开展“创新飞地”建设,优化配置内部优质资源,利用整合外部技术资源。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发展“专、精、尖、特”类型企业[11],支持华新水泥、祥云化工、稳健医疗、鸿路钢构、李时珍药业、中船重工、索菲亚家居、中粮粮油等一批细分行业龙头企业率先创新、带动创新,黄冈市202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54.5亿元,增速为12.4%。建成科创基地、小微企业孵化器、电商孵化器等项目,以清晰的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研发,以技术难题攻关为重点进行技术革新,以深化企校合作为依托打造创新平台。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用好数据、智力、技术等新型生产要素,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技术、转变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提升产业数字化评价指标。
出台连续性减税降费、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等财政刺激政策,市场活力持续释放,实体经济回暖向好。黄冈市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20.4%,在全省经济指标排名中仅次于宜昌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为1850个[12],较上年增幅为23.6%,增速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中位列第二,其中50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较上年增长19.2%。构建市场化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实现贷款资源向民营和小微企业、特色农业产业、科创类企业倾斜,提升金融信用环境指数。
加快推进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项目落地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有力支撑。黄冈市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从厂房、技术研发中心、职工生活用房、配套室外道路、供排水工程、照明灯附属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合法招标、合规建设。各县市区聚焦特色小镇建设与特色产品开发,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如罗田县正在建设的地标优品体验街项目,融合了罗田县中药材产业和旅游业发展优势,以“戏曲文化、非遗传承、大别山吊锅、锦绣全羊、药膳食疗、养生茶楼合院、亲子娱乐”等为载体开发医药康养产业[13],房屋主体及外装工程、室外配套街道路段、地面铺装及亮化已基本完成,正在加紧建设人工河道及两岸景观。持续开展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行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的互动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投入,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紧扣“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要求建设“四好农村路”,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延伸。提升物流网络运输服务品质,畅通农产品与工业消费品进城下乡,促进线下物流、线上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加快农村水、电、管、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条件。
相比较发达地区而言,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普遍较为落后,黄冈是典型的县域经济后发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总体趋势向好,但是发展质效有待提升,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区域合作、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在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的支撑作用还不够明显。
一方面,产业基础薄弱是当前黄冈市发挥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辐射带动作用的制约因素。县域内产业层次低,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多、规模不大、效益不够,县域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开发。以湖北省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度综合评价值第一位次的宜都市和黄州区为例,宜都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4%,黄州区为27.8%;宜都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247.13亿元,黄州区为141.53亿元;宜都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为15.7%,黄州区为10.9%;宜都市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8.5%,黄州区为25.2%[8],后者在总值、均值和增速上与前者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质效不优。按照《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要求,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延伸环节更多留在乡村,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14],黄冈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种类多、地理标志产品多、农产品产量高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活力还有待激发。
一是科技创新支撑不够,激活县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动能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较缓,2021年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255.9亿元(含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增速约为12.4%,与全省增速均值16.9%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型企业总量较少,科技创新投入不足,以黄冈工业龙头县(市)武穴市为例,2020年科技创新指数为86.71,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为53.32%,与之相比较的宜都市、当阳市比重分别达到65%、73.97%。二是县域产业基础配备不全,难以发挥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带动作用。尤其是缺乏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中心、数字化运营孵化基地、畅通无阻的物流体系等。三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极度匮乏,引才留才机制不健全。技术工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受限于福利待遇、研发条件,部分在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高级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行业管理人员难以在县级、村镇级企业聚集或长久留在本地发展。
一方面,各县之间的经济活动以县域竞争为主,县域合作发展不足。县域竞争是地区间经济发展相互比较、相互追赶、相互激励的普遍机制。各项经济指标的比较值和相对值使得县域在产业发展中优劣势尽显,黄冈市各县域之间的互为竞争机制,在很长时间内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地方综合实力,促进了县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县域合作的可操作性超越了县域竞争所带来的激发效应,县域之间资源禀赋可以最大程度进行整合,达到“1+1>2”的效果。然而,黄冈市各县域之间仍处在县域竞争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优质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强,市场一体化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县域与乡村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统筹发展机制不健全。存在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单向流动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资本和劳动力回流程度不高。县域产业与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脱节,县域第二、三产业向乡村农业的发展与延伸不够,县域富农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县域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和动力。因此,在认清当前黄冈市县域经济发展势头的情况下,尊重产业发展规律,最大程度地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才能从各个领域带动乡村振兴,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优化县域与乡村之间“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关系。
一是抢抓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机遇,夯实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锚定“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发展机遇与目标任务[15],积极推动规上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积极对接武汉高校、研究机构及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县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发展壮大特色富民产业。黄冈市要始终坚持“生态立市”、“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不动摇,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林产品、医药产品富足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化打造、市场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向农村延伸,推动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向乡村延伸,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是要变“县域竞争”为“县域竞合”,加强县域与县域之间的优势互动。在某一县域缺乏产业项目落地的资源条件时,积极引导项目向黄冈市内其它县域转移落地,发展飞地经济或共享经济,尽可能把机遇留在黄冈、把项目留在黄冈。
二是要实现与周边县域互联互通。在交通、物流、产业错位发展方面找空间、求突破,共同破解政策机制、优势资源、土地空间利用、人才要素等难题,推动特色产业做大做优。
三是完善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黄冈市靠近天河、花湖两大机场的交通区位优势,完善路、桥建设;加快产业园区厂房、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施工进度,优化项目落地环境;打造一站式物流网络,开发多式联运,促进产品内销外贸,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促进城乡数字化和信息化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政府对县域经济和乡村振兴发展的耦合作用,完善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制度支持。
二是在产业上实现“以城带乡”,引导生产要素双向互动。改变长期以来生产要素由乡村到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提升农村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引导资金向乡村转移、项目与农业结合、农民在当地就业。统筹设计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建设城乡基础设施。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推进以农民为主体、以县城为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打通城乡发展壁垒,也要充分保留农民返回农村的退路和权利。要从政策和产业上引导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要用实际行动回应农民关切,逐步解决农民担忧的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确权、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问题,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①此处“两转四用”指的是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现代管理经营农业,用农产品加工引领农业,用品牌战略打造农业,推动黄冈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7):4-6.
[2]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8.
[3]王蒙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06-28)[2023-04-26].https://www.163.com/dy/arti cle/HAVVN9B80514K5F3.html.
[4]杨晓军,宁国良.县域经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12):119-124.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4) [2023-05-03].http://ww w.moa.gov.cn/xw/zwdt/202302/t20230214_6420464.htm.
[6]李军杰.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6日在黄冈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EB/OL].(2023- 02-14)[2023-05-03].http://www.hg.gov.cn/zwgk/public/6636765/119 974 .html.
[7]宋向党.基于系统理论的的贫困县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与产业选择[J].产业经济,2019(4):22-25.
[8]黄冈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黄冈调查队,黄冈市财政局.黄冈统计年鉴202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有效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切实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9-02-14)[2023-05-06].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 19-02/14/content_5365711.htm.
[10]柯利华,汪欢.加速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黄冈列出42项重点任务[N].湖北日报,2022-03-29.
[11]吴传清,邓和顺,张诗凝.湖北与浙江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4(6):68-77.
[12]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计划投资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不含农户投资).
[13]罗田县人民政府.罗田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药旅融合发展[EB/OL].(2023-03-08)[2023-05-11].http://www.luotian.gov.cn/zwgk/public/6635728/888818.html.
[14]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EB/OL].(2023-01-07])[2023-05-11].https://news.chinaxiaokang.com/yaow en/2023/0107/1394402.html.
[15]王蒙徽.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06-28](2023-05-11).https://www.163.com/dy/artic le/HAVVN9B80514K5F3.html.
F302.1
A
1672-1047(2023)04-0104-05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26
2023-07-01
湖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学习研究阐释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合作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黄冈市为例”(2022QSDX44)。
程玉文,女,湖北枝江人,讲师。研究方向:基层组织建设,“三农”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涂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