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融四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3-03-15 22:17周小云曹加文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周小云,魏 伟,曹加文

三融四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周小云,魏 伟,曹加文

(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昆山 215332)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然而,现阶段两者的融合存在“路径不清晰、理念不一致、效果不理想”等困境。立足学情分析,形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四立”互融模式,以撬动民办高职院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新高度。“三融”指“课程内容融入、教学师资融合、实践平台融通”,“四立”指“立德、立志、立行、立业”。实践证明“三融四立”育人模式有助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思政教育教学,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思政教育;创新创业;融合;育人模式

新时代我国思政教育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各高校逐渐把思政教育的关键元素和核心要义融入到其他课程的教育中。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已成为当前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许多高校已经作出了相当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因此,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融合的必要性是研究的现实依据。笔者在吸收已有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客观现状,就创新教育如何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展开研究,力求为把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指明路径与方法。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探究

(一)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首先,两者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愈发凸显。“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全新命题。将思政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可以使学生在未来创新创业实践中,有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领。

其次,两者的融合是新时代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当今中国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正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而大学生作为时代青年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等。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念,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价值基础,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存在的困境

融合理念不一致。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相互割裂,思政教育偏理论宣导,脱离实际;创新创业教育偏竞赛逐利,缺乏思政渗透,使得思政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融合路径不清晰。因二者融合采取何种路径,学术界还没有给一个清晰的路径。目前已有许多高校陆续开展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但各高校采取路径的侧重点不尽相同。

融合效果不理想。虽然高校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有所增强,但是从创新创业的实践来看整体效果并不佳。存在这种问题主要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教学知识和理念没有转化为学生实际的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实践。

二、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探索

(一)立足学情分析,确立“立德为魂、德技并修、赏识笃志、双创赋能”的互融理念

高职大学生普遍具有“一低两高两迫切”的特有状况(一低,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低;两高,学生对自己未来发展期望值高,家长对学校教育期望值高;两迫切,家长迫切希望孩子发生改变,社会迫切需要用人)。然而受传统“技能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的提高,原有的教学体系过于强调“做事”教育,导致培养的学生普遍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窄、职业素养偏低的状况,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因此,高职学生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成绩好的学生,对他们而言,传统精英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不适合的。但从“教育服务”理念出发,只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加之科学施教,他们一样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通过“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探索与实践,确立了“立德为魂、德技并修、赏识笃志、双创赋能”的互融理念,着力把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形成了“立德树人 产教一体”的“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希望促进高职院校从传统院系单一培养主体向“立德+立行+立能+立业”协同共生的“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机制的转变,通过“学分制选课、实践强技、产学同体、创新创业”等多措并举,为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保障,设计学生“立志成人、双创立业”的发展路径,着力把创业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贯穿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加强顶层设计,形成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四立”互融模式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应该有其自身独特的内涵,培养过程也应有其特定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因此,必须基于对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依据科学程序和方法,结合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中国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总体框架基础上,细化出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素养指标和评价点,并利用信息技术,对每个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的数据和信息进行过程性保存和追踪,为创新创业素养的落实和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据此明确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和培养任务。对高职学生而言,各专业基础课、技术技能课以及实习实训课的性质、类别相差甚巨,要有效实施创新创业素养培养难度很大,涉及教材、教师、教学方法等内容的方方面面。但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是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要求,理应在所有课程中都得以体现,必须进行教学全过程乃至评价体系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才能有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改革目标。到目前为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体系的顶层设计尚未进行,具体实施上没有明文规定,也少有借鉴,这就为研究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的着独特学情,以创新创业为突破口,提出民办高职学生“个个有潜能,人人能成才”的育人理念,并通过对“三融四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撬动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新高度。“三融”指“课程内容融入、教学师资融合、实践平台融通”,“四立”指“立德 、立志、立行、立业”。此外,学校还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提供资金和机制等多重保障体系,在一系列举措的有效推动下使得学生精神面貌从自卑变得自信,行为从懒散向主动担责、勇争荣誉转变,从而提高学校人才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三、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三融四立”融合模式

(一)三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教育教学

1.课程内容融入。首先,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挖掘高职高专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德道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门思政课程,既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系统性,也兼顾到各门课的具体特点;其次,统筹其它课程,将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有效嵌入各门课程,提升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教育性、人文性,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迁移作用和综合育人功能,有效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拓展和延伸,不断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践行能力。梳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可以对其中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融会贯通地讲解,不仅使思政教育的实践性大大提升,还全面地规范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方向。

2.教学师资融合。首先,融合思政课和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高校可以从思政课教师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两支队伍中,选拔出一批既有深厚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又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教师,作为从事本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研教改的核心成员,负责思政课中创新创业资源的挖掘、创新创业实践手册编写等工作,起到全校示范引领的作用。其次,高校应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构建相应的教师培训机制,邀请知名学者、校内骨干,对思政教师、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促进思政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在思政教育教学的同时把思政理论与双创实践结合起来;同时也促进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创新创业教学。

3.实践平台融通。目前高职类院校主要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有校内创业孵化基地、校外创业实习基地、创新创业相关社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校内外实践基地可以安排定期的讲座如“立德树人大讲堂”等,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同时有着正确价值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每个项目可以安排一位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共同指导,让学生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参与科学研究,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促进学生团队和专业教师及思政教师的相互交流,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和哲学观。

(二)四立:助力学生成人成才

1.开展特色思政教育引导学生“立德”“立志”。为提升思政课程的实效性及育人效果,学校结合民办高职的特殊学情,研究探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的思政教学有效方法,自2011年启动了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改革,经过不断研究和创新实践,成功打造了“5G”体验式课堂,并于2017年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2年获省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5G”即“五感”,是探索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五个实施流程(感性导言、感动体验、感悟分享、感恩结语、感奋践行)的简称。通过“5G”体验式教学构建感动课堂,增强课程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从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实现“立德”。并施行“志趣”扶植,以“潜能开发+兴趣探索+志向锁定”等方式“扶植”学生志趣,实现“立志”。

2.实施准军事化教育塑造优良品格,促进学生“立行”成人。实施准军事化教育,以军人的严正风纪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校园公共场所实行以营为单位的卫生责任包干制度,寝室卫生纳入内务管理条例,参照部队标准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推动学生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建立学生荣誉积分管理制度,借助荣誉绩点等形式,积少成多,让学生积累信心,增强责任意识;同时将“爱”和“严”统一起来,做到严而有方,严而有情,提升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行为习惯,实现“立行”。

3.打造特色创业课程助力学生“立业”成才。采用完全学分制,实施五类同修(“课程思政+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创业大赛+创业孵化”)的创业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逐步打造“校园-产业-创投”三位一体的核心教学团队,分段建构“C(Course课程)C(Club社团)C(Competition竞赛)P(Practise实践)”四阶递进的 CCCP 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大学生知识获取、技能锤炼、创新创业意识启蒙、价值塑造及实践成长等多维育人功效。通过自主选课制的方法使专业与创业有机整合,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实现“立业”,在民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程中踏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特色道路。

4.构建“六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以支持“四立”系统工程。由“招生教师+思政教师+教官+辅导员+学业导师+创业导师”组成“六位一体”协同育人团队,另外特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员旅+专业学院+创业平台”四维核心管理机构,其他教学行政单位为之服务,为学生“立德+立志+立行+立业”培养提供资源保障,共同助力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文章力图厘清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的关系,坚持“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从高职学生的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创业”,旨在探索一种融合的路径和教育教学模式。为了使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形成育人合力,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和效果,学校在已形成较为成熟的5G思政体验式教学模式和较为全面的CCCP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确立“立德为魂 德技并修 赏识笃志 双创赋能”互融理念,并形成“三融四立”互融育人模式,使得学生不仅掌握眼前就业所需要的业务能力,更具备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思政课堂独特的育人效果,通过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体系并纳入课程和实践模块,以明显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培养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张光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 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5(24):44-47.

[2]刘文杰.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三维向度[J].杭州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43(6):41-47.

[3]王雄伟,彭桂良.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及提升 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12):108-112

[4]赵明媚,王海旭,蔡一之等.基于高校众创空间的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22(06):59-64.

[5]焦爱丽.“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1,37(6):120-122.

[6]王卓,汪称宇.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20):163-164+173.

G40-053

A

1672-1047(2023)04-0083-03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20

2023-07-01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东湖学院)专项研究课题“三融四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WHDHSZZX2022015);江苏省“青蓝工程”骨干教师培养项目资助(批准文件号:苏师资[2022]29号)。

周小云,女,江苏淮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列主义公共课教学。

[责任编辑:何玲霞]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