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的生成及内涵

2023-03-15 22:17余维祥王蓝青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大别山革命精神

余维祥,王蓝青

大别山精神的生成及内涵

余维祥,王蓝青

(黄冈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大别山精神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内涵的阐述和文本凝练,对于弘扬大别山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同质性和异质性,以及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基础上,取众家之所长,提出“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军民团结无坚不摧、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三十二字文本表述语,以期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弘扬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大别山精神;革命精神;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 2019 年9月16日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指出,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支系。大别山精神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是英雄的大别山军民顽强革命斗争精神的体现,在今天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弘扬大别山精神,必将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一、烽火岁月锻造了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雄的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持革命斗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二十八年间,革命红旗在大别山上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大别山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整过程,大别山儿女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大别山精神凸显了鄂豫皖苏区人民顽强斗争革命到底的坚强品格。

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全国第一个农村党组织的建立,使大别山革命运动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1921年11月,陈潭秋、林育南等人在黄冈的陈策楼、八斗湾成立了两个党小组,在此基础上,1922年春发展为两个党支部。这两个党支部既是大别山地区最早的党组织,也是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此后,各级党组织在大别山地区建立起来。大别山地区党组织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民的主心骨,在领导农民运动、领导根据地初创时期的三大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民主政权、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等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影响下,1927年11月,中共黄麻特别区委员会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1师,初步形成以柴山保为中心、拥有20万人口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1929年5月,在中共商罗麻特别区委的领导下,安徽金寨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商南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建成了以南溪镇、吴家店镇为中心纵横30余公里的豫东南苏区。1929年11月,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了“六霍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3师,形成了以金家寨为中心的皖西苏区。1930年2月,党中央决定将三块根据地整合,成立中共鄂豫皖特委,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此后,根据地逐渐向周边延伸,红军队伍不断壮大,革命影响遍及大别山地区三省六市三十六县,对中心城市武汉、南京、南昌、郑州的国民党政权及武装构成了极大的威慑。

大别山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黄麻起义创建的红31师,商南起义创建的红32师,六霍起义创建的红33师,1930年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许继慎为军长。1930年10月18日,红八军攻打长沙部队一部和鄂东南各县游击队、赣东北部分游击队及红八军部分痊愈伤病员编成的四、五纵队,根据中央指示,改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军长蔡申熙。下辖第一、三团,全军约1800余人,活动于黄梅、广济、宿松、太湖等县。1931年1月,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军长旷继勋(后由徐向前接任)。1931年10月25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抽调红4军第10、第11、第12师部分部队,在安徽省六安县麻埠组成红军第二十五军,暂辖第73师,旷继勋任军长(旷军长牺牲后由蔡申熙接任)。1931年11月7日,鄂豫皖中央分局将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成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1932年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檀树岗重建红军第25军,吴焕先任军长,共7000余人。1933年1月上旬,由红二十五军第二二一团和特务营为基础组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1933年10月,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部分部队回返皖西,与红二十八军八十二师会合,重新组建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下辖八十二、八十四两个师。1934年春,红二十五军到达皖西,红二十八军再次编入红二十五军。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西征后留下的部队与鄂东北独立团又重组红二十八军,未设军长,高敬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八十二师和手枪团,共1000余人。1938年初,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绵延近400公里的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三支主力红军,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有两支即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是大别山走出的队伍,红二十五军是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北上先锋”。

大别山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是一座英雄的山。自1921年大别山建立党组织起,28年间,无论革命形势处于高潮还是低潮,大别山区党的组织不散,武装斗争不断,革命红旗不倒。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都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打响了大别山军民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与中央苏区遥相呼应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敌后抗战的前线,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的重要游击区,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5师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坚持大别山抗日斗争,有效地牵制了日军,保卫了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大别山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武装,密切配合刘邓大军,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二、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大别山精神可以概括为: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军民团结无坚不摧,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一)理想信念毫不动摇

大别山人民勤劳勇敢,诚信朴实,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意志,认准了是对的事情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会坚持做下去。大别山虽然山大林深,交通不便,但是阻挡不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外界发生的大事情、新事物、新思想通过生意人、学生传播到大别山区。董必武、陈潭秋等人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大别山人。1920年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时的7名成员,有5人来自大别山地区,他们是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和赵子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就有3位是从大别山走出来的。1921年11月,陈策楼党组织建立后,董必武和陈潭秋主持成立黄安工作组和麻城工作组,回到黄安和麻城传播马克思主义,播撒革命火种,组织革命斗争。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大别山地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一呼百应、前赴后继地投身于中国革命,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深信不疑,对中国共产党无比信任,坚信马克思主义能够救中国,坚定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正是由于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英雄的大别山人民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取义,顾全大局,前赴后继,参军参战,无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和牺牲,都义无反顾,在所不辞。在28年浴血奋战中,“大别山区曾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1]户户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是对大别山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时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2]。

(二)军民团结无坚不摧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3]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最大政治优势就是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大别山党组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依靠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把大别山鄂豫皖苏区建设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关键时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在全国的革命根据地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自己的队伍。党和红军处处为人民着想,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这也正是红军能够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并坚持斗争的重要原因。二十多年的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所面对的是敌强我弱的艰难环境,是屡次遭受国民党军队“会剿”“围剿”“清剿”“扫荡”的严峻形势,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始终团结一心、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矢志不渝,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他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金寨人民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十万金寨儿女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安人民喊出了“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和“一图两不图”(即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豪言壮语,他们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省下来捐给红军。

(三)二十八年红旗不倒

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是大别山革命精神的鲜明特质。这种特质表现为对党绝对忠诚,对革命事业无怨无悔,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无论遇到多大困难,无论遭受多大挫折,革命一定会成功。这是一种坚信、坚定、坚持、坚守的精神,是一种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

党的一大后,大别山各级党组织相继建立,鄂豫皖边区党的活动也迅速开展起来。大别山地方党组织结合本地区特点,以抓农民运动为切入点,有力地配合了大别山军事斗争、政治斗争。1924年边区党组织选派10多名党员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这些党员后来成为鄂豫皖农民运动的骨干,有力地推动了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工作和农民运动的发展。大革命时期鄂豫皖边区近20个县的农协得到迅速发展,会员达200万人。1927年初鄂豫皖党组织派大批党员进入武汉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培养了武装斗争和农民运动的骨干力量[4]。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后,苏维埃民主政权建立起来,农民运动由秘密转为公开,更加激发了农民当家作主、翻身解放的强烈愿望,极大地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大别山武装斗争始于“黄麻起义”,自此,大别山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装斗争风起云涌,二十二年绵延不断。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烽火在大别山点燃,英雄的大别山人民以极大的热情和义无反顾的精神投身到这场改变自己命运的伟大斗争中去,根据地面积逐渐扩大,革命影响遍及大别山腹地及周边36个县,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遥相呼应,极大地威胁着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四方面军主力西进川陕边区,中共鄂豫皖省委第一次扩大会议决定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1935年建立的红28军克服了重重艰难困苦,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残酷“清剿”,在太湖、宿松、英山、霍山、潜山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红28军和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与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第5师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作战的情况下,正是有了大别山军民的有力配合和支持,才得以落脚并站稳脚跟。大别山人民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

(四)朴诚勇毅不胜不休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是大别山人民的坚毅品格。“朴诚勇毅”是董必武为武汉中学制定的校训,按照董必武的解释,“朴”就是艰苦朴素,“诚”就是忠诚、诚实,“勇”就是勇敢,“毅”就是要有恒心、毅力、坚持。“不胜不休”是1928年工农革命军第七军几位领导人率部到达柴山保时的盟誓誓词,后来成为红四方面军军训的主要内容[5]68-69。

艰苦朴素是大别山人民的本色。大别山群山连绵,森林密布,面积广阔,交通不便,新中国成立之前,境内各县与外界还没有公路交通,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大别山区域绝大部分老百姓一生基本没有走出过大山,因此民风乡情极其朴实俭朴,注重实际。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大别山人民根据本地特点,创新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同敌人作斗争的方法。1928年工农红军第七军在“二次暴动”失利后,开辟柴山保根据地;红二十五军重建后,以便衣队的形式与敌人进行斗争。没有武器装备,就用农具改造,甚至用山上的石头当武器;没有吃的,就啃树皮,嚼草根,或以野菜、红薯藤等充饥,其艰苦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尽管条件艰苦,仍然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对敌作战,“为党在恶劣环境中领导群众坚持长期斗争闯出一条新路”[5]75。

诚信忠诚是大别山人民宝贵的品质。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品质,大别山人民在接受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的宣传后,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认定共产党就是真正能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的人,因此他们对党无比信任,绝对忠诚,无论经受多大苦难,无论遭受何种挫折,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忠贞不二,义无反顾。

尚武忠勇,不怕牺牲是大别山人民坚毅的品格。戴醒群甘受凌迟酷刑,至死没有答应与张体学脱离夫妻关系;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政委吴焕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血洒疆场;田开寿被捕后,受尽酷刑折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气节,绝不叛变投敌,凶残的敌人将田开寿肢解八块。在河南省箭厂河乡,有一块“红田”,1927年冬天,300多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这块不足30平方米的稻田惨遭国民党反动派屠杀。英雄的大别山人民没有被敌人的血腥恐怖所吓倒,反而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斗争精神更加顽强,对敌作战更加勇敢。

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有毅力、有恒心是大别山人民特有的传统性格,“不胜不休”正是这种素质的显著体现。大别山人民的毅力集中表现为目标确定之后的矢志不移,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坚持“二十八年红旗不倒,二十二年武装斗争不断”,革命活动贯穿中国革命的全过程,就是对这种精神的生动诠释。

三、结语

大别山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转折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坚持“28年红旗不倒”,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书写了彪炳千秋的辉煌篇章,锻造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

大别山精神是革命前辈在血与火的斗争中留给子孙后代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传承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儿女应尽的责任。新中国成立以后,军队军史部门、地方党史部门和有关高校、党校党史专家,对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军队创建和发展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搜集、整理并出版了大量史料汇编和论文专著等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鄂豫皖三省的专家学者将研究视角投向大别山精神的研究上,不同版本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相继提出。2012年信阳军分区政治部“大别山精神”研究组首先对大别山精神进行了概括;2016年,中共安徽省六安市委发布了“大别山精神”表述语;2019 年,黄冈市红色文化(新四军)研究会课题组提出了“大别山精神”文本表述语;党史专家石仲泉、方城、孙伟等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当前,“大别山精神”的研究方兴未艾,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深得鄂豫皖三省认同的、统一的大别山精神表述文本将正式提出。

[1]张崇旺.大别山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N].安徽日报, 2021-04-27(007).

[2]求是网.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EB/OL]. (2021-04- 11)[2023-04-22]红色热土上的脱贫决战.http://www.qstheory. cn/laigao/ycjx/2021-04/11/c_1127316359.htm.

[3]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1162.

[4]王光鑫,陈坚.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J].湘潮, 2020(7):16.

[5]方城.大别山精神简论:朴诚勇毅不胜不休[J].中国 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12(2):67-75.

G412

A

1672-1047(2023)04-000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23.04.01

2023-07-01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大别山精神的凝练与文本表述研究”(202120504)。

余维祥,男,安徽六安人,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生态文明专业委员会委员,黄冈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侯利平]

猜你喜欢
大别山革命精神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又见大别山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再见了,大别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