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昳晗
〔河北大学 艺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传播和推介打开了多元渠道,其中诗词类综艺节目已成为当下中国古典诗词传播最为突出的方式。诗词类综艺节目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重要分支和典型代表,将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运用现代声、光、电等营造的视听场域呈现出来,打破了中华古典诗词的接受壁垒。将中国古典诗词与当下时代融合重构,实现受众视野与诗词原初文本视野的“视界融合”,使古典诗词精神在新时代语境下焕发出崭新光彩与蓬勃生机,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回顾中国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诗词类综艺节目将继承、传播、再创造作为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核心与主线,采取竞技、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借助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使文化性与娱乐性相结合,将诗词的历史内涵、文化品格同当下时代精神和社会生活相联结,中国古典诗词的传播和接受在综艺节目的助推下愈发充分而自由。
近十年来,诗词类综艺节目视听表达的多样化日益凸显。在表现形式上,由单一答题的舞台竞技模式拓展出谈话、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呈现手段上,科学技术的更新升级被应用到节目的方方面面,不断给观众带来崭新的视听体验;在传播渠道上,屏幕内外双向交流的方式日趋多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融合渐成体系。
1.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2018年之前,诗词类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均为答题竞赛模式,即设置不同比赛环节,对诗词知识进行比拼及赏析,使观众在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竞技氛围中收获对诗词文化的审美体验。自《经典咏流传》开始,诗词类综艺节目突破了传统的舞台竞技模式,开启了以音乐为表现形式的新探索,进而又诞生了《邻家诗话》《诗·中国》等以乐舞、访谈、书画元素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非竞技类诗词综艺节目,摆脱了传统选秀类电视综艺节目惯用的比拼、排名、淘汰程序,“以古诗词为中心,将视角辐射至我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1],使观众在场景体验与沉浸当中接受古典诗词的情意浸润与文化熏陶。现如今,诗词类综艺节目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将古典诗词的内涵精髓与文化品格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法彰显,实现了多维度融合创新。
2.呈现手段丰富多彩
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使诗词类综艺节目的中国意象符号化呈现愈发鲜活立体。河南卫视《经典少年》节目于2013年首播,彼时节目的视听手段尚较为简朴,选手所在的舞台场景单一化,大屏的使用仅限于播放出题所需的视频文件。在节目播出中,嘉宾点评环节的背景是纯黑色的抠像式呈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的技术手段被引入诗词类综艺节目的舞台效果设计当中。《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七季,每一季都给予观众视听表达的新元素,贯穿始末的意境虚拟技术愈发成熟。在第七季中已经能够根据节目内容实时呈现不同季节、天气变幻的效果。2018年之后推出的诗词类综艺节目如《经典咏流传》《诗·中国》中,全息影像、AR、裸眼3D等技术的使用,使舞台叙事突破了单一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古今意境的相融相通,充分打造出令观众获得全身心沉浸的视听场域。
3.传播渠道拓展融合
伴随着社交媒体的繁荣,诗词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渠道日趋多样。在播放模式上追求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联动,极大增强了节目的影响力。《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定制自身特色节目IP,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等,紧随节目播出更新动态,使没有及时观看节目的受众了解节目的播出情况和每期亮点,也激发了受众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对节目中诗词歌赋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以及对参赛选手和嘉宾的广泛探讨,形成了一系列社会热门话题,促进了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全民参与。
综上所述,诗词类综艺节目紧跟时代步伐,呈现出题材丰富、语态多元的发展态势,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创造了广大观众乐于接受并喜爱的范式,带动了全民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古诗词、应用古诗词的文化潮流。
视界融合,是20世纪哲学家、美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解释学原理。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就是一种视野的融合:“只要我们不断检验我们的所有前见,那么,现在的视域就是在不断形成的过程中被把握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2]393就文本解读来说,视界融合就是理解者的当前视界与文本的历史视界的交融。阅读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从文本中“重新获得一个历史过去的概念,以致它同时包括我们自己的概念在内”。[2]481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是开放且不断生成的,此时与过去、现在与未来、主观与客观、自我与他者随着新旧视界的不断结合成为更富有生气的共同体。
“艺术作品本文的结构,是一种意向与召唤结构,它存在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引导读者去丰富、充实、揭示、建构 。”[3]119中国古典诗词作为艺术作品,具有自己的历史“视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特定历史存在的个人创造出来的,每一个时代的读者作为解释主体,在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时又具有自己特定的视界,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和阐释始终处于上述两种不同视界的相互融合中。对各个平台的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和传播经验进行类比得以发现,优质的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创制与推介体系从始至终是一个进行视界融合的过程,新媒体时代的诗词类综艺节目打破了传统以单向输出为主的形式窠臼,构建起多元、立体的创新传播构架,增强了受众与传播者、受众与传播对象之间的双向交流,现代接受者带着当今时代的精神、时代关心的问题,对古典诗词进行接受、评价、再创造,使之充分发挥出观照现实生活、涵养精神文明、凝聚身份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等艺术功效。
1.科技赋能打造沉浸体验
迅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推动诗词类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法国广播电台制作总监米歇尔·奥利尔有言:“为某物‘赋能’的意思是通过优化使其更加引人注目,更加易于获得。”[4]科学技术的强大支撑对诗词类综艺节目进行赋能,实现了视听效果的优化升级,动态化、交互化地全新演绎使古典诗词文化愈发可视可感,有效提升了诗词文化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与传播力,为中国古典诗词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诗词大会》历经七季,节目创制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直观体现出科技的更新变化,舞台整体表达与诗词的千变万化交融渗透,生动立体,引人入胜,不断提供给观众饱满的沉浸体验。节目第五季增设了“身临其境”答题环节,录制地点以演播室为依托,延伸到山水实景间,各位嘉宾分别前往不同的文化名胜古迹为选手和观众出题。“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宏阔的自然、历史底蕴深厚的古迹、重大工程和大国重器等实地出题,既使诗词文化回归创作之初的天地造化之境,也使屏幕内外的参与者在对自然和人文风光的欣赏中进一步体悟诗词意蕴,增强对古圣先贤智慧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深广、真确的认识。第六季中,节目借助“5G”等新技术,打造了气势宏阔的“云端”千人团,极大丰富了原本现场“百人团”与观众的互动空间,增强了屏幕之外观众的参与感。节目通过XR+AR制作模式的创新应用,实现了虚拟环境场景、虚拟元素植入与真实互动人物之间的无缝衔接。在第七季中,节目增加了“诗词小剧场”,由三层屏幕组成了开合门的视觉效果,为舞台营造出从古到今的穿越之感。
前沿技术为古典诗词文化赋能,打造了契合综艺自身主题和文化定位的缤纷多彩的视听环境,构建起意蕴丰厚的文化场域,将观众带入极具中国古典气质的氛围和意境当中,屏幕内视听呈现与屏幕外观众接受之间的壁垒被打破,缩小了舞台上下、屏幕内外的距离,使观众如置其景,如临其境,感受诗意,熏陶诗情,促进了受众与节目、受众与诗词内容之间的交流。
2.思接千载召唤今古共情
共情一词来源于心理学术语,指“理解他人特有的经历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5]8。哲学解释学认为,文本不是外在于理解者的客观对象,而是与理解者相互吸引的对话者,“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自己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6]56。现代诗词文化传播的关键在于构建起观众与作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桥梁,从而使今人能够在对古诗词意义的阐发和解释中,尽可能真切地体会到古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的人生际遇和内心悲喜,进而以往昔观照当今,与作者产生心灵与生命的相通。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综艺表达中,对接受者共情的召唤主要通过吟诵这一口头表现形式来实现。《中国诗词大会》将“诵”内化于节目展开的各个环节:从主持人吟诵一联诗句提炼出该期大会的主题,到不同团体分别齐声朗诵代表其精神面貌特征的诗词;从选手得出答案时吟诵出对应的诗句词章,到嘉宾学者讲解诗词创作故事时带领全场选手声情并茂地吟咏……每一个体的“诵”,都在声调、表情、动作中倾注了自身对于某首诗词的理解,古典诗词的语言韵味和精神内涵、接受者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情感,都与舞台之上、屏幕之外的所有参与者进行了交流,呈现出“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和谐情调与文化品味。《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传唱经典”,突出“吟”的特色。节目选取具有广泛认知度和群众基础的经典诗词进行衔接、化用,形成歌词,将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琴、笛等与西洋乐器融合作为伴奏,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二度创作,形成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现代歌曲,人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聆听、吟唱并从中汲取情感的慰藉,实现了高雅音乐与通俗文化、现代精神与古诗品格的融合与沟通。《邻家诗话》在“嗟叹”和“歌咏”的基础上,增加了“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环节,创造性地开辟了谈话、歌曲、舞蹈、书法、绘画等多种元素融合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出中国文化脉络中诗性的审美意趣和生活情趣,让接受者充分领略原诗创作环境中的诸般生活滋味,建立起跨越时空的情感联结。
立足于诗词吟诵而展开的访谈、歌舞、书画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诗词类综艺节目生态中日臻成熟,搭建了沟通今古的桥梁。在这个过程中,诗词文化的当下接受者与中国古典诗词及其背后的情感生命,产生了共鸣与震撼、冲突与追问、对话与交流,最大程度上激发了“今时不见古人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情共感,推动接受者自身视野与诗词作品原初视野的无限融合。
3.动态交互建构时代新意
姚斯在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解读的“期待视野”:在文学解读之前及解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这种据以解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解读经验期待视野。[7]28把握期待视野的动态交互性,诗词类综艺节目的生命力就得以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语境下确立起来:诗词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的召唤结构,接受者的期待视野具备独特性,由思想观念、文化修养、经验能力等方方面面塑造而成,广大观众作为诗词文化综艺传播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这种期待视野在解读过程中与文本的视野相互交融,既达成了前文所述的浑然一体的“共鸣”境界,更形成了打破原有视野的创新境界,从而不断建构出古典诗词的“新生意义”。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精髓就在于,其展示和传播远不局限于古典诗词原初的历史情感与文化魅力,更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注,当代观众以自身文化视野与生活视野去填充、确定古典诗词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的过程,正是对诗词文本的意义进行无限创造的过程,由此,数千年中华文化精神所积淀出的古典诗词品格在每一位接受者的参与中常生常新。
《中国诗词大会》将人与诗词的双向浸润展现得淋漓尽致。节目每一季都以十个时代关键词解锁十种古今对话的视角,邀请各种职业背景的观众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之美、劳动之美、诗词之美为节目出题,用诗词讴歌生活,也用生活传承诗词。不同领域的时代亲历者们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不断与古典诗词创作之初的本然意义相接触、相碰撞,将中国诗词所包蕴的价值观念、精神品格、情感气质等与自身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建构起一份又一份独特的新生意义,使古典诗词成为一面折射时代风貌的镜子,传达了现实关怀,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双向补充、丰富、更新和发展。
诗词类综艺节目对接受者与诗词文本动态交互性的创新把握,既饱含对时代热点话题“大我”的关切,同时也在“小我”的生活体验中使古典诗词情感与当下百姓的喜怒哀乐紧密融合。如支教老师梁俊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与乡村小学的学生们一起演绎了由他自己编曲、改编作词的《苔》,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二十字小诗经由他被赋予了新生意义,是身为教师的他给予条件艰苦但孜孜求学的乡村学子们的寄语,自那之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意表达成为了亿万平凡而坚韧的奋斗者的精神写照。又如在《邻家诗话》中,对于纳兰词《浣溪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解读,结合了嘉宾与挚友遗憾诀别的生活经历,使这句词的内涵由爱情延展到了友情,最终扩展到对世间一切留有遗憾的美好情感共通的概括。
中国诗词凝结了无数人生心路,是华夏儿女的情感汇集和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见证,在中国诗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进程中,诗词类综艺节目牢牢把握了“用古以开新”的关键,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站在当代立场上开拓古典诗词新境界,使诗词的文化内涵在时代精神的补充、丰富、更新下获得长足的充盈。“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不仅使诗歌记忆在当代人的血脉中苏醒,让诗歌回归民众生活,更在社会的前进当中、在群体与个体的生活实践当中,塑造了新时代的中国诗歌精神。
4.台网联动促进全民参与
在当今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全媒体、智能化等新型传播手段为传承和传播古典诗词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和渠道。将互联网、广播、电视、智能手机等多种媒体融合为一体的创新模式,是诗词类综艺节目谋求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诗词文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对于诗词类综艺节目收视黏性的保持、国民参与度的提升、全民传承和弘扬诗词文化的积极性等方面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邻家诗话》由腾讯视频携手河北卫视共同打造,首创了台网联动模式。河北卫视制作了《中华好诗词》这档开启诗词类综艺元年的节目,具备深厚的相关制作经验。腾讯视频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网络新媒体播放平台,具备观看时间灵活、观看方式轻便的小屏优势,二者互利互鉴,使《邻家诗话》在收视率与网络点击量上取得了双丰收。《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设置手机客户端方便屏幕外的观众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在节目之外,又借助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造“云创论坛”“中秋诗会”等衍生节目,带动网民集体参与诗词话题讨论,建立起品牌忠诚度。《经典咏流传》开发了“读诗成曲”智能AI程序,让观众在欣赏传唱人带来的歌曲的同时,自己也能够有效参与到节目互动、经典传唱当中,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有助于广大观众一起实现节目“对经典再造更新”的初衷。
一系列的媒介融合是诗词类综艺节目求新求变的创意之举,满足了当今受众对媒介多元化、时尚化的选择,传播渠道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呈现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欣欣向荣之景,从而提高并保持了接受者的参与度,实现了古典诗词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性发展,传统诗词文化在现代传播体系的包装下既保留了其精神内核与价值内涵,也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1.观照现实人生,涵养精神文明
诗词学者叶嘉莹有言,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拥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8]13诗词类综艺节目兴起与繁荣的传播实践,展现了无数平凡中国人的诗意人生,通过讲述学习诗词带给台上台下选手、嘉宾等人摆脱压抑、净化心灵的经历,给予屏幕之外亿万观众以震撼和共鸣,诗词作品的意义潜能在不断延伸的接受之链中由接受者们展开,从而形成有力地呼唤,促使广大观众将“诗意地栖居”落实为一种生活方式,“穷贱易安,幽居靡闷”,于古典诗词的情志当中汲取精神力量以观照、接纳自身生命的苦难与喜悦。
诗词类综艺节目的创新性实践,重新唤起了国人学习并持续关注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使人们对于诗词的认知由“阳春白雪”的曲高和寡,转变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开放,不设门槛、不限专业,启发了不同年龄层次、教育背景、职业身份的大众随时随地接受诗词文化浸润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摆脱了说教的强制意味,越来越多的接受者选择将诗词作为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还心灵以自由本质的方式。于是,在诗词类综艺节目的感召中,诗词艺术得以发挥其教化功能,这种教化功能区别于外在的法律、制度、伦理等对人进行的规范和约束,而是调动人的情感、召唤华夏儿女心灵深处绵亘千年的文化记忆,深入受众内心,激发共感共鸣,最终赋予古典诗词以现代语境表达,润物无声地引发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念的思索和重新审视,将带有生物性的情感升华为一种高尚的精神文明。
2.赓续文化血脉,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嬗变,民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凸显。诗词类综艺节目综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融入中华民族独特的乐舞、诗画等艺术形式,通过吟诵、解析、鉴赏、互动等叙事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古典诗词文本意义的增殖,把对诗词文化的弘扬既置于纵向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也置于横向的世界语境中,以当代国民乃至外国人均能接受、理解、感动的方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重新观看、体悟、捡拾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诗情画意。通过对中国经典文化的创造性表达,成功将前人的审美理想、人文精神、情感境界与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思维理念互相映照,让古典诗词在新旧视野的融合中永无止境地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将一篇篇古老的诗词作品升华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篇章,使屏幕内外、舞台上下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结,有效缓解了文化焦虑和现代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心灵空虚,最终落脚到开拓古典诗词的当代价值和引导自发的文化血脉承继上,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向心力与创造力。此外,诗词类综艺节目亦成功唤起了国人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在节目中,诗词作品被作为出发点和切入点,通过新颖多变的艺术形式阐释经典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价值与内涵,赋予传统文学作品以新时代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进一步增强了纷繁复杂的娱乐环境下广大观众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几千年来,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史和传播史就是视界融合和诗词文本意义不断演变的历史,古典诗词的结构在现代综艺的创新表达中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其开放性,现代的参与者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视界、构建新的意义,使中国古典诗词的意义存在于包括当今在内的每一个时代的接受者视界与文本原初视界的不断融合当中。诗词类综艺节目将继续遵循这一理论规律,助推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在永无止境的视界融合之中因事而化、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