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3-03-15 05:33妍,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

段 妍, 刘 冲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 吉林 长春 1300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1-2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源于对百年奋斗历程与伟大复兴征程的信念,既意味着以正确的方向开创历史,也彰显了以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推动历史发展。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坚定历史自信,体现了把握当下、开辟未来的行动自觉。如果对自己的历史缺乏自信,就难以把握继续前进的方向,也很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焕发自强自立的历史主动精神。当前,我们正处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需要面对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复杂。因此,新的赶考之路上应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厘清历史自信的理论内涵,科学把握坚定历史自信的实践要求,这有利于增强历史自觉、以更加昂扬奋发的精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三大理论内涵

历史自信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主线、客观分析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得出的客观结论。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内涵,不能止步于历史现象的表层,而要挖掘本质、全面客观地看待和总结党的历史,着眼于党的历史整体进程,从历史纵深处探究根源,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厘清历史自信的内涵实质。

(一) 对党的历史成就与奋斗精神的自信

坚定历史自信必然要全面认识党的历史,只有熟悉历史、全面了解党的历史,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过去走过的路,才能真切感悟历史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对党的历史产生高度的自豪与自信。历史自信体现为对自身历史认知和判断的多个方面,是党对自身历史及其规律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对推动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自信。

首先,历史自信是对党的历史成就的自信。历史自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建立在历史认知基础上的,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伟大的历史成就提振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2]545-546党的历史自信是从百年奋斗历程中逐渐积累的,是对自己所创造的历史成就的高度自信。一是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从贫困不足到幸福安康,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5 698元[3],连续两年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随着全面小康目标的如期实现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完善,人民的生活更加殷实幸福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二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3];全部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40万亿元,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4];国家创新能力指数位居世界第11位,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5]坚实的物质基础推动实现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成就不仅是历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党领导人民坚持自信自立,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极大地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破解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难题,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全新范本,同时也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总之,党百年奋斗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的集中体现和厚重基础。

其次,历史自信是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自信,既是对奋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对奋斗精神的自信。”[6]历史前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挑战与困难坎坷,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创造出伟大历史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保持革命奋斗精神。党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总结和凝练出具有独特内涵和鲜明特征的精神品质,逐渐构筑与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孕育了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这些精神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之中,成为党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继续艰苦奋斗,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党的精神谱系注入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铸就了改革开放精神、女排精神、劳模精神等,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鲜明的精神标识;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踔厉奋发、守正创新,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形成了工匠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三牛”精神等伟大精神,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奋进的强大力量。从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长期奋斗的历史实践中用理想和信仰书写、沉淀起来的优秀精神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敢于奋斗进取的坚定意志,不断滋养着历史自信的精神底蕴。因此,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自信,是历史自信的精神源泉,也是历史自信理论内涵的延伸与拓展。

(二) 对党自身的先进本质与特有优势的自信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具有深厚的根基,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身能力、本质的理性认知与正确评价。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36党的历史自信集中反映了党对自身政治本质、特有优势等方面的充分肯定,是对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高度自信。

首先,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建立在党的先进政治本质基础之上,是对党具有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豪之情。纵观世界政党兴衰更迭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许多大党老党在执政初期往往能够励精图治,但在长期执政环境中,却逐渐走向腐化堕落、最终丢失政权。反观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党具有其他政党所不具备的先进品质,能够以自我革命精神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8]70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不懈把自我革命向纵深推进,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随着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在激浊扬清中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可以看出,我们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刮骨疗毒、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决心向党内顽瘴痼疾开刀,使党在从严管党治党的实践中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正是依靠这样一种敢于自我革命的决心与勇气,党探索出了破解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在革命性淬炼中建设成为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而确保党始终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坚强领导核心。就此而言,历史自信是对党具有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先进品质的自信,是充分肯定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自信。

其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反映了党对自身政治立场、政治优势的充分肯定,是对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的高度自信。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9]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是坚定历史自信的底气所在。一方面,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深深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坚持把执政为民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党的二十大报告科学谋划了一系列增进民生福祉的战略部署: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这些战略谋划归根结底在于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更好实现人民的新希望、新期盼。另一方面,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合力。革命时期,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推动革命中的重要性,积极发动和依靠人民大众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团结了中华民族的各个阶层,奠定了赢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实基础。正是因为党一直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代表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为厚植党的历史自信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

(三) 对党坚持的前进方向与未来发展的自信

历史自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具有特定内涵和价值指向。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由感性的经验认识上升为理性的科学认知、最后上升为推动历史前行的信仰信念。因此,历史自信意味着党对自身历史的认可和肯定,彰显了坚信自己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及推动历史发展的坚定信念。

首先,历史自信是党对自己所坚持的方向、走过的道路的自信。历史自信来自于党对自身历史的正确认知和评价,党坚信自己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坚信所从事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是引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曾有300余个政党和政治团体先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各种政治力量的艰辛探索终究未能改变这一状况,各种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终是昙花一现。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才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毛泽东曾指出:“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10]350“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10]350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人民推进的历史进程是高度自信的,充分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符合历史规律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并且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前进。正如习近平所强调:“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11]1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本身就是一条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道路。这条道路一经开辟,就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蓬勃旺盛的活力,不仅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创造历史的正确方向,而且呈现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其次,历史自信既是对自己历史发展进程的肯定,也是党对未来发展前途抱有坚定的信心,归根结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的信心。历史自信源自过去、关乎未来,既对百年奋斗走过的路充满底气,又承载着中华民族必定迎来更加美好前景的信心。习近平指出:“放眼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历史,没有哪一种政治力量能像中国共产党这样深刻地、历史性地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程。”[6]一百多年来,党牢记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伟大成就,开辟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历史走到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奠定了现实优势。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日俱增,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基础更加坚实、前景更加光明,以强大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定历史自信,就意味着保持必胜信心,特别是勇于赓续历史、开辟未来的意志和决心。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部署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提出了新时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问题,展现了党对自身开辟的历史前景充满自信。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站在历史的深厚基础上走向未来,实现民族复兴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这极大提振了自信心和自豪感,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最深厚的现实基础。

二、 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历史规律中坚定历史自信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并非仅仅依靠历史记忆形成对自身历史的自豪与自信,更重要的是在历史规律中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历史主动。就此而言,历史自信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中形成的,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念。

(一) 尊重历史规律,在全面总结和评价历史中坚定自信

历史自信源自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内在要求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总结和评价自身历史,以便形成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知。习近平指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12]历史是最生动的教科书,真实地记录着历史发展进程和演进逻辑。对历史规律的认识越深刻,历史自信的理论基础就越深厚。因此,历史自信集中反映在党对自身历史的书写上,既要全面客观地呈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又要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曲折,究其根本在于实事求是地总结和评价自身历史。这种实事求是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建立在历史认知基础上的,以理性态度为前提、以客观史实为基础。如果没有科学的历史观为支撑,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进程的全面认识和系统总结,历史自信便很难生成。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对自己的历史进行叙述和评价,形成了3个重要历史决议。这些历史决议都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客观公正地对党的历史做出科学评价。特别是第三个历史决议在尊重历史事实和以往历史决议基础上,又根据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历史的新认识,从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发展、世界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自身5个方面对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做出了科学定位。这些规律性认识具有方向性、引领性、战略性的意义,有利于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夯实了历史自信的精神基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这个《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6]。另一方面,在回顾历史、肯定成就的同时,不回避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历史曲折。历史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受制于历史条件以及主客观因素等,难免会出现挫折和坎坷。因此,总结历史必然要正视党在历史上出现的曲折与失误,同时要坚持全面具体地看待历史问题,注重从客观的史实出发,把历史事件和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与分析,总结这些失误的原因。例如,第一个历史决议重点对领导土地革命时期的“左”倾错误做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科学分析“左”倾错误路线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和纠正的策略;第二个历史决议对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及“文化大革命”等重大曲折失误没有回避,认为新中国32年的历史虽然发生了严重错误,但成就还是主要的,体现了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可见,中国共产党对于自己历史上的曲折和失误从不是刻意回避的态度,也不采取遮遮掩掩、粉饰太平的方式,而是勇敢正视并认真反思产生失误的原因,并将自身的失误与辉煌成就一起写进了历史决议之中,体现了我们党敢于面对历史、承担历史的强大自信。总之,总结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叙述层面,必须更深层次地揭示历史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科学把握历史规律孕育而成的,必然要求客观公正总结和评价自身走过的历史,既要自豪地肯定自己的成就,又要敢于承担自己历史发展中的挫折和失误,从而正确揭示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以及未来如何继续成功的科学真理,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当下和未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二) 增强主动精神,在顺应历史大势中坚定自信

历史自信蕴含着意志、信仰和信念,归根结底是对书写历史、创造历史的自信。因此,党的历史自信旨在顺应历史规律和历史大势,以高度自觉的历史主动推动历史发展。习近平指出:“深入研究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增强锚定既定奋斗目标、意气风发走向未来的勇气和力量。”[2]19坚定历史自信,不仅要求在实践中保持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而且需要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在顺应历史大势中掌握主动。历史前进的实践催生了历史主动精神,在不同时期,党始终顺应发展规律和大势,根据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历史方位的变化,不断谋划自己的战略任务,以强烈的责任担当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革命时期,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准确把握国内主要矛盾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积极主动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成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从而将历史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带领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坚持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落后这一现实国情基础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探索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以及国防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主动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以开拓创新的勇气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通过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鼓励吸引外商投资以及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实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时代,世界历史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中国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全球的目光正在转移中国,这为我们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提供了重要机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紧紧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体现了我们党在掌握历史主动中续写新的历史的坚定自觉。习近平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2]545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肯定自己顺应历史发展、尊重历史规律的主动性,能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主动抓住变革时机和发展机遇,做到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推动历史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这也是坚定历史自信的现实要求。

三、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发展中坚定历史自信

习近平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13]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党面临的环境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坚定历史自信,使我们能从历史发展周期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有利于提振踔厉奋发的精气神,为党战胜风险挑战、领导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一) 加强党史学习,在深化历史认知中坚定自信

正确的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不准确全面地了解历史,历史自信就很难树立起来。习近平指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党史、用党史作为终身必修课,不断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政治自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4]坚定历史自信就要丰富和强化历史认知。第一,要强化历史意识,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坚定的历史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积累。只有在常态化的党史学习教育环境中,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过去走过的路,真切感悟历史的艰辛与伟大,从而做到尊重历史、铭记历史,对党的历史产生高度的自豪与自信。因此,全党应自觉把学习党史作为1项必修课,以党中央精神和3个历史决议为基本依据,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文献,全面了解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与重要的关键节点,拓宽党史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各级党委要积极落实主体责任制,把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将学习党史纳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生活会中去,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党史、讲党史,营造出踊跃学习党史的浓厚氛围,引导全党加深对党的历史的理解与把握,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伟大的历史成就强化自信。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准确把握历史主流主线中深化认知与认同。历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自信内在要求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和判断。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正确的历史认知正面临着严重挑战。历史虚无主义以肢解式、夸张法的解读方式,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篡改、歪曲党的历史,误导人们的历史认知,其根本目的在于妄图动摇甚至否定党的领导。怎样对待历史,是检验一个政党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准。对党的历史态度存在偏差、历史意识淡薄,必然会动摇对自身历史的自信。因此,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分析和研究党的历史,特别是对待历史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党的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不能局限于细枝末节和局部片段,而是要准确把握主题主线、主流本质,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促进正确党史观在全党全社会广泛地树立起来。同时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旗帜鲜明反对各种歪曲、丑化党的历史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肃清错误历史认知,引导人们自觉尊重和敬畏党的历史,在思想价值层面形成对党的历史的认同,夯实历史自信的认识基础。

(二) 保持清醒头脑,在新的赶考路上坚定自信

历史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片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未知与挑战。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所面临的外部条件会更加复杂。习近平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2]513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回顾中国历史,许多封建政权之所以难逃“人亡政息”的周期率,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自省自警精神,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定历史自信,要保持高度的历史清醒,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增强继续开拓前进的底气和定力。第一,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继续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在今后的前进路上,国际形势更加波谲云诡、周边环境更加复杂敏感,各种难以预见的风险矛盾明显增多,这是我们走向复兴历史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和挑战。必须要时刻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绝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自信自满,也不能处于意志消沉、精神懈怠的麻木状态,要不断筑牢思想的防线,以清醒的历史眼光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特别是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与矛盾,要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只有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审视自己的工作,及时研判和分析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向,对于潜在的风险做好预判与评估,才能以未雨绸缪的眼光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妥善处理和抵御各种未知的风险,避免出现颠覆性危机。第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以史鉴今中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经验蕴含着观照现实、启迪未来的智慧。坚定历史自信的重要表现就是把握历史经验的真谛,科学认识和运用党的历史经验,将其作为判断形势、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指出:“要把党的历史经验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重要遵循,善于从历史经验中增强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定力、魄力、能力。”[6]党历来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每到重大历史关头和关键时间节点,我们党都要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深刻总结建党18年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成为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武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上系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大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建党百年之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提出了“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总结历史是为了明晰社会历史发展方向,这也是历史自信得以生成的深层次因素。前进路上,要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切实运用好党的历史经验,对历史教训保持高度警惕和反省,用科学的方法论增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以坚定的信心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

(三) 增强自觉意识,在勇担历史使命中坚定自信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历史使命有着高度自觉和清醒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1]71这种敢于创造历史、书写历史的信心,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历史自信的鲜明表达。坚定历史自信,就要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必胜信心,以更加主动自觉的状态续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党坚定历史自信的深厚底气和动力之源。百年来,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和依靠人民不断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坚持把执政为民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开展调查研究为主要方式,积极探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路径、新办法,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强大动能,紧紧依靠人民为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不断奋勇前进。第二,坚持胸怀天下,在接续历史担当中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伟大贡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仅体现在对本国人民和本民族的担当情怀,同时也体现在对世界人民和人类文明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15]45这一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世界使命和国际担当。一百多年来,党坚持以胸怀天下的使命责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不仅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在解决国际安全、全球抗疫斗争以及解决地区争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联系起来,推动世界历史朝着更加光明的方向前进。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要不断拓展世界眼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合作共赢理念进一步加大和深化国际合作,以中国的发展带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进步。同时也要坚持胸怀天下,把推动世界人民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继续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不断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为世界谋大同中坚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

对历史的自信深刻影响着对现实和未来的信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以史为鉴、开辟未来的勇气和决心。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如此坚定历史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并且全面部署未来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历史自信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16]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前所未有的靠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是需要勇往直前的勇气,越需要更加坚定历史自信。坚定的历史自信,有利于在历史发展中焕发自强自立的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和应对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正确认识历史规律,主动顺应历史大势,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变化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时代变迁和历史发展中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既要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时与势,全面审视新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又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赢得先机、开拓新局,以更加强烈的历史自觉与主动精神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历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