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对策研究

2023-03-15 03:05吕中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网络平台教育资源维度

吕中国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理科学系, 合肥 230051)

深入探究大学获得感提升的内涵,关注学生的需求、探究学生期望、关注、需求,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引与支持。在信息网络蓬勃发展的视域下,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思政教师拓宽教学维度、学生国际性视野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契机,成为满足学生精神诉求的抓手。而以网络平台为抓手,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科学内涵

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主要指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有所收获,从而形成积极心理体验或良好的心理状态的过程。通常来讲,获得感的前提是“获得”,大学生获得感是对“获得”的一种感悟、感知、感受,是一种自我愉悦感、成就感以及满足感,是一种对获得的正当评价与自我肯定。所以获得感与“获得”拥有鲜明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只有“获得”,才能形成获得感,只有“获得”的不断提升,才能产生更强烈、更丰富、更鲜明的获得感。然而获得感与“获得”并不成正比。获得感是主观感知与客观获取相互融合所形成的体验。思政教育获得感依托于思政教育载体及过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层面。首先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思政教育获得感是有关学生对教育评价、认知的积极心态及感知活动,不仅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实用性与有用性,也离不开教学客体对“有用性”所形成的主观意识与自我感受。因此获得感通常表现在学生对思政教育带来收益的内在感受上,是客观与主观相互统一的过程。其次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获得能否转化为获得感,取决于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心理状态。由于获得感是某种主观感受,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要求实现个体需求与客观供给的相互融合、相互匹配。换言之,促进“获得”向“获得感”的转换,不仅要以“获得”作为绝对支撑,还要因人而异,注重认知差异的相对性。“相互匹配”与“相互融合”,是指思政教育方法手段、内容 形式、语言方式、理念思想等是否拥有实效性、时代性,能否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思政教育规律,是否满足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只有做到相互匹配与相互融合,才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最后是意义与获得的统一。思政教育是种精神交往与实践的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性、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帮助学生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思政教育获得感应以“知识获得”与“实际获得”为前提,以精神获得为旨归,让学生获得道德、政治、心理、精神及价值层面的良好感受。所以思政教育获得感要将“精神感悟”的获得作为抓手,让学生将实际获得与未来发展、终极价值、个人意义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连续性。因此思政教育获得感,体现了意义与获得的相互统一。

二、网络时代思政教育获得感的系统结构

在信息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逐渐从传统媒介转向网络平台。互联网所充斥的负面言论、西方思潮等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维理念与行为,冲击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弱化了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提升与增强。为此为应对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冲击,必须明确思政教育获得感的横向、纵向、深向的结构。

(一) 横向维度

“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横向维度主要指思政教育内容。《关于改进和加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政教育应以理想信念培育为抓手,全面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教育;以爱国教育为媒介,培育并弘扬民族精神;以道德规范为前提,推行道德教育;以全面发展为引领,深化素质教育。该《意见》明确了思政教育的基本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所以,在新时代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应关照学生、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形成以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其中文化教育是前提、道德教育是关键、政治教育是灵魂、思想教育是基础,多种教育内容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文化、道德、政治、思想上得到提升、获得感悟,提升自身的获得感。此外在思政教育内容上,还需要明确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发展的特征,形成全新的、与时俱进的、契合党中央教育方针的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升自身的获得感。

(二) 纵向维度

“提升大学生获得感”的纵向维度是“生成过程”。在信息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动范式、认知特点发生了深刻地转变,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方法、体系、模式已经难以发挥真正的价值。此外,大学生获得感的形成过程还受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获得感生成的过程中,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是把握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其二是学生需求有被满足的事实。其三学生应有科学的、合适的、较高的感知能力。三个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便会影响到获得感生成的实效性。通常来讲,获得感是大学生自觉参与的过程,取决于学生对思政工作的感知、体验、接受。所以在获得感提升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精神期待与思想需求,通过思政教育内容、人格魅力、载体平台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形成观念体系与知识体系,使其能够在体验、接受、感悟思政教育中,提升自身的政治洞察力与鉴别力。简而言之,教师要明确学生的期待与期许,要遵循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合理的方法、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引导、情感劝导、理论疏导,使思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和思想。

(三) 深向维度

“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的深向维度具体指“来源层次”。思政教育只有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健康且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大学生获得感的深层次来源应包括行、意、情、知等维度。一是“知”。认知是大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基础与前提,教育工作者应用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将国家发展与个人价值统合起来,通过将理论讲活、讲透、讲实,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思想认识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情”。情感是从认知转变为行为、意志的抓手。思政教育工作是某种层面上的情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使其在情感上信任、注重、接近思政知识,追求、探索、接纳教育内容。三是“意”。意志主要指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毅力。只有拥有不屈不挠、顽强不息的意志,才能升华情感与认知,才能为获得感的提升提供抓手。四是行。行为是意志、情感、认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衡量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表征,是学生文化、道德、政治、思想提升的载体,同时也是获得感增强的来源。要通过知情意行,提升大学生获得感;要明确认知是获得感提升的前提、情感是内驱力,意志是保障,行为是标志,要充分理解并统筹大学生获得感的生存过程,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影响力。

三、网络平台对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的对策

结合大学生获得感提升的内涵与结构,思政教师可以从思政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等层面,灵活应对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结合0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发展规律、行为习惯,可以发现网络平台已经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为更有效地 提升思政教育获得感,应利用好网络平台这一载体,全面推进大学生获得感的提升。

(一) 全面整合教育资源

通常来讲,全面性整合主要包括教育资源、教育队伍、教育空间等方面的整合。首先是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资源整合主要指不同教育资源的融通、勾连、衔接,指网络教育资源、课堂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校外教育资源的融合,也指网络教育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由于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以认知为抓手的,所以应明确学生需求与期望,让优质教育资源更有效、更全面地整合起来,使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资源融入到理论资源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的感受。譬如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元素、时事政治、社会新闻等内容渗透到思政教育内容中,可以为大学生提升获得感提供抓手。而通过网络平台将校外资源,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源呈现给学生,又能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知。其次是空间融合。空间融合主要指将学校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网络环境整合起来。即在网络平台中体现学校多种环境的内涵,让网络平台蕴含学校环境育人的特质,使学生在网络平台接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此外是师资融合,即发挥思政教育、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在网络平台中的育人合力,以关心学生、爱护学习、关怀学生的情感,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获得感。

(二)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

聚焦性整合主要指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特定时间、场域、情景下为提升学生在道德、文化、思想、政治等层面上的“收益”及“获得”,而集中采用某种资源或方法的形式。聚焦性整合拥有较强的集中性、针对性特征,在网络平台上,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首先是资源聚焦。要想运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就需要打通横向维度、纵向维度及深向维度的壁垒,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强化学生在文化、道德、思想、政治上的收益。由于资源聚焦是以横向维度为依托,以纵向维度为导向的聚焦方式,思政教师应聚焦全国、全城、校内所有思政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强化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政治上的收获。譬如结合学生期望与教学任务,将全国、同城、校内中的相关资源,集中展示在网络平台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在某层面上的获得感。其次是问题聚焦。思政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期望或需求,通过改进、优化、创新网络教学模式的方式,集中满足学生的需求,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譬如针对“孔乙己文学”问题,教师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业指导、心理教育及情感交流等角度出发,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升学生在社会认知上的获得感。但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聚焦必须以情感为主,通过情感强化学生对“获得”的理解、认知、感悟能力。

(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

“获得感提升”并非一阵子、短期性的工作,而是长久的、持续的工程,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需求及获得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与“自身的成长”而发展的。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与信息化素养,从时代发展的层面出发,及时更新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形式、模式。但为全面实现持续性整合目标。首先是建构基于大学生需求的收集、鉴别、分析处理机制。譬如运用大数据技术,明确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认知形式、价值取向。随后通过大数据发掘技术或者结合思政教育经验,整合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期望与需求,制定针对性强的策略体系。其次是整合教育方法。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性格差异、认知程度,丰富教育手段、模式、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体验、强化“获得”,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为此教师可以从问题驱动、自我探究、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获得感。但整合教育方法,必须以明确教育方法的“运用特征”与“适用情景”,要注重对学生需求、期许的满足。最后是完善检验机制。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数据进行整合,检验思政教育内容是否契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检验学生的需要、想法与客观实际的契合度,从而帮助教师增强思政教育获得感提升工作的持续性。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教育资源维度
一种基于5G网络平台下的车险理赔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网络平台打开代表履职新视窗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依托网络平台,构建学习评价新模式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