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康
(长治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长治 046000)
红色基因的教育传承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更好提升红色基因的教育有效性,以课程思政教育为载体,深化对红色基因教育资源开发,是提升红色基因教育质量的关键。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延续的重要火种,其精神内核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史与奋斗史。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精神财富,红色基因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向前,为我党夯实执政基础提供了充分保障。譬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则是在红色基因的发展延续中,为中华民族创造伟大复兴的时代奇迹。因此,红色基因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谱系,对于传承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先烈的优良品质提供有力支撑。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确保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担当、敢为先锋,奋力创造新时代新奇迹。红色基因不仅是中华民族履行历史责任及使命的重要依托,也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推动力。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则是抓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红色基因、红色精神及红色文化代代传承的学习教育任务。为此,高校必须加强红色基因的研究,通过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环境、红色精神教育平台及打造红色教育生态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展之所以形成多元化趋势,主要原因是其充分契合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民群众对于党和国家的热爱,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做好充分铺垫。所以,红色基因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党组织与人民群众之间内在联系的重要纽带。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则要求高校与教师,能从党的革命奋斗历程及与人民群众革命情感出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譬如,在部分学科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方面,运用人民群众熟知的革命故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通过思想熏陶、文化熏陶及环境的影响,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大学生能在学习实践方面,加强对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进行学习探索。进一步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及人生信念,使大学生肩负起红色基因发展传承的历史责任。
近年来,针对红色基因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学术研究逐年增多,但红色基因如何深度融入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则对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红色基因的教育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不应盲目地将红色基因与课程思政教育进行对接,而是要充分了解红色基因价值与应用意义,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通过明确红色基因视角下的课程思政教育需求,构建完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譬如,在课程思政的布局方面,红色基因的教育融入,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教育策略,既要确保大学生能针对红色基因中部分内容充分理解,同时,也要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实际有效性,避免盲目推进教育融合,造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失衡。所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进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将专业学科课程知识作为引导,不断融入与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息息相关的教育内容,从而不断提高思政教育效果。
教育资源匮乏问题,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较为常见。课程思政教育工作,要求实现专业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结合。然而,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未能考虑部分专业学科的教育特殊性,盲目地推进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使课程思政教育产生教学失衡。红色基因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运用,同样面临这一基本困境。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需要在短期内对部分教育内容进行消化,否则将影响教育效果。红色基因作为具有时代特征和政治特征的基本元素,其教学应用难度相对更高,高校应不断加强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避免教育流于表象。所以,高校必须对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特征,制定系统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其中,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与调整,所需消耗的教学周期相对较长,需要高校投入大量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若高校不能有效针对课程思政教育做好多方面评估,则容易产生教育深度不足及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另外,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定期做好课程教学研讨。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调整针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及教育评价方案。但部分高校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方面,却未能将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做好深层次的分析,少数教师对红色基因文化内容的了解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以红色基因为载体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总体质量。
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优化。高校应重视对外部教育资源的引入,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育评估,深化红色基因的教育实践,使红色基因能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红色基因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教学影响力及教育有效性。
对外合作是解决高校红色基因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应面向政府机构、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博物馆等做好教育对接,通过对外来资源的引入,围绕红色文化教育、红色精神培养,建立双师教学课堂,让红色基因能融入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深化对外教育合作,必须要考虑红色基因教育特殊性,根据各个学科课程教学需求及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科学地针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汲取,使红色基因的教育融合,能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发挥教育引导作用,促使红色基因能深深扎根在各个专业学科的课程教育体系中。另外,深化对外教育合作,可以采取线上、线下双向教育实践策略进行规划,通过线上的红色文化学习及线下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帮助大学生更好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使大学生能充分融入当前红色文化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教育引领作用,实现红色基因的全面化教育渗透。
结合各个阶段课程思政教育需求,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育评估体系,对于更好优化高校人力资源及其他教育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为更好发挥红色基因的教育优势,缩短红色基因视角下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周期,高校可以基于学生学习能力、课程特点及学习优势等内容的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思政教育规划,并适当选择部分红色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试点,通过分析阶段性教育成果及教育质量,明确未来阶段课程思政教育方案,使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充分适应红色基因影响下的教学新环境,简化传统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流程,使高校能科学地运用红色基因开展多元化课程思政教育实践。另外,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运用于分析教育成果及教育问题,同时,可以应用于对教育方向的教育分析,帮助教师更好调整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及教育内容,提高红色基因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融合效果。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是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政教师虽然对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充分了解,但由于部分思政教师与专业学科教师的交流较少,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教育沟通相对匮乏,无法在红色基因的教育融合方面,做好统一的教育规划。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是提升各学科教师对红色基因的学习了解,为不同学科教师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使各个学科教师能相互汲取课程思政教学经验,并进一步深化各个学科之间的协同课程教育实践,帮助教师提升对红色基因的教育应用能力,提升教育成果的转化。譬如,涉及专业技术的课程教学实践,则可将部分专业领域的骨干作为课程教学的学习榜样。其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课程教学互动的形式,将技术骨干及革命先辈的技术研究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拓展及核心课题。要重视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应用,不断丰富学生实际的知识储备,提升红色基因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应用有效性。
将生活化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对于更好深化红色基因的教育应用具有促进作用。为此,高校应着力打造生活化的红色文化学习社区,并利用教育资源优势,在校内积极开展教育推广,通过将大学生学习、生活与红色基因进行关联,实现红色基因在课程思政教育方面的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在大学生生活细节及学习细节中对体现红色文化元素。譬如,在宿舍管理工作及食堂管理工作方面,也应适当地融入部分红色文化元素,使学生在生活实践方面,能充分感受红色文化及红色基因,在宿舍管理方面,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人性化管理理念,使大学生能真正耳濡目染、身临其境,充分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
通过打造良好红色文化教育环境,提升大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教育传承能力,对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的系统化及科学化开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应在教育实践方面,重点面向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进行教育倾斜,通过强化学习感知及学习感受能力,帮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精神魅力,并培养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的自主意识,使大学生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学习红色文化。此外,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实践环境,应针对部分学科的教育需求进行深入分析,通过了解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育结构,制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策略,围绕教育实践工作多位一体协同推进,做好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充分优化,让红色基因的发展传承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底色,提升红色基因对于学生自身精神世界及心灵世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