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莉
(淮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3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精神品格、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最基本、最深厚、最强大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道中有文,文以载道,其中蕴涵了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更是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普遍观点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力量。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和主战场。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可以看到诸多探索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方面的做法。而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面的研究,多以某一特定地区为例探究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当代高校思政的具体内容、途径及其方法,以大力挖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寻其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具有的积极借鉴意义和实践价值。
首先,高校思政理论课对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以及深入挖掘尚嫌不足。我国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因其强烈的区域色彩,因而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其中蕴含的兼收并蓄、实事求是、革故鼎新等人文精神和精神品质,是思政课进行优秀民族精神教育、传统价值理念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应充分利用和发挥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将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赋予思政课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彰显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其次,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具体路径,推动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多角度、全方位的有机融合方面也不够充分。在思政教学中适时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因素,既要关注实质与内涵,还要注重形式与策略。所以要进一步探索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实践与运用中,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不断丰富和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从而一改思政理论课空洞乏味的面目,让思政课堂更富有生动性、鲜活性,让思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与实效性。最后,在思政教学中对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实践养成以及创新实践不够重视。学校应充分利用和开发丰富而优秀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实践教学,以社会实践加强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用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对话历史,感悟传承;教育学生弘扬并践行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思想、行为规范和人文精神,注重人格修养,培养家国情怀,涵养社会风尚,努力向上向善,担负起化成天下的责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好深化和活化教学效果,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让思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
1、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春风化雨。淮南地方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思政课教学中应当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从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美德与理想信念,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向上向善;进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转化为学生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在淮南地方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中,勤政廉洁的廉政思想和“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孙叔敖为楚相之时,勤勉为政,廉洁奉公,教化百姓,使得风俗和美,民皆乐其生,各得其所便,并因此称孙叔敖为“循吏第一”。东汉史学家班固也在其《汉书·循吏传》中记载“楚令尹孙叔敖作芍陂,灌田万顷[2]”。其主持修建的芍陂(今称安丰塘)是我国延续至今任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建成后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当地,且惠及今世百姓[3]。孙叔敖因此等建树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循吏”。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子》彰显治平天下的爱国情怀,其以恩治民、以德济世的仁政思想和“利民”“富民”“因民”等民本主张,表达了对人生社会强烈的济世关怀和积极入世的政治心态。《淮南子》中还有诸多成语典故和神话传说更是富有哲理而又深入人心,可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一章“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讲述“辩证对待人生矛盾”之“得与失”关系时,给学生介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成语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不仅可以增加同学们的亲切感、自豪感,更能够让大家从中感悟传统文化中的辩证统一及其矛盾转化思想,以及正确看待和处理“得”与“失”的态度与方法,体会古人的处世之道及其人生智慧。在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的“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教学中,结合“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共工触山”(语自《淮南子·人间训》,宣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伟大梦想等思想精神,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化作用。
2.优秀地方传统美德的潜移默化。文化璀璨、民风淳朴的淮寿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历史上仁爱孝悌、感动天地的舜在此教民耕种,留下有关舜耕山的无数美好传说。还有“时苗留犊”及其“留犊池”“留犊坊”“留犊祠”“留犊祠巷”千年不衰、流芳百代。时苗在寿春为官期间,“教民有法”“廉守自儆”“令行风靡”“不肃而治”,把寿春治理得井井有条。一年后,时苗辞官归隐。临行前,他把官印挂在大堂上,把从自家带来的母黄牛在寿春生的小牛犊拴在县衙门前,说这个牛犊是我家黄牛来到寿春后生下的,理应留下。当地民众虽“攀辕卧辙”“相送于道”,时苗还是执意留犊而去。先贤扬善留芳名,廉洁美德万古传。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及其传统美德流芳千古,荡气回肠,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动而又鲜活的素材,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遗产。在“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等教学中,结合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讲解,可以让学生从中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
3.优秀地方传统人文精神的润物化人。淮南系诗书昌明之地,人杰地灵。《江南通志》称:“淮南著美,风流所被,文辞并与”。安丰塘号称“天下第一塘”,豆腐发源地名扬海内外,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名垂青史,众多的神话传说、文化典故驰名天下。灿烂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崇文重教、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等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自古这里就有崇文重教、革故鼎新的传统人文精神。 汉淮南王刘安,偕宾客编著的《淮南子》“牢笼天地,博及古今”,内外54篇,诸经论集百数十卷,歌赋百余章,其中最早记录和保留了许多驰名中外的神话传说和文化典故,留下了流传后世的“淮南学”。《淮南子》不仅集先秦诸子百家大成,而且集自然科学、哲学、史学、文字价值于一体,其博大精神在亚洲和世界都有影响。一代帝师孙家鼐创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是为维新变法失败后仅存的硕果;孙家鼐还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中等学校——寿州公学,不仅福佑寿县以及附近莘莘学子,而且对近代安徽教育事业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自古淮寿之地还从不缺乏革故鼎新、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旅游等巨大作用;值得一提的还有最早开发上海的春申君(战国四君子之一)黄歇;更神奇的是寿县城内有排水、防水系统工程——古“月坝”,现有“崇墉障流”“金汤鞏固”两处,平时城内雨水经涵洞排出城外;而当洪水来临之时,即使城外水位高出城内,城内也绝对不会出现内涝 ,城内雨水还是能够顺利排出城外,其神秘之处引得众人啧啧赞叹,也让一帮学者乐此不疲,一探究竟。思政教育教学中,应注重把这些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进取精神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同时,还可以开设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作为校本课程,认真挖掘和把握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将其与时代价值和当今的话语结合起来,在创新教学实践中阐释地方特色,展示良好形象,助推区域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在创新中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文化自信[4]。
1.以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丰富思政第二课堂。淮南地区传统文化灿烂,资源丰富。这里流传着无数驰名中外的神话传说、文化典故。名扬天的下豆腐发源于此,“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传说在此,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及其“风声鹤唳”“投鞭断流”等历史典故也发生在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如“淮南虫”古生物化石群、寿县古城墙、寿县博物馆、楚文化馆、豆腐村、安丰塘、古寿州窑遗址、淮南博物馆等,藉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调研,引导学生在专题研学和文化旅游中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挖掘优秀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举例来说,二十四节气的最早记录是在《淮南子》中,淮南“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在淮南师范学院已挂牌成立。以此为契机心,带领相关学生展开对传统历法的研究、阐释,深入认识节气、时令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及其古人顺应天时的智慧,进而加强对时令现象及其节气文化的活态利用,以使其有益的文化现象及其文化价值深度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2.以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拓展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现如今,淮南是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寿县古城墙、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安丰塘正在分别申报或者争创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遗产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思政教育教学要充分利用淮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等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以社会实践加强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优化、活化思政教育教学效果。应充分利用和开发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如正阳(有“小上海”之称)、瓦埠、隐贤等淮上重镇,九龙岗民国小镇等,组织学生开展“非遗普查”“文化名村名镇调查”等实地调查,尽可能收集、挖掘和整理相关优秀地方传统文物资源和文献史料,大力保护正阳、瓦埠、隐贤、九龙岗等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同时,应动员学生献计献策,开展非遗保护,不断建立和发展完善豆腐文化、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等主题文化公园,让大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激发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志趣[5]。
1.重视思政教育顶层设计,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内涵。每年定期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地方成语典故大赛”“历史典故回溯与重现”等主题活动,尤其是借助《淮南子》里记载的大量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成语典故等,通过朗诵大赛、故事大赛、情景剧展现等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创设意境,激发想象,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感受中华民族以及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充分利用并不断完善淮南好人馆、党史馆等具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历史人文与社会教育基地,感受优秀地方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独特魅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树人的功能,优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塑造良好校风和形象。
2.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拓展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在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结合地方人文历史与传统,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情的主题活动,重温传统文化,传承孝敬美德;祭奠英雄先烈,弘扬红色精神。注重利用寿县博物馆、楚文化博物馆里富藏的历史人文资料(可以挂牌:淮南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基地),带领学生深入参观研习,深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观念与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家国情怀,涵养校园文化的精神品质与思想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家风家史调研”等项目,开展优秀传统家风文化教育,让学生对话历史,感悟传承,弘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等,用优良的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守得住乡土,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乡土认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德和精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且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等具体社会规范中[6]。
3.盘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校园文化创新功能。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及各类竞赛,如“互联网+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精心投入潜心钻研,从中深刻领悟并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使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美德融入现实生活,内化为学生的内心需要。依靠校内的寿州窑遗址研究基地等校园特色文化,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并制作陶瓷类纪念杯等系列作品,创立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发挥校园文化优质品牌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凸显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与创造力。
1.融汇新媒体和地方传统文化,打造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在融汇新媒体和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打造网络思政教育的新阵地。首先,可以开设公众号,以此为平台创作和发布有关地方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文章、视频、图片等内容, 打造和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音乐、微电影等形式,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其次,可以充分利用学习通、易会学等学习平台,将地方传统文化的知识融入到思政教育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思想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这些平台的运行,提高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自我提升。最后,还需要推进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建设及其资源开发,打造和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7]。这需要不断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的优质资源,将其整合到网络思政教育平台中,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塑造自己的思想和人格。同时,也需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推广和宣传,让更多的学生和社会各界了解和参与到这一平台中来,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实效性。
2.构建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网络思政模式。推动学校开设有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思政课程,构建独具特色的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例如《淮南子》文化系列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网络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等,通过新的传播形式转化为有思想深度、有历史厚度和有时代温度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进行广泛传播,加深学生对党情、国情和社情的理解和认识,切实增强对文化软实力重要意义的认知。在思政教育教学中,注重创新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方式,借助最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态,建立立体化网络思政平台矩阵,充分利用网络思政平台矩阵全方位开展优秀网文推送、传播互动、主题教育、师生同上大思政课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3.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寓网络思政教育于文化创新之中。在信息化时代,思政教育教学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寓网络思政于文化创新之中。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教学中,讲到“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时,可以发动学生根据《淮南子》最早记载之“二十四节气”“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等典故传说,以及八公传说与豆腐文化、寿州窑陶瓷类系列特色作品等,开发、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和地域特色的动漫文创产品,从中体现和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将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加以物化、固化和具体化,将创新精神真正落实到微观层面加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