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相互促进

2023-03-14 04:57董劭伟孙琦铭周子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思想

董劭伟,孙琦铭,周子怡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提出“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1]2022年7 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也明确指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2]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3]44针对全面从严治党方面,明确提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3]65在此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科学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互动联系可以作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方向。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在高校思想教育体系中进行发展,可以形成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关于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也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王振兴等探析了高校党建与业务工作的融合路径,[4]张友坤分析了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高校课程思政研究,[5]等等。在学界已逐步形成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需要协同发展的共识,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开展系统化的理论研究,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鉴于加强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具有的独特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以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为问题导向,对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相互促进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内涵与形式

(一)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核心内涵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全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6]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7]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34“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3]71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建设的主旋律,而“立德”更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新时代高校党建的核心内涵应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国家培养出优秀人才。具体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党建需要坚守师生的思想阵地,引导高校的政治舆论导向,树立红色校园文化。其次,高校党建需要培养出理想信念坚定的综合性管理人才。最后,高校党建需要助力专业教学部门培养出具有专业素养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具体形式

创新高校党建形式,充分发挥其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就要剖析现阶段高校党建的具体工作形式和业务。高校党建既是党的建设工作在高校中的体现,也是党插在高校的一面红色旗帜。党的建设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包括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群众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一切与党内建设相关的事务。落实到具体业务包括但不仅限于发展党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评议等形式。党建涉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其工作特性上存在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条件和基础。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党建的联系及痛点

(一)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本质与目标

2014 年上海市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课程思政”的内涵,[8]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对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规范和要求。[9]2022 年7 月,《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印发,更是凸显课程思政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10]如何开展好课程思政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热点。课程思政强调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元素和专业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理论素养。[11]课程思政就是高等院校进行立德树人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手段。

要树人,先立德。培养高质量人才,首先就需要拥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专业技术的高校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反而会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潜在威胁。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3]34事实上课程思政就“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就“如何更加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课程思政的教育体系比传统思政课更为多元立体。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来说就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知识的过程。课程思政的开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政知识进行理解和传授。同时,在高校的教学规划中,往往非思政课的数量要远大于思政课的数量。充分利用课程思政开展思政教育,能够使得学生潜移默化地从本专业的角度理解思政知识,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党建之间的理论联系

在新时代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本质与高校党建的核心内涵是一致的,都以立德作为其主要核心内容,都是为高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相辅相成,殊途同归,不可分割。可以说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没有完全脱离党建工作的课程思政,也没有与课程思政毫不相关的党建工作。

首先,课程思政离不开高校党建的基础和支持。全面提升课程思政首先要固本培元。何为课程思政之本?可以理解为整个思想教育培养制度体系,包括对高校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对在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等。何为课程思政之元?可以理解为有着极高理论素养的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的基础就在于,通过完善思想教育培养体系,通过相关的管理政策,率先培养出一批能讲思政、讲好思政的专业课教师。只有教师的思政教育专业化水平提升了,才有可能开展好课程思政。

如何固本培元?必然离不开高校党的建设。高校党的建设可以在理论政策上和实践培训上全面发力,助力课程思政的发展与提高。现有的高校党建工作体系与研究成果已经有能力去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同时新时代理论思想也在不断的更新,这也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理论思想。想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要依托高校党建平台。只有利用好高校党建平台,才能在更大程度上使课程思政更加贴近时代需求。

其次,高校党建成果需要课程思政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程思政就是一块对高校党建工作的试金石。高校党建工作说到底就是对在校教师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可是,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师的党性教育成果应该如何进行检验?课程思政首先就要求专业授课教师理论扎实,理想信念坚定。课程思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种专业课教师思想教育成果的外化体现。在课程思政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对专业课教师的相关思政元素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估,也是对高校党建工作开展情况的评估。

我们对一个事物形成高一级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完成。高校党建工作亦是如此。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实践形式,可以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进步。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的反馈,对高校教师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党建相关工作方法也能在课程思政的实践下不断的进步。所以,高校党建成果需要课程思政的实践,党建工作想要让理论思想化抽象为具体,就必然绕不开教学科研工作,就必定会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呈现出来。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各自为政,必将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割裂孤立地去看待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要科学地探索两者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发挥两者的组合效能,实现“1+1>2”的特色鲜明的思政教育工作。让两者相互依存,互相进步。

(三)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难点痛点

想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对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整体水平,首先需要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难点痛点进行剖析,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建设工作,才能做到全面提升,重点突破。关于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中,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目标聚焦度不够,教学方法改革性不够等。[12]主要表现为一些专业课教师“不想讲”和“讲不好”,“不想讲”是思想理论层面上的不足,“讲不好”是方法论层面上的不足。高校课程思政的具体难点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些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到位。长期以来,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主要都集中在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课程思政的作用和要求逐渐凸显,但是在教学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存在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在主观上存在抵触心理和思想认识不到位的现象。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自己本专业的本职工作,课程思政的开展挤占了专业知识的讲解时间,对课程思政的意义缺少认知,仅仅将课程思政当成学校的硬指标去完成。在这样的思想认识下,比较难调动起授课教师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主要的实施主体,在授课主体不能很好地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认为其可有可无的情况下,那么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思想教育作用就无从谈起。因此,想要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果,就要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主观认识。

同时,学生在进行整个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思政部分的重视程度也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课程思政这一部分讲述的内容,往往在最后结课考核中不会有直接的体现。缺乏最后考核的约束机制,学生在对待课程思政内容讲解时,往往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主观上不重视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主观思想层面上,实现对课程思政认识的重塑应当是首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第二,一些授课教师人文社科的知识储备不足。人文社科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专业授课过程中。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中的一些专业课教师是本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但是往往对思政元素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少。一个相对薄弱的知识储备,不能支撑起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即便是授课教师思想认识到位,但是缺乏丰富的相关教学经验和知识,也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这是造成现阶段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想说,但无话可说”困境的主要原因。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不仅仅要开阔专业课教师的思想,让授课教师想说,还要会说,有话说。只有解决了相关理论知识储备的问题,才能让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增强言语的穿透力与思想的渗透力。此外,人文社科相关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也是导致教师不愿讲的根源之一,因为对这些思政元素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不愿多讲,产生抵触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难。事实上,课程思政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教育艺术。不仅仅要求授课教师讲好本专业知识,还需要将思政元素完美地融合进去。要想在课堂上开展好课程思政,就绝不能把思政元素非常生硬地镶嵌在专业知识当中,要把思政元素镶得好,还要镶得巧。如何才能把思政元素镶得巧?这就成为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高,专业的划分以及知识的传授也越来越精细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逐渐追求更深更专的专业理论的讲解。虽然从客观上使得我们的科学理论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也使得课堂所涉及的领域更为狭隘。追求单纯的公式化、定理化的讲解,就逐渐缺乏对于相关专业知识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的追求。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难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课程思政的实践之中,也是要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攻克的难关。

三、二者的互动共同服务于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党建引领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

第一,通过高校党建加强师生思想建设。为课程思政的发展“固本”。高校教师和在校学生的思想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之根,发展之本。只有首先加强师生思想建设,才能铸牢课程思政的大厦。想要加强思想建设,就必须要依靠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去端正授课教师和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态度,充分认识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每月党支部开展的党日活动以及各级党组织开展的其他活动,结合思政元素和红色教育资源来提升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主观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住党日活动这一重要抓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习。针对教工党支部的活动开展,可以着重讲述课程思政相关教学理论和实施意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习领会党中央相关会议精神。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活动落实,扩大影响范围,充分调动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可以结合本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专业性思政元素的讨论。同时,在党建工作开展中也要注重党员参与的仪式感,可以体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阶点举办庄严肃穆的活动,例如“九一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其次,体现在有周期性的党日活动之中,将每一次党日活动都举办得具有仪式感。例如举办支部党员集体政治生日仪式、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感可以大幅度提升支部党员的参与感和重视程度,唤醒党性理想,增强文化认同,从而使每一次对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都更为有效,从思想认识上提高课程思政的发展。

二是要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44在此指引下,传承红色基因,就需要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逻辑起点,充分挖掘红色教育资源,从百年党史中汲取蓬勃力量。首先,要充分挖掘校内的红色基因,利用好高校自身的历史资源。高校的发展和成立往往都伴随着红色的革命历史,都有无数教育先贤前赴后继的努力,例如: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革命战争年代肩负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和担当;[13]同在沈阳的中国医科大学在抗战时期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大学。[14]有着这样光辉历史的高校在中国数不胜数,即使不是创建于革命年代的高校,在新时代也一定有着教育先驱的不懈努力和崇高理想。充分挖掘校内的红色基因,跨越时代和师长学长对话,对于生活在新时代的师生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作为在高校学习和工作的师生,对于高校自身的文化的感受和情感应该是最为深刻的,能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效果,可以将高校自身的红色元素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之中。其次,要利用好高校所在城市的红色教育基地,往往一座城市都有不同的红色血脉。例如: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所传递出的塞罕坝精神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15]充分挖掘本地的红色血脉可以让师生有身临其境的实地感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通过高校党建提升教师授课水平,为课程思政建设“培元”。铸牢课程思政的大厦不仅需要“固本”,还应该“培元”。课程思政中的主要方面应当是授课教师,所以培课程思政之元,就要培养出一批理论素质好,授课水平高的专业课教师。想要根本解决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无话可讲”和“讲的生硬”的问题,就要依托高校党建平台,及时拓展和更新专业课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是可以通过加强党课集中教育,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依托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中的党课进行周期性、有规律的培训。党课的内容可以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倾向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来展开。着重讨论如何在专业课知识中寻找思政元素。自然科学往往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其定理公式本身就是自然辨证法的一种具象体现,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智慧光芒。可以从专业知识本身的规律和结论,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合进专业教育,也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科学指导。如果能够把党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利用好,这将会成为课程思政专业化发展的沃土。在高校党建实践中,“三会一课”中的主题党日往往以党支部的形式开展进行,其具有范围小、针对性强的特点。高校中的教师党支部往往都由一个专业或者是相近的几个专业的教师党员组成,其专业领域的相关性就决定了关于课程思政的党课可以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本专业领域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二是充分利用现阶段相关政策的实践成果。一方面,利用党委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讨论学习的形式,提高学院领导干部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在相关决策和活动策划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一定的倾斜。同时,也可以举行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邀请一些校内校外的相关专家学者以党课的形式进行系统全面地讲解。在党建工作实践中,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扩大学习会议,一般扩大至全学院的党员教师。这样的党课教育,一般具有培训范围广,传播面积大,但缺乏周期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将党课培训的侧重点落在系统性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并与通用的课程思政的方法相结合。此类党课培训,可以大范围的提升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理论素养,为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理论实践成果,发挥高校“双带头人”的“头雁效应”。自从2018 年5 月教育部颁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以来,[16]“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已经取得巨大实效,高校的教工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高校“双带头人”作为所在学科领域的党建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科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高校党委可以引导“双带头人”成为其所在学科引领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东北大学通过扎实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校内“红色记忆”教育示范基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17]

三是要充分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纵观我国现有学科创立和发展的过程,都凝聚了一代代先驱们对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当,有着丰富讲解素材,为充分挖掘专业相关的红色资源奠定了基础。其实,观察各个学科的发展就会发现,就算是再细化、再偏门的社会与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现。例如环境类专业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制造类专业体现了大国工匠的建设与演进,强调我国的独立自主和对卡脖子技术的挑战;经管类专业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民生的发展与进步,强调人民的选择与制度的优越性等。每一种专业都有属于本专业独特的思政元素可以去发掘,是一条提升专业性知识与思政结合紧密性的重要路径。同时也可以聚焦专业领域学者的先进事例,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例如学习钱学森、钱三强、童第周等科学家的入党申请书。农林领域的“农民院士”朱有勇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翻译领域的陈望道先生“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伟大精神等。通过对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先进事例的挖掘,可以在课程思政教育中起到榜样教育作用,让本专业学生真正有所感、有所思,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通过高校党建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为课程思政的发展保驾护航。充分利用好党日、党课等各种形式的党建活动,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果。但是要使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成果不断地巩固、扩大和发展,就需要牢固的组织建设与完善的制度体系。

首先,高校党委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在高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课程思政建设重视起来。从校级党委层面,整体统筹协调相关机关部门,为一线教学部门开展好课程思政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积极的条件。例如河北大学通过成立以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建设出3 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8 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8]在学院党委和教工党支部层面,应该在具体活动的实施和开展中适当倾向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中,不是所有的专业课教师都是中共党员,存在有些非党员教师没有参加党组织的各项培训,或者是参加的相对较少。这一块空白就需要学院党委和教师党支部为代表的两级党组织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填补,将培训效果不断辐射扩大。学院党委和教工党支部可以自行发掘和培养一部分具有一定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优秀教师,并举办一些面向全体教师的经验分享会,通过身边同事的实际教学经验,来对课程思政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经验分享会的开展形式也可以突破授课型、讨论型的传统模式,通过现场观摩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也有较好的效果。扩大完善课程思政培训成果应该是高校各级党委精心谋划下的立体性工程,应该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多层次、全方位进行渗透教育。

其次,各级党组织应当完善制度,才能使课程思政长效发展。完善的制度建设体系应该包括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三个方面。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奖励机制在制度建设中三位一体,呈现出立体的态势。在评价机制的建设中,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整体性评价,可以由党委进行协调,将课程思政开展情况着重纳入教学部门的整体教学质量评价中。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也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加强常规性听课制度,并着重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监督。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反馈渠道,让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建议可以直达教学监督管理部门,全方位、全过程地实现对课程思政的监督。奖励机制方面,可以设立专项荣誉进行表彰。加强奖励机制,一方面对课程思政的开展形成正向激励,鼓励和认可优秀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工作成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对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进行挖掘,对课程思政的优秀教师进行培养,创造典型案例,广泛学习和优化,从而进一步巩固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二)课程思政对高校党建的促进作用

课程思政和高校党建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仅高校党建可以助力课程思政的发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党建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课程思政对高校党建的促进主要体现在促进高校党建的理论发展和助力高校业务工作的开展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思政建设促进高校党建的理论发展。高校党建的落脚点说到底就是加强对师生的思想建设。从实际意义的角度出发,一个高校的党建工作开展得好不好,就是看这个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先不先进、坚不坚定,教师和学生的党组织牢不牢固。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就恰好是对教师和学生思想状态、理论水平和组织建设的实时监测,是高校党建理论和政策的一种外化实践形式。可以把课程思政当成高校党建的一张重要的晴雨表。根据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和动态,对党建工作的政策和相关理论进行调整,起到促进高校党建发展的作用。

二是课程思政助力高校党建业务工作的开展。以高校党建业务工作比较有代表性的发展党员工作为例。在新时代,各级党委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对于发展青年高层次人才入党一直非常地关注。青年高层次人才一般体现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但是如何提高青年专任教师的入党积极性一直是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思政的不断深化和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学院党委通过分享会,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参加分享会的非党员教师更加全面的认识党的先进性,更加坚定其入党信念和决心,从而提高高校发展教师党员的数量和质量。

(三)两者良性互动的整体性成效

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又全面的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和发展。探索出一条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良性互动之路,不仅有利于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的发展,还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成效,带动高校其他教育实践和管理的优化。

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良性互动可以进一步创新高校党建在整体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课程思政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良性互动的探索,可以总结出一条以高校党建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课程思政和高校党建良性互动规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通过总结两者互动,相互促进的工作经验和理论,可以进行横向的创新,从而全面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的紧密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高校党建助力课程思政发展,就要以高校专业课教师为主体,着眼于现阶段课程思政发展的难点痛点。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3]65利用好高校党建的日常业务工作,从加强师生的思想建设、提升授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完善相关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切实解决专业课教师“不愿讲”“无话讲”的困境。同时,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提升,对高校党建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只有形成了高校党建和课程思政的长期良性互动,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加快高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步,助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