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应芳
在“国学热”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再次变成社会热点话题。而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亲近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和个人素养提升密切相关。为了让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充分融合,本文从四个角度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渗透策略,以期构建充满人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传统文化学科,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发掘其中蕴藏的文化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体验和亲近传统文化,以此彰显语文课程的内涵和价值;让原本单调的语文课变得妙趣横生,充满人文魅力,对学生的成长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在教授《猴王出世》时,教师不妨用如下方式引导学生:“同学们,想必大家都曾听说过《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我们也清楚《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勇敢无畏、充满了反叛精神的形象,而《西游记》的创作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因此,老师将为同学们展示一个短片,帮助你们了解《西游记》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背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产生深刻的认识,对历史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为学生之后的阅读打下基础。在观看完视频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之前虽然听说过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但对于孙悟空这个形象出现的原因并不了解,相信通过这个视频的讲述,同学们应该知道问题的答案了吧。”在教师的提问下,有的学生表示:“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因此作家才会创作这样一个充满了离经叛道精神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见,通过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学生将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精神形成深刻认知,而文化精神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有效传承。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将从传统文化精神的角度理解孙悟空的人物形象,会明白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时代价值和意义,也会对《西游记》这部作品有更多的领悟和理解。
古诗词是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通过讲解古诗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将会提高好几个层次。新版语文教材比过去收录了更多的传统古诗词篇目,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由此彰显。教师不妨借助诗词载体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
例如教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师提问:“古代有多少送别诗流传至今?”学生对此难以回答,教师可借助互联网上收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先秦时期的《诗经》,还是唐诗宋词乃至明清诗文,有关离别的诗比比皆是。“送别”是古人歌不尽的一个经典话题,这个步骤是帮助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关键一步。教师根据“送别”这个核心主题,向学生引入更多古代诗词意象,比如酒、月、花、水、柳等,然后引出诗词课题,因为这首诗中同样包含一个非常核心的意象。教师不妨以此为突破口,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比如针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其中的“孤”字值得注意,因为诗词中的送别场景发生在江南三月,长江上又怎么可能只有“孤帆”呢?千帆竞渡才是真实的,因此“孤帆远影”是诗人主观认识,而非客观事实。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碧空尽”,那么“不尽”的是什么呢?真的说的是长江水吗?还是表达了对友人孟浩然的无穷思念呢?在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后,教师又从“水”这一意象入手,让学生知道唐代诗人大多以“水”来表达送别的意思。之后又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与送别相关的诗词。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对“送别诗”的相关文化意象形成深刻的认知,领略古代诗人创作的魅力。
在教授古诗词时,以意象作为传统文化的渗透突破点无疑是聪明的做法。通过探讨意象,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创作的密码,并顺藤摸瓜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和早期语文教材不同的是,在新课改背景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很多新的板块,而“语文园地”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板块。该板块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民间故事、神话传奇、民俗谚语、对联、三字经、成语故事等。这些知识点看似琐碎,却能在不知不觉间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传统文化脉搏。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一板块的知识常常一带而过,并没有足够重视。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授课理念,利用语文园地板块向学生展开文化知识拓展,将能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语文园地三”中的“日积月累”就展示了四组传统文化意象,比如望闻问切、琴棋书画等,这些文化意象蕴藏着深厚的傳统文化因素。以花中君子梅、兰、竹、菊为例,教师需要深挖“花中君子”这一文化意象,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四种花被誉为是“君子”。教师首先引入《论语》,让学生知道古人是如何定义君子的。其次教师向学生展示古代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理解梅兰竹菊所代表的文人精神以及气质风骨,学生会从看似简单的文化意象中领略传统文化的深邃。
在语文课堂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往往只以教材中的课文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这对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很难产生积极的作用,因为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诵读,学生的文化素养才能逐渐提高。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为学生引入更多的经典素材,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组织经典日读活动,让学生每日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和背诵,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
例如在每天的晨读时间,教师就可以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可根据学生的学段特点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代经典著作,比如《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之后,根据这些著作的内容进行诵读规划。在学生诵读以后,教师可给学生一定的探究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了以后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有哪些困惑,教师可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著作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理念,比如“仁、礼、义、智、信”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背诵一些经典的段落,以此夯实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通过每日经典诵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水涨船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精神以及美德的认识也会不断提升,从而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思想。
在五千年文化历史中诞生了无数的经典作品,对小学生而言,教师想要提高其文化素养,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更多的经典作品,通过组织经典日读活动,帮助学生夯实传统文化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引导学生领略文化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深邃和魅力。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以期提高语文教学的深度,让学生乐不思蜀。
作者简介: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市枣园巷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