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历史语境,发展言语思维

2023-03-14 00:30王海翔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吕蒙鲁肃资治通鉴

王海翔

对历史语境的忽视和冷漠势必造成对文本理解的隔阂与偏失,然而语文课必须以文学文本为主阵地,历史语境又不能喧宾夺主,只能扮演锦上添花的角色。

《孙权劝学》是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中的经典篇目。解读历史经典最起码的原则,就是回归历史语境。本文拟从“称呼”“互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三个维度出发,还原历史语境,对《孙权劝学》进行一次解读。

一、从称呼出发,略窥历史语境

不同的称呼隐匿着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嬗变。在《孙权劝学》中,孙权自称“孤”,对吕蒙称“卿”,鲁肃对吕蒙称“卿”“(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对鲁肃称“大兄”。“卿”和“大兄”均为敬称。可见孙权对吕蒙的喜爱,鲁肃对吕蒙的抬爱。

师: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生1:孙权认为吕蒙现在掌管着权力,统率着军队,不可以不学习!在这里,孙权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学习的必要性。

师(追问):还有其他原因吗?(结合原句)

师:“卿”如何理解?

生2: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可以“卿”为爱称。

师(追问):同学们觉得孙权劝吕蒙学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3:是因为孙权对吕蒙的喜欢。

师: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有二:

第一,卿(孙权对吕蒙的喜爱)—私—情

第二,当涂掌事 —公—理

孙权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希望吕蒙好好学习,可以更加有效地统领军队,为国效力。

教师要关注古人之间的称呼,将学生逐步引导到当时的言语语境之中。除此之外,古人的避讳、字、号、谥号的使用都是十分讲究的,这些内容不能“视而不见”,否则必将阻碍对文本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把握。

二、从互文出发,还原历史语境

文章写作要注意主次的侧重、详略的安排,以此来突出“选材要围绕中心、突出中心”的教学理念。

师:鲁肃与吕蒙的交往、谈话当时就被史官记录在案,载于《三国志·吴书·吕蒙传》: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师:选文与原文,有一个细节,大致相同,但又不完全相同。

生4:鲁肃对吕蒙的吃惊与赞赏。原文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描写了鲁吕二人的对话;选文用了动作描写(越、就、拊)和语言描写。“非复”“!”与“大惊”相呼应,神态与语言相一致,让鲁肃的形象跃然纸上。

生5:原文中,吕蒙的回答也体现了他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自信!而选文中则没有这一个细节,所以原文中鲁肃和吕蒙的文学形象更为丰满。

师:选文与原文大致内容一致,但各有侧重,请找出来?

生6:选文详细记录了吕蒙与鲁肃“论议的过程、内容”,从“计安可不豫定”可见吕蒙的居安思危;从“因为肃画五策”足见吕蒙深谋远虑。原文只用了四个字“与蒙论议”一笔带过。

师(追问):选文这一段的描写是十分精彩的,而在《孙权劝学》中却一笔带过,你们不觉得有点遗憾吗?

生6:首先,这段描写已经在《吕蒙传》中有所记载,《孙权劝学》没必要重复,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这段历史,可以翻阅《吕蒙传》。其次,《孙权劝学》此处主要描写任务是吕蒙此时的学习成果,用鲁肃的神态与语言侧面衬托了吕蒙学有所成。如果还原事实,则有主次不分之嫌、侧重不明之惑。

师:非常好!所以写作要注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种手法在历史寫作中是比较常见的手法,即“互现法”。

还原历史语境,用史实证明吕蒙此时的真才实学,更好地增强了文学文本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同时,在历史语境中,体悟文学文本在刻画人物时的丰满立体、运思行文时的匠心独运、谋篇布局时的详略得当。

三、从整本书阅读出发,深入历史语境

《孙权劝学》选自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历史名著《资治通鉴》(卷六十六),根据书下注释①,“题目是编者加的”,来对选文主旨进行探赜。

师:请问《孙权劝学》一文的男一号是哪一位?

生7:是吕蒙。吕蒙被孙权劝学,自己刻苦进学,鲁肃称赞之,三个(小)故事之间都是围绕吕蒙展开,可见吕蒙是本文的男一号无疑。

生8:是孙权。首先,题目是“孙权劝学”,如果男一号是吕蒙,为何标题不是“吕蒙进学”?其次,正是孙权对吕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吕蒙才会下定决心,刻苦学习。孙权功不可没,所以我认为孙权理应是男一号。

师:两人的争辩,有理有据。请大家阅读《资治通鉴》的写作意图。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同“蓄”)其德……《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资治通鉴序御制》

师:这是宋神宗御笔朱批,给《资治通鉴》写的序言。通过这段文字,你认为皇帝召集、命令司马光主修《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

生9:通过历史了解历朝历代统治者的得与失,目的是维护统治的正道,以供后世之人参考。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师:诚然!从整本书阅读出发,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编写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修史只不过是手段而已,并非目的。我们目前一直在讨论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并努力学习,最终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我们是否应关注题目中的“劝”呢?孙权为什么要“劝”?如何“劝”?“劝”的效果是什么?

孙权劝学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建安十四年,此时周瑜刚刚病亡,孙权以“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而此时吕蒙不过是一位“偏将军”,与鲁肃比较,还是位卑职低,鲁肃很轻视吕蒙,故而孙权非常有必要维护东吴集团内部的稳定、和谐统一。文章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劝”的效果呢?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孙权“善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突出“吕蒙善学”,最终鲁肃被吕蒙的学识所深深吸引与折服。当然从创作学的角度出发,这是侧面衬托,用鲁肃的“大惊”“赞叹”来突出吕蒙此时达到了(甚至是超过)孙权预期的目标了。

从《资治通鉴》后续的记载来看,吕蒙后来帮助孙权准备了濡须之战,为孙吴集团立下了汗马功劳,可见孙权也是一位发现良才的伯乐。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利用历史语境,从称呼变化、互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三个角度,充分挖掘文本内部的隐含义,从外部语言走向作者的内部言语,遵循作者语义轨迹,发现言语意图,直抵内部言语,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强化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吕蒙鲁肃资治通鉴
屡建奇功的吕蒙
吕蒙自强不息
胡三省苦心作注
吕蒙白衣渡江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资治通鉴》差点被毁版
鲁肃机智调解
孙权的“窥视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