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笔者以《彩色的梦》为例,浅谈在学习任务群的指导下,创设主题情境,探究文学语言的朗读指导。
(一)《彩色的梦》在单元中的作用
《彩色的梦》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儿童诗。在授课时,要帮助学生归纳朗读方法,体会童诗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要进行文学语言的朗读指导,先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根据诗歌语言特点,感受想象的魅力与乐趣,将诗歌中的形象读得鲜活灵动,能够形象地表现文学语言特征,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最终将想象与方法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自己的情感,构建文学朗读能力的梯度发展。
不论是韵律感极强的儿童诗歌、对话生动有趣的儿童散文,还是层次清晰的儿童故事,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皆具文学语言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特点。本课作为单元开端,要引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想象,体会想象,发挥想象,读出文学语言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为后续课文的朗读体验做铺垫。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想象条件,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朗读体验。
(二)《彩色的梦》文学语言特色
节奏感强。全诗朗朗上口,句式简单,灵活多变。二、三小节通过生动的想象,勾勒出彩色铅笔描绘的画面,节奏感极强。“大块的草坪,绿了;大朵的野花,红了;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句式结构相同,富有韵律。诗中动词,如“聊天”“跳蹦”“滑过”等,增强了韵律和节奏感。
富有画面感。第二小节,一个“滑”字使彩色铅笔的舞者形象跃然纸上,脚尖所到之处呈现一片生机盎然。“大块”“大朵”“大片”,突显画面变化之快;“绿了”“红了”“蓝了”,突出色彩艳丽。一个“拉”一个“请”,刻画出雪松和小鸟间的友谊。“小屋”“太阳”等熟悉的意象,是童趣、阳光的体现,也是本诗的基调。
交汇多重感受。在诗中,彩色铅笔化身精灵,描绘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画卷;从色彩、音响到气味,融合为一个有声有色、多姿多彩的世界。“我的彩色梦境,有水果香,有季节风,还有紫葡萄的叮咛”交叉汇合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的多重感受。
“儿童欣赏儿童诗时,总是需要借助头脑中已有的直观形象的事物去感悟。”诗中具象的事物是孩子可感知的,如果让孩子分享感受,他们一定乐于表达,并在畅所欲言中,深刻理解诗中意象的不同特性。
基于本诗文学特点,部分学生能够感知诗歌韵律,边读边想象,读出欢乐、活泼的童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朗读指导,一方面读准字词,在朗读过程中不断揣摩和体会诗歌意境,以及关键字词的用法;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关注朗读的重音、停顿、节奏和语气,通过速度的快慢变化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语调、停顿的准确把握,读出语气变化,深刻感受儿童诗独特的语言魅力。还可借助跟读,引导学生尝试用语气的变化表现诗中破折号和感叹号的情感表现。
为了更好地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笔者设计了“插上想象的翅膀:梦之翼朗诵会”主题活动。
(一)正确朗读《彩色的夢》
通过猜测和书写汉字“梦、彩”,引导孩子分享自己最想梦到的美好事物。由一字引发联想,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体验,开启《彩色的梦》的学习。初读课文并给出朗读提示: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②给诗歌标上小节号。
通过初读,从短语到词语再到字,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正确朗读诗歌的目的。其间,个别生字的理解可以借助图片,例如“囱”字,先借助插图找到烟囱,理解会意字“囱”的意思。
(二)节奏合理地朗读《彩色的梦》
所谓节奏合理,是要关注朗读时的停顿和连接。经过上一环节,学生基本可以达到正确、流利。接下来就是语气的指导,学习诗歌是有方法的,引发学生思考:读懂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开启第一小节朗读指导,朗读提示:①朗读第1小节,边读边圈画“有趣”的词语(或句子);②想象说话:我圈画的词语是 ,仿佛看见了 ,我仿佛听见他们在聊 。
学生边朗读边交流第一小节有趣的地方,并能根据朗读中的不同停顿,判断赏析。第一种读正确、流利;第二种读出停顿和语气“我有一大把彩色的梦/有的长/有的圆/有的硬”。引导学生体会要想读好语气,就要注意节奏,在朗读时,遇到需要停顿的地方,可以用到“/”协助朗读。
(三)有重音地朗读《彩色的梦》
教师进一步引发思考:想要读好语气,还需要注意什么?带着思考,进入第二小节的朗读,出示朗读提示:①朗读第2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标点,读好重音,读出自己的感受;②在你认为需要重读的词语下面画“.”,并读给大家听。
学生通过认真聆听,交流感受。有的学生重读颜色的词语,突出颜色鲜艳,色彩艳丽;有的学生重读“大块、大朵、大片”,突显画面的变化之快,给人生机勃勃之感。可见,想要有重音地朗读,则要学会找准重音词。随后,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朗读,发现标点的妙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其前面的字音稍微拖长,破折号的地方稍作停顿,就能朗读出动态美。
(四)有自己语气地朗读《彩色的梦》
通过学习,师生共同总结读好语气的三个帮手:想象、节奏、重音。多数学生能体会诗歌内容与情感,借助方法,可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我们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融入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与语气。第三、第四小节正好进行朗读方法的独立运用。自读提示:①朗读第三、第四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关注标点,调整停顿、重音、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②可以在书上圈画有趣的词语,标注“/”“︶”“.”;③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
通过自读,学生得以充分发挥想象并分享感受。分享第三小节时,学生仿佛看到茂密的、形影不离的雪松,充分的想象将小鸟、小屋、烟囱等意象赋予新的活力与生命。分享第四小节时,学生仿佛化身精灵,调动多种感官感受诗意,充分想象紫葡萄的叮咛,通过省略号,读出意犹未尽之感。在朗读分享与评价中,笔者正式发布梦之翼朗诵会任务:①运用今日所学,将《彩色的梦》录制成音频;②选择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歌,借助朗读方法练习,在朗诵会上现场展示。
作者简介: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