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亚利,杨 阳
淮安市新安医院,江苏 22300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常见精神疾病,临床症状以联想障碍、意志缺失、情感淡漠、内向性为主,需积极予以干预[1]。当前,临床上多通过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展开治疗,为有效控制症状,需长时间用药,而精神分裂症病人伴有幻觉、妄想、躁动、认知功能损害等,治疗期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不良事件,影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对此,临床上需注重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而以往临床护理多注重用药观察、症状管理等基础护理,效果不够理想。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强调护理工作中风险预测与防控,可有效预防不良事件,路径优化基于循证资料制定标准化护理方案,二者结合应用可进一步提升护理干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院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并以2019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2例病人为对象探讨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于2019年11月——2021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中随机选取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按入院时间对病人进行0~82编号,在随机数字表中由任意一个数开始,顺任意、同一方向获取研究对象随机数字,随机数字÷2,余数=0者纳入对照组,余数=1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41例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6~54(40.12±7.68)岁;患病时间1.0~5.0(3.11±1.23)年;病情分级:轻中度25例,重度16例。观察组41例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6~53(39.51±7.70)岁;患病时间1.5~5.0(2.75±1.21)年;病情分级:轻中度26例,重度1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3];②年龄>18岁,且<60岁;③病程≥1年;④本人或家属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基础性疾病、脏器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②合并其他精神疾病;③乙醇、药物依赖;④妊娠、哺乳期女性。两组性别、年龄、患病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批通过。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遵医嘱对相关抗精神病药物进行应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介绍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用药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其实施安抚、鼓励等,予以生活技能、工娱治疗等指导。观察组展开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 危机管理
①治疗环境危机管理。在刚擦拭的地面摆放“小心地滑”的标识,并张贴统一的标识于卫生间、盥洗室的墙上,开水炉旁贴“小心烫伤”的标识,并依据病人病情在其床头张贴相应的护理标识。②病人危机管理。病人入院时,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评估,随后每周进行1次,依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识别卡进行分类与护理,包括全面予以病情观察,对各项护理措施进行规范落实等。例如,对于存在自伤、伤人风险的病人,强化心理干预工作,引导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状态,能够症状辨别发病时的妄想、幻觉等表现,并介绍正确认知规范服药、主动配合对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对于存在拒绝治疗、藏药等风险的病人,陪伴进食、用药,并加强观察与指导;有跌倒、坠床风险的病人则对其活动进行协助,并规范应用防护栏。
1.2.2 路径优化
精神分裂症护理路径制定。依据精神分裂症病人标准护理计划、本院实际情况、病人需求等,设定此类病人的5个护理路径,即入院24 h护理、入院1周护理、急性治疗期护理、康复期护理、出院时护理。精神分裂症护理路径内容优化:①病人入院24 h内护理。将其安置于一级病房内,完成住院指导、辅助检查与评估、遵医嘱用药等基础护理。②入院第1周至疾病康复期护理。全面对病人一般情况进行监测,实施用药、饮食、生活卫生、睡眠方面的护理,展开针对性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内容涉及慢性精神分裂症性质、治疗方法、常用药物及不良反应、自我护理、康复锻炼方法等方面,使病人疾病认知水平有效改善。同时,病人有妄想、幻觉等症状出现时,指导其对注意力进行转移,引导其进行感兴趣的活动,包括下棋、打扑克牌等。另外,组织病人及其家属参与座谈会,引导病人自述对疾病、所用药物的认识,鼓励其倾诉担忧、困惑,并予以安抚与鼓励,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人讲解相关经验、教训,以引发病人共识,提升其抗病积极性。③康复期护理。注重认知功能恢复方面的护理,指导病人自行进行进食、洗漱、如厕等,引导病人参与康复训练,如工娱治疗、角色扮演、生活技能训练等,如针对性的同义词、反义词转换、阅读训练、数学训练、记日记、智力拼图等,使病人头脑灵活度提升,改善其认知功能。④出院时护理。再次与病人展开交流,了解其主诉情况,并评估其病情康复与自我管理情况,展开出院后复诊、自我管理指导。并指导病人进行症状自我监控与处理,正确管理用药、识别疾病症状,并鼓励病人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主动改变不良行为。
①病人情绪状态。护理前后,通过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调查了解两组情绪状态,量表包括20个描述情绪的词汇,正性、负性各10个,各个问题从“几乎无”到“非常多”分别计1~5分,得分高,表示此情绪越明显[4]。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两组自伤/自杀、伤人、外逃、藏药、跌倒、拒绝治疗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③临床症状。护理前后,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价了解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包括阳性症状(项目7个)、阴性症状(项目7个)、一般病理症状(项目6个),各项目从“无”到“极重度”分别计1~7分,得分高,症状也越严重[5]。④认知功能。护理前后,通过简明精神分裂症认知评估测试(BACS)评价两组病人认知功能,量表包括言语记忆(75分)、数字序列(28分)、代币运动(100分)、语义流畅性(每答对1个计1分)、字词流畅性(每答对1个计1分)、符号编码(110分)、伦敦塔测试(20分)[6-7]。
护理前,两组PANAS中正性、负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ANAS中正性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而负性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情绪状态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认知功能比较 单位:分
精神分裂症可致使病人思维、感觉、情感等多方面出现障碍,导致精神活动不协调[8]。当前,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治疗目标为对病情进行控制,使病人自身角色能够恢复,实现社会回归[9]。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需长期用药,且存在拒绝治疗、伤人、自杀等风险,需进一步强化护理工作,以促进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强化护理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及流程化护理操作,不仅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而且可提升护理干预规范性及有效性。本研究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展开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PANAS正性、负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提示予以精神分裂症病人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护理可进一步改善病人情绪状态,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危机管理通过对治疗环境、病人本身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其中病人管理环节通过强化心理干预工作,并注重陪伴、观察,可使病人对自身精神状态有正确的认识,并促进其积极心理转变;路径优化在制定精神分裂症护理路径的基础上展开入院24 h内、入院第1周至疾病康复期、康复期的路径优化护理,护理内容涉及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使病人积极面对病情,调动其积极性动机,使其正确、主动参与病情管理[10-11]。通过以上多方面护理措施的实施,可有效对病人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控制,并促进病人不良情绪缓解,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精神分裂症病人常见症状为幻觉、妄想、思维混乱、行为异常等,且伴有注意警觉、抽象思维、信息整合等认知功能损害,可导致其社会功能下降[12-13]。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PANSS各方面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且观察组BACS各方面评分均比对照组高(P<0.05),提示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人护理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症状控制效果,并有效改善其认知功能。危机管理对病房环境、病人实施风险管理,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使治疗计划能够顺利实施,促进治疗效果提升[14]。路径优化合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护理路径进行制定与实施,入院24 h内实施住院指导、辅助检查、遵医嘱用药等基础护理,可使病人及时得到专业医疗干预;入院第1周至疾病康复期通过展开病情监测、生活卫生、健康宣教与心理干预等护理,可使病人疾病认知水平、抗病积极性进一步提升[15];康复期注重病人认知功能康复护理,通过对病人实施工娱治疗、生活技能训练等康复护理,可促进病人认知功能改善;出院时展开自我管理指导,可使病人能够正确用药、监测症状、管理自身行为,巩固疾病康复效果。予以病人以上各方面的护理后,病人疾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可进一步减轻疾病症状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从而达到改善其认知功能的效果。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可有效改善其情绪状态,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促进症状有效缓解,提升认知功能。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少、未长期随访等不足,后续需展开进一步的大规模研究,以更为客观地分析危机管理联合路径优化在精神分裂症护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