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2023-03-13 03:53孙敏徐黛
现代特殊教育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

孙敏 徐黛

江蘇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特殊儿童家庭结构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两年追踪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调节作用”(2018SJA0661)的研究成果。

孙敏,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人员测评。E-mail:jssunmin321@126.com。

[摘  要]  心理韧性可以帮助个体面对困境时良好适应。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150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心理韧性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家庭结构不能显著预测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其心理韧性的影响中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其中单亲家庭中父母亲更多采用过度保护教养方式,进而负向预测心理韧性;而双亲家庭中父母亲更多采用关心、自主教养方式,进而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加强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科学干预,以提升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促进其社会适应。

[关键词]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结构;心理韧性;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64

一、引言

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将智力残疾界定为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并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是指智力残疾四级,智力商数在50—69分,18岁之前发病的智力障碍儿童[1]。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虽然在日常会话、兴趣、情绪等方面表现接近普通儿童,但是其复杂与抽象的语言表达、高层次的情感协调、对他人意图和立场判断、自我控制等能力较差[2]。同其他特殊儿童一样,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因其障碍本身导致其长期处于不利处境,如果不能成功抵御这种逆境的消极影响,那么很可能进一步导致其情绪或行为问题的出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心理韧性,有助于个体抵抗逆境的消极影响。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不幸、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3]。国内外对普通群体心理韧性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围绕特殊群体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主要是针对特殊儿童家庭韧性、特殊儿童父母心理韧性的研究[4-6]。目前,有学者针对特殊儿童心理韧性本身展开研究。在心理韧性中保护性因素的影响下,特殊儿童不但不会被逆境击垮,在某些方面反而会超过顺境下普通儿童的发展水平[7]。姜硕媛等人通过对79名视障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心理韧性能够显著预测视障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8],并可以帮助视障儿童调动各种资源抵抗困境的不利影响[9]。而在以往研究中发现,视障儿童与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有一定的共性特征[10]。综上所述,可推测心理韧性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身上同样存在,且可以帮助其抵御不利处境影响,减少其情绪、行为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胡月琴和甘怡群通过访谈、意义抽取和数据挖掘,发现了心理韧性的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保护性因素,其中家庭支持属于支持力因素[11]。阻碍智障儿童发展的危险性因素多为个体内部因素,而保护性因素多为个体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家庭沟通情况、父母的支持与关爱、正确的教养方式等[12]。与肢体障碍、视听觉障碍者相比,智力障碍者缺乏社会人际沟通,导致他们逐渐脱离社会[13],更为依赖父母与家庭。这种依赖使智力障碍儿童父母的育儿压力水平高于普通儿童父母[14-15],进而产生较高水平的亲职压力,影响婚姻质量[16-17],威胁家庭结构的稳定性。已有研究表明,高亲职压力体验下的残疾儿童父母离异率上升[18]。家庭结构的改变会损坏原有的家庭功能,对子女来说属于重大生活变故,会影响个体外部保护性因素。所以单亲家庭的子女更易出现消极心理特征,甚至产生自杀意念和行为等,不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19-21]。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对家庭的依赖性与随之而来的家庭教养挑战性共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集中探讨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本研究中,家庭结构包括单亲家庭(指离异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指原生双亲家庭)。综上所述,提出假设1:单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水平显著低于双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22],是父母对待子女的观念、态度及一切言行举止的集合体[23]。1979年,澳大利亚学者Parker等人探索出由关怀(care)和过度保护(overprotection)两个维度组成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以下简称 PBI)[24]。2014年,本研究一作以上海、江苏多所中学的初中生(包括预备班)为对象,修订形成了初中生版中文PBI,探索建立三因素模型(关心、过度保护和自主性),且发现父母给予子女足够的关心有利于提高子女的自尊水平,进而提升其心理韧性水平[25]。家庭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子女的身心发展[26-27]。父母教养方式可以显著预测个体心理韧性[28],并且有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外界主客观因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29-30]。家庭结构变化可能会通过父母教养方式间接影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2: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中有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以期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治疗与干预提供建议,为其他特殊儿童群体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以江苏省和浙江省9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均经由三甲医院或相关机构评估诊断,智力水平为四级。经与学生所在学校、家长、学生本人关于配合意愿、时间安排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沟通后,实际回收调查问卷162份。结合正反向题答题结果的一致性与否(如:情感上对我显得冷淡/对我很疼爱),删除正反向题结果明显矛盾的学生问卷12份,最终有效问卷为150份,有效率92.6%。年龄范围为10岁至18岁,平均年龄为14.46岁,标准差为2.98。其中男生85人(56.7%),女生65人(43.3%);独生子女74人(49.3%),非独生子女74人(49.3%),缺失该信息2人(1.3%);双亲家庭118人(78.7%),单亲家庭32人(21.3%),其中2位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缺失母亲数据。

(二)施测过程

邀请有特殊学校见习或实习经历的特殊教育专业大四本科生,进行集中施测培训。两人一组定校定点进行“一对一”施测。正式施测前进行预测,施测者通过与施测对象进行生活问题交谈,初步评估施测对象的言语认知和表达能力,保证施测过程的正常交流;试做两题问卷正文内容,待施测对象自主阅读或施测者诵读完题目后,请施测对象转述意思,有疑问处施测者予以进一步解释,施测对象作答。以上流程确认无误后,进入正式施测阶段。正式施测过程中,根据施测对象的现场答题情况和需要,有疑问处施测者予以进一步的通俗解释,直至受测者理解无误,并且可进行一次中断休息。施测结束后,给予施测对象一定的偏好物作为回馈。

(三)研究工具

1.心理韧性量表

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包含27个项目,5个因子,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属于个人力因素,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属于支持力因素[31]。采用五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被试的心理韧性水平越高。每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是0.84、0.87、0.82、0.86和0.70。该量表整体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7,受测对象平均年龄为14.31岁。该量表在以往研究中针对视力障碍儿童、特殊儿童施测的可靠性良好[32-3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7。

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采用本研究一作于2014年以上海市、江苏省共计1444名初中生(初测140名,再测378名,正式施测926名,正式施测对象平均年龄14.20岁)为研究对象,修订Parker等人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父亲版包含23个项目,母亲版包含20个项目,均包含关心、过度保护和自主性3个因子[34]。采用四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各因子水平越高。父亲版各因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1—0.78,母亲版各因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5—0.77,量表总重测信度为0.83。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因子模型拟合良好(父亲:χ2/df=2.70<3,RMSEA=0.07<0.08,GFI=0.87>0.80,CFI=0.90,NNFI=0.89;母親:χ2/df=2.45<3,RMSEA=0.06<0.08,GFI=0.90>0.80,CFI=0.92,NNFI=0.91)。本研究中,父亲版各因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3—0.79,母亲版各因子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63—0.75。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25.0、PROCE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首先使用SPSS25.0进行描述性统计、差异检验和相关分析。其次,使用PROCESS16.0检验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心理韧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最后,用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数据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抽取到未旋转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19个,且第一个公因子方差解释率为18.65%,低于40%的标准,说明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受共同方法偏差影响较小。

(二)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人口学变量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人口学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结果见表1。性别对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差异不显著(p>0.05),未验证假设1,但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双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亲关心、自主性与母亲关心、自主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单亲家庭,母亲过度保护方面则结果相反,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双亲家庭(p<0.05)。为独生子女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因此,后续进行中介作用分析时,将是否独生子女作为控制变量。

(三)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韧性相关分析

使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进行检验,结果发现,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在父亲和母亲关心、自主性维度得分均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父亲和母亲过度保护维度得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年龄与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和自主性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见表2)。因此,后续进行中介作用分析时,将年龄作为控制变量。

(四)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分析

以家庭结构为自变量(双亲家庭=1,单亲家庭=0),父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母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为中介变量,心理韧性为因变量,是否独生子女(是=1,否=0)、年龄为控制变量,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推荐的Bootstrap方法,应用SPSS的宏程序PROCESS(Model Number=4;Bootstrap=5000),对中介变量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35]。

不加入中介变量,仅加入控制变量,将所有变量标准化处理后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结构不能显著预测心理韧性,R2=0.04,F=1.98,p>0.05,β=0.16,即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中可能存在遮掩效应;家庭结构显著正向预测父亲关心,R2= 0.11;F=5.73,p<0.01,β=0.35;家庭结构未显著预测父亲过度保护,R2= 0.18;F=10.26,p>0.05,β=-0.14;家庭结构显著正向预测父亲自主性,R2=0.06,F=2.71,p<0.01,β=0.25;家庭结构显著正向预测母亲关心,R2= 0.15,F=7.59,p<0.01,β=0.26;家庭结构显著负向预测母亲过度保护,R2= 0.32,F=20.81,p<0.001,β=-0.29;家庭结构显著正向预测母亲自主性,R2= 0.13,F=6.34,p<0.01,β=0.27。

加入控制变量,分别以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三因素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平行中介分析,结果见表4。父亲中介模型R2= 0.46,F=18.85,p<0.001;母亲中介模型R2= 0.27,F=7.78,p<0.001。结果均显示家庭结构负向预测心理韧性(父亲β=-0.05,母亲β=-0.12),但是未达显著性水平,CI包括0。父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的中介作用均显著,母亲过度保护和自主性的中介作用显著,母亲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进一步对模型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见表4。父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中,家庭结构的直接总效应不显著,95%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19,0.09],包括0;间接总效应显著,95%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10,0.36],不包括0;其中父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三条路径的间接效应均显著,共同组成父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间接总效应。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中,家庭结构的直接总效应也不显著,95%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31,0.07],包括0;间接总效应显著,95%Bootstrap置信区间为[0.12,0.37],不包括0;其中母亲过度保护和自主性两条路径间接效应显著,与母亲关心路径共同组成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间接总效应。

四、讨论

(一)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在家庭结构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未验证假设1。同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在是否独生、性别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课题组前期相关研究及其他学者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特殊儿童心理韧性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但其心理韧性总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说明特殊儿童因其障碍本身在心理韧性方面存在共性特征[36-37]。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因其适应功能的缺陷导致个人在独立性、社会责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水平难以达到社会认可的标准,在社交方面表现不成熟,影响其人际交流、社会参与和独立生活[38],其心理韧性中人际协助受限。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调节情绪和行为方面存在显著的困难,情绪不稳定、易冲动[39],其心理韌性中情绪调节受限。而特殊儿童群体在人际协助、情绪调节两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儿童[40]。可见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因其障碍本身限制,心理韧性中的部分保护性因素,同时也成为其面对困境的危险性因素,甚至是困境本身。因此,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应对困境的心理韧性保护性因素需要结合其群体特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

但是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双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亲关心、自主性与母亲关心、自主性得分均显著高于单亲家庭;父母过度保护方面结果相反,其中,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母亲过度保护的得分显著高于双亲家庭。可见双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更多采取关心、自主教养方式,单亲家庭则更多采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根据情绪安全理论,充满压力和冲突的婚姻会增加父母之间的敌意,容易促使父母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1]。Su H等人在与典型发育儿童的对比中发现,智力障碍儿童的母亲面临较大的教养压力,更容易选择专制的教养方式[42]。而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则面临双重的教养压力与心理负担。本研究在实地观察与访谈中也发现,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往往因教养缺席或教养压力较大,焦虑感增加,对于孩子存在一定的愧疚、补偿心理,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对孩子容易采用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

作为独生子女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教育投资与生活关注,面临的生活困境与挑战相对较少。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往往会伴有健全儿童兄弟姐妹,受到的生活关注与教育期待相对较低。基于本研究数据,独生子女中单亲家庭占比为13.5%,非独生子女中单亲家庭占比为29.7%(χ2=5.74,p<0.05),侧面印证了家庭结构与教养压力、婚姻质量间的相互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有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单亲家庭给予社会支持和科学教养方式指导,减轻父母的教养压力,提升家庭婚姻质量与教养质量。

(二)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总体来看,不同家庭结构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差异不显著,而在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中,家庭结构的直接总效应均不显著,间接总效应均显著,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结构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影响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遮掩作用。当将两个模型(图1和图2)合并为一个模型之后,家庭结构对心理韧性有显著负向的直接效应影响(直接总效应为-6.83,95%的置信区间为[-12.73,-0.93]),即单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得分更高,更进一步说明遮掩作用的存在。有三种可能的解释。第一种,消极防御解释。单亲家庭阻断了父母一方不良教养方式的消极影响,通过中介作用分析剥离了父母教养方式的间接影响之后,单亲家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表现出相对积极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子女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破坏性的冲突,更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适应问题[43],单亲家庭则降低了子女直接目睹父母冲突的概率。第二种,积极心理学解释。剥离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之后,单亲家庭作为客观的环境本身,相较于双亲家庭,在教养支持、成员结构、社会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势,可视为一定的成长逆境,对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成长有积极促进作用。Richardson 提出,当个体经历困境之后,有可能进行认知重组,从而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增强个体韧性[44]。第三种,个体功能解释。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因其认知功能、适应行为发展受限,高级情感协调困难,感知同伴社交线索存在困难[45],感受家庭系统中家庭结构层面变化带来的影响程度有限,而对直接照料人,如父母的言行影响感受更为直接、真切。三种可能的解释的具体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结合纵向的质性与量化研究进行检验。

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中,家庭结构的直接总效应不显著,间接总效应显著,其中父亲关心、过度保护、自主性三条路径的间接效应均显著,共同组成父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间接总效应。由图1可知,双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亲表现出更多的关心、自主教养方式,进而显著提高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单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父亲表现出更多的过度保护教养方式,进而显著降低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中,家庭结构的直接总效应也不显著,间接总效应显著,其中母亲过度保护和自主性两条路径间接效应显著,与母亲关心路径共同组成母亲教养方式的中介模型间接总效应。由图2可知,双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母亲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教养方式,进而显著提高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单亲家庭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母亲表现出更多的过度保护教养方式,进而显著降低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以上结果验证了假设2,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父母的婚姻问题会影响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46],积极的教养方式会间接或直接正向影响子女的心理韧性,消极教养方式的影響则反之[47]。根据情绪安全理论,父母婚姻质量较高时,能够相互支持,容易采用积极教养方式,对孩子的需求与情绪可以较好地觉察,给予孩子一定的成长保护性因子,即情绪安全感[48]。同理,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单亲家庭中,父母双亲相互支持度较低、单亲教养压力较大,父母对孩子的需求与情绪觉察、理解不够,较多采用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孩子在困境中个人力和支持力的保护性因子养成,影响其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

五、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改进。第一,本研究受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未能揭示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结构全貌,今后计划结合质性研究系统探究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韧性的结构,并尝试设计更为适宜的研究工具或研究方案。第二,样本量较少。后期研究应适当增加样本量,进一步从单亲父亲和单亲母亲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同时扩大受测群体,如增加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父母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多群体收集调查资料,提升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2][38][39][45]王辉.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22-29.

[3]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Help Center.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EB/OL].(2004-12-30)[2023-08-28].http:∥www.apahelpcenter.org/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

[4]Sikorov L,Birtekov Z.Odolnost Rodiny S.Handicapovanm DTTem[J].General Practitioner/Prakticky Lekar,2011(8):477-481.

[5]董思雨,朱宗顺.学习障碍儿童家长心理弹性结构及提升策略的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10):17-25+72.

[6]李力,王若辰,吴周康,等.社会支持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生活质量的影响: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21(5):31-36.

[7]卢静,邢伟荣.特殊儿童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社会心理科学,2008(5):57-60.

[8][32]姜硕媛,李建军,王焐,等.视力障碍儿童的心理韧性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5(2):22-26.

[9]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3):307-321.

[10][33][36][40]孙敏.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心理韧性的对比研究[J].心理月刊,2020(20):45-47.

[11][3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8):902-912.

[12]严茹,许有云,潘威.心理弹性视角下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康复教育的干预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318-319+337.

[13]龚松.理性情绪疗法提升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信念的实务研究——基于S市培智学校的学生家庭调研[D].沈阳:沈阳化工大学,2014.

[14]Hayes S A,Watson S L.The Impact of Parenting Stress:A Meta-Analysis of Studies Comparing the Experience of Parenting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3(3):629-642.

[15]Chan T O,Lam S F.Mediator or Moderator?The Role of Mindfulnes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and Parental Stress[J].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7(70):1-10.

[16]蒋娜娜,李海军.特殊儿童父母亲职压力与婚姻质量关系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2):50-54.

[17]关文军,胡梦娟,王春晖.智力残疾儿童父母亲职压力、社会支持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9(4):25-32.

[18]Gordona C T,Hinshawa H P.Parenting Stress as a Mediator Between Childhood ADHD and Early Adult Female Outcomes[J].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2015(4):1-12.

[19]朱智佩,方黎,孙莉.单亲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校医,2018(9):45-46.

[20]Wang D Y,Li S T,Hu M M.Comparisons of The Influence of Raising Peoples Identity on Mental Health Between Two-Parents Family Children and Single Parent Family Children by Propensity Score Matchig[J].Journal of Hhygiene Research,2017(5):709-716.

[21]林延敏,马楠,卢金逵.特殊家庭结构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22(10):1480-1483+1487.

[22]蒋奖,许燕,蒋菁,等.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的信效度研究[J].心理科学,2009(1):193-196.

[23]Darling N,Steinberg L.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An Integrative Model[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3):487-496.

[24]ParkerG,Tupling H,Brown L B.A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J].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1979(1):1-10.

[25][34]孙敏.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韧性、自尊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26]凌巧,王珊.单亲家庭协同教育体系的建构——基于6组单亲初中生家庭的质性研究[J].少年儿童研究,2023(2):104-111.

[27]周岩岩.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对朝鲜族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延吉:延边大学,2010.

[28][47]蔡雪斌,桂守才,唐易齐,等.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复原力的影响:自我控制与调节聚焦的链式中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2(4):505-512.

[29]高亚兵,胡晶晶,周丽华,等.父母教育焦虑和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关系: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应用心理学,2023(1):80-88.

[30]劉庆,冯兰.父母婚姻质量和青少年同胞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5):1-9.

[35]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14(5):731-745.

[37]尹娜.特殊儿童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41]Davies P T,Cummings E M.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 Adjustment:An Emotional Security Hypothe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4(3):387-411.

[42]Su H,Cuskelly M,Gilmore L.Factors Related to Parenting Styles of Chinese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Intellectual Disability[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23(6):573-587.

[43]Barletta J,OMara B.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Marital Conflict on Child Adjustment[J],Australian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ling,2006(1):91-105.

[44]Richardson G E.The Metatheory of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y[J].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58):307-321.

[46]吴莹婷,郭菲,王雅芯,等.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外化问题的关系: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45-351.

[48]Schermerhorn A C,Cummings E M,Davies P T.Childrens Representations of Multiple Family Relationship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08(1):89-101.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Mental Resilience in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the Mediating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SUN Min1  XU Dai2

(1.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2.Wenzhou Special School  Wenzhou Zhejiang  231400)

Abstract:Mental resilience can help individuals adapt well to difficult situations.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mental resilienc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150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 (RSCA) and the revised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PB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resilience among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ith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 and whether they were only children,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arenting styles;Family structure could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resilienc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impairment;The parenting styl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had a significant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structure on their resilience. Parents in single-parent families tend to adopt overprotective parenting style, which can negatively predict mental toughness, while parents in two-parent families tend to adopt caring and autonomous parenting style, which can positively predict mental toughness. The study suggests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intervention on the parenting styl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resilience of 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impairment and promote their social adaptation.

Key words:children with mild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family structure; resilience; parenting style(特約编校  孙  会)

猜你喜欢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心理韧性
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闽南社会家庭结构异化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高职贫困生的心理韧性研究及其培养策略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