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娜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当前经济与社会环境亟须大量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对素质教育的推动自上个世纪末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素质教育一直以来是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推广素质教育也使我国的大学生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本文基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对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浅析了高校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高校应重视并贯彻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自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双一流”建设确立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截至2022年,“双一流”建设高校147所。“双一流”高校建设体现了国家对于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及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切实意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即学生素质的高质量发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升,同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正相关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高等院校应落实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综合型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改革开放后,中央和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动并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1985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始。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体制的改革要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对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深化改革[1]。1999年,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决定,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面向经济建设,坚持同教学相结合。
进入21世纪后,中央坚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政策。2002年,提出了“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进一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报告再次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也再次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150所高校联合发布《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2],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基本目标和核心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国家多年来一直将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始终将素质教育贯彻在教育方针中,并要求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水平,培育社会、经济环境下具备过硬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从1999年《决定》的发布至今,素质教育实施已近二十五年,国家和高校针对素质教育落实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学生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素质教育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即较高的文明水准、优秀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一) 文明水准
文明水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状态按社会规范的要求所达到的水准,包括人生观、道德观和传统文化习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周纪》中就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论断。我国自古以来的观点就主张合格的人才应该德才兼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当代大学生身处于一个信息爆发性扩散的时代,信息傳播途径多、速度快,但信息质量却参差不齐。与此同时,社会物质环境丰富、价值观选择多样,大学生又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想法相对单纯很多,缺少社会阅历,很容易受负面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局势复杂严峻,西方势力利用其舆论和文化方面多年积累的优势,相当程度上掌握了国际舆论的主导权,不断的进行文化渗透和侵略,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体制优势,进而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有更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就有不良的价值取向,造成自身缺乏人文和美学素养。例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强调个人不顾集体、享受权利不尽义务、轻视道德重视利益、玩物丧志好逸恶劳、铺张浪费不加节制等;摒弃传统文化,以民族的、传统的为耻,认为“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缺少基本的艺术鉴赏能力,以丑为美,追捧潮流,以光明伟正为丑,以哗众取宠为美;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缺少认同,以宏达叙事为耻,以“小确幸”为荣;将个人与集体、国家割裂开,追求个人利益,精致利己。因而需要高校教育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具体路径如下:
1.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学校可借助多种信息传播平台,传播具有民族精神等正能量的作品。
2.净化信息接收途径,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中,教会学生辨别正能量信息,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思想和优秀的品德,保障大学生有着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对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坚定信仰。
3.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局意识,教师课程设计部分内容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政教学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深度剖析出具体的思政切入点。
(二)心理和身体素质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培养模式下,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对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关注度普遍不足,但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学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校大学生会面对各种课业和就业压力,如果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在遇到逆境挫折时,容易产生极端心理,影响自身的发展。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方圆等在2022年针对近5万名本科生的调查显示,有18.33%的本科生有着轻度抑郁风险,5.84%存在重度抑郁风险[3]。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日常所接触的各类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发育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各种信息平台,创造热门词汇和追捧热门词汇的主体就是大学生,从这些网络热梗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性格充满矛盾性,既想竞争内卷,又想躺平咸鱼;另一方面,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大学生缺少交流沟通渠道,热衷网络社交在现实中反而会恐惧与人交流,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排遣。
帮助大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心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三观,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2023年4 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旨在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再次明确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学生肩负着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毛主席在《体育之研究》中曾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则无法保持良好的状态迎接每天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时代,电子设备占用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中央网信办在2023年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其中,1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比28.4%,是人口比例最高的群体。由于沉迷网络而熬夜、饮食不规律、缺少甚至不锻炼等,这些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不仅使大学生体质呈下降趋势,对于其心理健康同样会有非常不利的后果。
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及身体素质路径如下:
1.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同时提高对大学生的心理、身体健康关注度。大学生身体素质需要高校积极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增加体育知识的培养环节,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让大学生能够加强体育锻炼,树立健康意识,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各种研究成果也支持,体育运动能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在体育活动中,大学生还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逆境中进取拼搏的勇气。
3.加强从学校、院系、班主任、辅导员各层级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增加心理课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举办竞体比赛,提供活动平台,创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
(三)专业技能素质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应对工作竞争的钥匙。我们处于一个发展和竞争并存的时代,国家努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但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对我国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能夠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这就需要大学生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能素质是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还要求拥有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独特的个性发展。
1.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进入社会后,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应对工作竞争的钥匙。在有着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广博的知识面同样重要,大学生应将各种知识吸收重组,拥有过硬的知识储备。如果说专业知识是地基,扎实的地基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工作中站稳脚跟,那广泛的知识就是高楼,帮助大学生应对竞争,抓住机遇。可以通过专业方面相关竞赛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竞赛的覆盖面要广泛,并与奖励挂钩。
2.丰富的理论知识光靠死读书、读死书是无法获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古代就讲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荀子提出,“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知识和才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获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经过劳动实践,理论知识的掌握并不牢靠,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相辅相成,正向促进的。高校需要增加教学实践环节,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课程,培养大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打牢专业基础。
3.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人才,对于大学生来讲,需要不断吸纳新鲜知识归于己用,并在专业基础上产生新想法、新思路,进而产生新的观点、新的方案、新的产品。高等院校既承担了教学任务,也是科研单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极大推动自身科研业务的提升。学校层面可以考虑多学科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同时注重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结构,建设创新平台,提供实践环境,引导创新思维,才能为国家发展培育出拔尖创新人才,推动国家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全面进步。
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需要具备综合性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高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中重要性越发突显。因此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全面推动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J].中国大学教学,2018(06):4-5.
[2]王标,伊鑫迪,叶秀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1):72-7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5):13.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