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前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人共2097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按照国际上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便是深度老龄化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受多年生育政策与生育观念的叠加影响,我国社会出现了老年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少子化”特征,子女的赡养负担日益加重。在家庭少子化、空心化以及社会流动加速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瓦解。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是未富先老,国家近些年在大力推动多元化养老模式,社会力量也积极参与,但社会资本打造的养老资源属于高端养老服务,普通家庭的老人被过滤在外。虽然拥有普惠性的机构养老,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床位不足以及稀缺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问题,其院舍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社会养老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近年来兴起的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了家庭与社会养老二者的优势,它是一种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平台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并兼顾其对家庭伦理的情感需求,将会发展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解决老年养老困境的重要选择。但是,通过对江苏省沭阳县D社区居家养老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D社区为江苏省沭阳县z街道下辖的一个传统农村社区,社区有2506人,其中65岁以上老人有360人,占比约14.37%, D社区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为深入了解D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养老中面临的困境,我们于2023年7月在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回收76份,其中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为92%,并用SPSS软件对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还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其中30名老人进行深入访谈。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1.经济状况
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影响。由于D社区位于农村,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在受访者中,仅有9位老人享有稳定的养老金或退休金,占比11%。因为沭阳县花木产业发达,D社区拥有几家大型的花木产业基地,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收入来源主要是其在这些花木基地的务工工资。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只能依靠子女的经济支持或政府低保来维持生活。总体来看,D社区绝大多数老人的经济收入区间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但身体状况较差和家庭贫困老人需要家人、社区和社会在养老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支持。
2.受教育程度
老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影响了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进而会影响其生活方式和养老方式。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半文盲有16人占23%,
接受过小学教育的有30人占43%,接受过中学教育的有19人占27%,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有5人占7%。由此可见,D社区没有纯粹不识字的老人,但受教育年限的差异,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及其眼界,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认知和选择也就各有差异,与受教育年限基本成正比。
3.身体状况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状况逐渐下降,健康往往是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在D社区,大部分老年人身体相对健康,虽然部分老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常见的慢性疾病,但他们基本能够通过药物治疗和改变饮食结构来控制病情并保持自主行动能力;只有少数高龄老人病情較重,需要子女的照顾。总体来看,D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好,仅有少部分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需要特别照护;因此在养老需求满足方面存在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二)D社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认知
D社区所在的Z街道建有专门的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服务中心已开始运转。但通过调查发现,D社区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程度并不高。问卷统计显示,55%的老年人从未听说过或不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的老年人只是听说过,16%的老年人虽然听过但并未去过,仅有19%的老年人去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说明,D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工作不到位,许多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认识不够深入。
(三)D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这些需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D社区,由于老人们有不同的家庭结构,接受过不同的教育,经济状况及身体状况也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需求意愿也存在差异。当问到希望获得哪些养老服务项目时,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医疗、聊天和娱乐是D社区老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项目,所占比例分别为36%、23%和18%。细分起来,可以将D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概括为医疗照护需求和精神娱乐需求两个。
1.医疗照护服务需求日益凸显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生理机能逐步下降,自身的抵抗力逐渐减弱,患病风险逐渐增大,老年人在医疗照护方面的服务需求日益凸显。从问卷统计来看,D社区有36%的老人希望获得医疗照护相关的服务。但当前的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部分老人因诸多压力而不愿前往医院就医,甚至延误了病情。因此,社区应当将基础医疗服务作为重点,为老年人提供可靠、实在、贴心的医疗服务。
2.精神娱乐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
从问卷统计结果并结合深度访谈来看,有41%的老人表示自己的生活很枯燥,希望有人可以陪自己聊聊天或一起参与娱乐活动;有66%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增加文娱活动来丰富乏味的生活。调查也发现,D社区内平时举办的文娱活动和节日活动都较少,老人们想参加、想觀看都缺乏机会,老年人普遍希望社区能够多组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一)法律制度缺位,缺乏监管手段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还需进一步完善。尽管国家已经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规划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但支持政策仅具有指导作用,当前居家养老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法规。具体落实到地方时,各级党政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文件众多且零散,可操作性不足并且缺乏强制约束力。致使社区作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缺乏成熟稳定的制度支撑,养老服务的落实标准主观性太大,让社区养老服务有名无实。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统一法律规范进行约束和监督,基层社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服务提供者往往也是服务的监管者,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服务供给贫乏,脱离实际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D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集中在医疗照护和精神娱乐上。然而通过实际调查发现,社区这两方面的服务供给水平较差,难以有效满足老人们的需求。首先,D社区现有的社区卫生站设施简陋,服务项目少,医务人员诊疗水平低,只能满足基础医疗需求;同时社区很少链接优质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范围和质量水平都较低。其次,社区很少举办文娱活动,老人们的精神需求供给匮乏;虽然社区服务中心设有大讲堂、建有健身器材室和图书阅览室等设施,但在无人组织活动的情况下,这些基础设施形同虚设。 总体来说,D社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重外延轻内涵,服务层次低水平差,老人的获得感不足。
(三)缺乏专业人才,服务质量较低
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服务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满意度。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队伍对于居家养老的发展至关重要。调研发现,D社区目前并未配备专业养老工作人员,日常养老服务主要依赖于社区内的工作人员、热心居民和志愿者。这些人员因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老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质需求。访谈时,社区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工作范围庞杂、工作任务重,居家养老服务只是其工作中的一部分,仅能为少数缺乏自主能力的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例如打扫卫生和送物资上门等。所以由于社区没有引进或链接专业的养老服务组织,或配备专门的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质量较低。
(四)供需主体参与度不足,致使社区居家养老推进缓慢
供需主体共同构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但经过实地探查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D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主体参与度存在明显不足。在服务供给层面,尽管Z街道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但仅有少数老人了解并使用过。实地调研中发现该中心存在服务制度不紧密、服务团队专业培训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缺乏主动下沉的服务意识。同时,D社区按照制度要求配备的服务站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需求群体层面,老人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偏差导致了参与积极性较低。调查结果显示,65%的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不高。访谈记录显示,超过半数的老人及其家人认为养老是家庭的责任和私人事务,寻求外界力量是家庭的耻辱;这种传统观念致使居民对社区居家养老有心理排斥。养老供需主体参与均不足的现状,延滞了社区居家养老在D社区的运行。
(一)促进政策转变,构建相关法律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处于探索试验阶段的新型养老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会遇到地方养老可支配资金资源状况、社区类型多样化、区域文化多元化、人们养老观念个性化等问题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要制定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法规,用法律的效力明确政府、社会及家庭的责任。 使社区养老既有制度的保障也有质量的保证。其次,地方各级党政要根据当地实际状况出台差异化的地方性政策,并规划出当地推动社区养老发展的路线图,使政策能真正落到实处。最后,社区作为居家养老实施的阵地,要将养老服务纳入工作的管理细则,并与社区工作的绩效管理结合,以确保社区老人享受到切实有效的服务,确保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和效果。
(二)以需求为导向,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在设计具体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时,要以需求为导向。在精神娱乐需求方面,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设施组织文体娱乐活动、电影放映、艺术品展览等。在医疗需求方面,将社区医院与链接到的优质医疗资源有效结合,不定期开展专家坐诊,定期组织开展医疗保健知识讲座、三高检测等活动。还要基于老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套餐供社区老人选择,如针对低龄健康老人,可以提供注重精神需求的服务;对于高龄或患病的老人,需要加强照料看护和精神慰藉服务;对于符合五保供养或低保救助的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帮助其链接社会帮扶资金或特殊照护护工。在社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为老人提供更多实用的养老服务。
(三)大力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养老服务市场供需平衡
推动居家养老模式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专业的养老服务团队。国家层面应该适应我国进入老龄化时代的特点,扩大养老服务相关人才培养的规模和层次。采取措施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福利待遇和激励机制,鼓励他们从事养老服务,充实社区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制定相应的准入标准,对拟在社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开展专业的岗前培训;聘请专业人员对社区现有养老从业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养老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保证养老服务质量。积极链接养老志愿服务资源,不断扩大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池做大做强。
(四) 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考虑到社区和老年人自身的条件限制,D社区目前仅靠张贴通告和工作人员口头宣传居家养老的做法,宣传效果无法达到预期,需要采取更多手段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参与度。首先可以组织社区主题活动,让居民了解和体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同时倾听居民需求和建议。此外,针对适龄老人可以入户宣传,让适龄老人及其家庭了解社区养老的好处,以增加居民对社区养老的支持和认可。最后,扩大政策宣传指引的广度和力度,通过给予企业和机构相应的落地政策优惠、为志愿者开具实践证明等方式,动员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机构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丰富养老资源供给,提高养老服务效果。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融合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在持续推广与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广泛认可,为解决养老难题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D社区居家养老存在法律制度缺位、服务供给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供需主体参与度不够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政府应加快完善法律制度,社区要确保养老服务的供给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紧密贴合,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培育,并积极吸纳多元力量参与居家养老建设。只有不断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才能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 )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