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碧青?谢国栋
摘 要:《茶馆小调》是一首1945年由费克作曲的带说唱且带讽刺的叙事性群众歌曲,本文通过乐谱分析、比较、文献查阅,将歌曲划分成三个部分,以茶馆为背景,分别描述茶馆场景、茶馆老板、茶客不同性格的音乐形象,结合传统说唱音乐风格特点,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茶馆小调》;音乐形象;讽刺;说唱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6-00-03
艺术形象包含听觉形象,而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形象,其具有表演性和特殊性,它的塑造是需要演员的演唱或演奏的,还需要欣赏者调动器官,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去感受审美,在内心唤起情感意象,它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空间性,没有时间性的,在时间的流动里存在,通过这个过程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因此,音乐形象通过音乐作用于人们的听觉,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1]。
一、特殊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讽刺性叙事歌曲《茶馆小调》
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与各个时期的音乐运动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运动跟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潮等是有密切联系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战拉开帷幕,南京临时政府决定将清华、北京、南开三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1938年4月再次迁往云南昆明,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正式开课,这样的举措是保全了中华教育精华免遭此次战爭的毁灭。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办学是十分艰难的,但名气大,教授水平高,还是吸引全国许多莘莘学子前来求学。当时,校舍极其简陋,图书馆又是座位有限,于是不得不向校外发展,寻找活动场所,在学校附近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茶馆林立,茶客清一色都是联大学生,勤学刻苦的联大学子,有时候在茶馆一坐就是一天,茶馆成了联大师生聚集一起学习、娱乐、休闲、谈诗写作、研究学术、议论时局的最佳场所。联大师生关心国家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忧国忧民,在茶馆中聊的主要话题还是与政治和时局相关的话题[2]。
费克,中国作曲家、戏剧家,曾加入新中国剧社,并先后在南昌、武汉、长沙、桂林、昆明和上海等地活动,1944年秋抵达昆明。新中国剧社成员在排练演出工作的余暇,常结伴去茶馆,与联大师生不期而遇,也感受到当时西南地区特有的茶馆文化。于是,费克和词作者长工以茶馆为背景,谱写出了一首充满战斗激情的新歌,据联大校史第四编“大事记”记载:1945年5月18日“文艺社举行高尔基逝世九周年晚会”,新中国剧社应邀参加这次晚会演出,在这次晚会中《茶馆小调》首演大获成功,迅速推广到昆明各大、中学中,紧接着各个高校、中学纷纷前来剧社讨取歌谱学唱,或请剧社的人去教唱。这首《茶馆小调》被人们从昆明唱到重庆,再通过《新华日报》传到延安,又从延安唱遍了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一首群众歌曲[2]。
二、《茶馆小调》中不同场景及人物性格的音乐形象
(一)曲式分析
《茶馆小调》全曲都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完成的,但是在倒数第二小节出现了“si”,它处于弱拍,仅半拍的时间,如果把它定为六声音阶显然不合逻辑,也许是曲作者特意设计,“si”的出现给予歌曲更好的终止感,使用完美终止式手法,可见曲作者的用心。歌曲采用具有民间说唱音乐风格的叙述手法写作而成,由三段体组成,b小调,典型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音阶完成。费克是受民间说唱的影响,在曲调与歌词的结合、节奏的处理方面,都能运用旋律来塑造多种形象,把说唱风格、民歌、群众歌曲风格创造性地结合起来,全曲的曲式分析如图1所示。
(二)以A段为例结合说唱描述茶馆场景的音乐形象
说唱音乐是以说、唱为手段状物写景的,比如,在A段描述茶馆的场景中,就将说和唱有机结合在一起。说唱结合的“说”是经过提炼具有一定音乐性的,是有节奏的念诵;说唱结合的“唱”是建立在字音声调、感情语气与曲调密切结合的基础上的,将韵味作为艺术追求,讲究声音造型[3]。按照说和唱结合成分在程度上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半说半唱.在一句唱词中,前半句是说,后半句是唱,如谱例1中的第7、8小节:(说)茶房!开水!(唱)叫声高。
2.唱中夹说。在唱的过程中插入成句的说,成为唱—说—唱的结合,如谱例1中第9、10小节:(唱)杯子碟儿,(说)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丁丁当当,(唱)响呵;第11、12小节:(唱)瓜子壳儿,(说)劈里啪啦劈里啪啦,(唱)满地抛呵。
3.似说似唱。在生活语音的基础上,加以音调润色,最能表现地方方言或语音的特色。如谱例1中第13-19小节,则是用地方方言的音调进行润腔。
(三)茶馆老板性格的音乐形象
说唱音乐中常常是一人身兼数角,在演唱中既可以以第三人称描述情节,剖析人物,也可以以第一人称来说唱故事,在刻画不同人物时,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声音造型来表现的。在B段中茶馆老板“莫谈国事”的唠叨(独唱,以第一人称演唱),刻画了一个见谁都鞠躬、作揖,精明、圆滑、八面玲珑的生意人形象,他的唱词中,说中有唱,唱中有说,节奏密集,音乐旋律在音域上处在小字一组的中音区域,一直在一个八度内流动,在第35小节处突然跨十度音歌唱,就是一个声音造型,起到强调的作用,是说唱音乐中特别常用的手法;休止符的运用,也比较频繁,如第40小节的“哈哈,哈哈”双关语两个字连唱,把精明能干、圆滑又充满了软弱恭顺的茶馆老板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四)茶客性格的音乐形象
茶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拨人,甚至更多的在茶馆就座的人们,也是指联大的学生,从第45小节爽朗的笑声“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全部采用十六分音符来模仿笑声的节奏,可以感受到这是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年轻,有活力,乐观的精神,对黑暗统治的直接指斥怒骂,一针见血地唱出了把那些扼杀言论自由的独裁者从根铲除。整段的旋律高亢激昂,唱出了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三、由音乐形象到赋予作品的精神境界
叙事歌曲是以叙述故事的方法来反映社会的,其歌词具有很强的史诗、叙事诗或故事诗的性质。诙谐歌曲是以风趣、诙谐的手法反映社会生活的歌曲,以温婉的方式表达对某个事物的不满,主要传达喜剧性效果,通过逗人笑乐的手段表现人物性格,让人在笑声中赞扬美好的事物,批评丑恶的事物。讽刺歌曲是用讥讽和嘲笑的手法揭露消极、落后或反动事物的歌曲,采取尖刻、夸张的手法予以无情的、直接的揭露和贬斥,方法多样,有含蓄的讽刺和一针见血的讽刺,还有比喻、夸张等,采用不同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5]。《茶馆小调》这首歌曲创作于1945年,至今有79年历史,在汪毓和先生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把这首歌曲定义为带说唱性的叙事讽刺歌曲,在周世斌先生编著的《音乐欣赏》中把这首歌曲定义为诙谐的讽刺歌曲,但笔者认为无论是叙事歌曲、诙谐歌曲,还是讽刺歌曲,都是传统说唱音乐的一种表达,其特点被曲作者费克掌握,采用现代的作曲技法用于歌曲的创作中,是传统说唱音乐在近现代歌曲创作中的直接表达,因此把《茶馆小调》定义为说唱歌曲。费克非常注意音乐语言的民族化、群众化,从传统说唱音乐中汲取具有鲜明特性的音调和节奏,因而他的词曲结合比较自然,旋律朴实、流畅,在民主革命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首群众歌曲。
(一)通俗顺口而生动的歌词
说唱音乐是融合文学、音乐、表演,以说唱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必然与文学语言密切相关,具有通俗性和音乐性。“语必通俗,言须顺口,声要和律辞求生动”,说唱音乐的语言无论是词汇、句式、声韵和修辞,都必须适合口头语言的表达习惯,并且悦耳动听,才能在各个社会阶层中广泛流传[4]。《茶馆小调》词作者长工(原名樊赓稣)的歌词作于1945年初,亲切动人,朗朗上口,通俗化、口语化,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叙事性。特别是茶馆老板性格的描写仅用了7句,词曲和合,老舍写的话剧《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塑造,同是茶馆老板形象,但话剧对人物性格塑造贯穿了三幕剧中,也很形象具体,但不如《茶馆小调》中的精准提炼。从整首歌词来看,通俗、顺口、和律、生动是最大的特点,全部歌词一共25句,21句末处均采用韵母a o,它们的韵母相同,都是同韵字,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歌词或者诗歌是把同韵字放在句尾,称为“韵脚”,这样会带给人一种美感。
(二)旋律呈现多种情绪的表达
说唱音乐以口语说唱讲述故事,决定了不管是叙事、抒情,还是说理,均采用口头语言的音乐性“说唱”,就是语言与音乐相互配合,音乐必须服务于语言,而音乐又有自身固定的特点和规律,须要兼有叙述性和抒情性,也就是“说唱性”。我国曲艺据1982年调查统计得出有341个曲种,各地区、各民族的曲艺历史悠久,有学者根据这些曲种的主奏乐器、地域、历史渊源、音乐格调及演奏、演唱风格等特点归纳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琴书、杂曲、走唱、板诵八大类。《茶馆小调》的音乐来自哪一类呢?从地域看,昆明属于中国的西南地区,而且,四川也同属西南地区,也享有该区域特有的茶馆文化,金钱板是流行在四川地区的一种板诵类民间说唱艺术曲种,民国初期,金钱板在民间的影响力逐渐加大,有一部分金钱板艺人从流动演出转入了茶馆书场,金钱板的“坐馆”表演与西南地区茶馆文化相结合,形成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精神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综合分析《茶馆小调》的A段是抒情性唱腔,用于抒发感情,特点是其旋律性较强,B段是叙事性唱腔,主要用于表述故事情节,这段是茶馆老板以第一人称的身份来表述的;C段的激进高亢,乃全曲的高潮部分,是戏剧性唱腔,表现激动的情绪和尖锐的戏剧性矛盾沖突。
(三)歌曲的主题精神力量
现代作曲家印青老师说过,主旋律歌曲能够凝聚人心,并且具有引领时代的特性。它们能够激励和振奋民心,鼓舞士气,抚慰人心,并在特殊时期有效地缓解大众的不安情绪,发挥出积极的引导作用。《茶馆小调》通过第三部分C段将说唱音乐中的快板与具有战斗性质的进行曲相结合,反映了当时特殊历史时期在国统区人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一方面唤起民众的抗战热情,从而彰显出歌曲的宣传性、传递了革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唤起听众的爱国热情与激情,为积蓄全民族的抗战与团结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这两方面的创作是抗战时期歌曲创作的主流,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有聂耳、冼星海、吕骥、贺绿汀等,他们的代表作品都富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独特风格。
四、结束语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既然艺术形象包含听觉形象,而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形象,我们则要思考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下音乐作品形象如何塑造,2021年12月14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经典文艺形象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力量”。因此,音乐作品形象的塑造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员,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以独特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传承革命精神,植根现在生活,紧跟时代潮流,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2]王景山.西南联大和《茶馆小调》[J].炎黄春秋,2003(10):71-73.
[3]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周世斌.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黄莉丽.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叶碧青(1976-),女,广东龙川人,本科,讲师,从事民族音乐学研究;谢国栋(1984-),男,广东河源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