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影像奇观下的意识流叙事

2023-03-12 05:09常伶俐
艺术评鉴 2023年22期
关键词:叙事策略深海

常伶俐

【摘   要】叙事是动画电影创作的关键要素。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动画电影的数字化转向正在打破传统动画的叙事范式。因此,多角度深入思考动画电影的叙事机制对于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动画电影《深海》是国产动画叙事发展的典型代表。电影充分运用数字技术重塑了国产动画对奇观叙事的艺术表现。同时,《深海》打破了传统叙事范式,将意识流叙事贯穿始终,关注了社会普通个体的微观情绪。电影塑造的叙事策略展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表达了对当代社会微观个体的情感认同,从侧面透视了在媒体交互融合的文化视野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像创作与市场交织中的审美转向。本文通过阐释叙事意符、探讨叙事结构、分析文本意义等方式,力图追踪动画电影《深海》的叙事轨迹,探索国产动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叙事发展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深海》  影像奇观  意识流叙事  人文书写  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134-06

2015年,田晓鹏导演的动画电影《大圣归来》上映之时,国产动画正在遭遇市场经济与创作瓶颈引发的困境:一方面,动画新作汗牛充栋;另一方面,在众多作品中,却鲜有佳作。此时,业界关于国产动画电影的质疑震耳欲聋。在众多喧闹中,《大圣归来》以青春热血为主题,打破了国产动画长期以来的低幼化创作范式,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孙悟空形象。电影以9.56亿票房成为当年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被《人民日报》评为国产动画电影的现象级作品。2023年春节档,田晓鹏携《深海》回归,再次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不同于《大圣归来》重塑“西游”的创作路径,《深海》摒弃了经典IP再造,而是以视觉奇观为出发点,以意识流叙事为线索,怀抱强烈的现实关怀与人文精神,试图创新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路径。影片不仅贯穿了导演宏大的艺术理想与创作抱负,还从侧面透视了在互联网时代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像创作与市场交织中的审美转向。在新媒体交互融合的文化视野中,《深海》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叙事视角,或许可以为当代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影像奇观:《深海》叙事的推动力

影像奇觀是指用视听语言制造震撼眼球的视觉效果,或是创造出令人称奇的视听快感。长久以来,动画电影一直是孕育“奇观”的优渥土壤。在《深海》中,绚丽多彩的影像奇观成为牵动叙事的关键要素。电影试图创造一种美轮美奂的梦境体验,带领观众短暂地抽离现实语境,感受奇观视效背后的情感抚慰。这种叙事书写让《深海》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中“有意味的形式”。具体而言,电影中的奇观叙事主要呈现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绚丽夺目的景象奇观。景象奇观是指震撼眼球的奇幻场景。在《深海》中,富有视觉冲击的奇幻景观,营造了一种颇具煽动性的观影体验。电影中的景象奇观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非自然的虚拟景观。电影试图用数字语言搭建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虚拟场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是电影对深海的描绘。众所周知,客观世界中的深海黑暗、深邃。《深海》充分发挥了色彩美学优势,对自然界中的深海景观进行了创造性改造。电影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冷暖交替,重构了五彩斑斓的深海景观。与此同时,创作团队通过大量流体实验,开发了“粒子水墨”的动画样式。影片模拟了多种颜料粒子在水中的碰撞,还原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飘逸感与颗粒感。层层堆叠的彩色粒子建构了一个流光溢彩的梦幻场景,展现了绚丽的视觉表现力与文化想象力。二是多元素拼贴的奇异场景。电影将不同特质、不同风格的艺术元素拼贴组合,形成一个极具视觉冲击的立体景观。深海号是这类景观的典型代表。它是由异质拼贴而成的潜水艇:船体用钢板焊接,顶面由珊瑚覆盖,外形模拟了鲨鱼龇牙的形态,内部结构融合了不同地域的建筑元素。位于潜艇背部的深海大饭店,其外形取材于吊脚楼勾栏式建筑,船门保留了徽派建筑的雕花。在不同符码的拼合下,深海号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张力。在行驶过程中,船底微微颤动形成一呼一吸的行驶状态,犹如一条充满活力的机械鲨鱼。景象奇观在《深海》的多处情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可见,景象奇观对于《深海》不仅是电影叙事的关键,更是构建其叙事特色的有效筹码。

第二,紧张刺激的动作奇观。动作奇观是指惊险刺激的动作场景及过程。在《深海》中,动作奇观的建构首先来源于影片对动作的夸张处理。传统的二维动画常常通过夸大角色的动作与表情来使角色丰满,这在迪士尼早期的二维动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三维动画的创作中,动作调试通常会遵循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避免较大程度的夸张与变形。《深海》的动作调试试图打破三维动画的创作范式,努力在三维影像中还原二维动画的动态拉伸感。这种动画尝试,在南河的动作处理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为了表现南河夸张的动态表情,制作团队将南河面部表情的控制器增加到240多个,甚至为了呈现南河不同的情绪,增加了多种形态的头部模型。在南河带参宿逃离丧气鬼的情节中,制作团队摒弃了人体动态调试的客观法则,刻意拉伸了南河眼部、嘴部的动态弧度,夸大了其动作反弹与复位的时间,塑造了南河面部形态的回弹感,以此展现动作的速度。

在此基础上,紧张震撼的动作奇观来自角色运动的速度。在动作情节的描绘中,制作团队强化了动作速度的节奏控制。一是加强了动作的追随状态。在南河与参宿海中逃离的情节中,红色的丧气鬼扑面而来,两人仓皇逃离。影像将南河与参宿的运动视为一个整体,南河手牵参宿奔跑在前,参宿尾随在后。在前后的并置关系中,参宿的奔跑动作被夸大为整体动态的跟随动作,她随着南河的快速奔跑而左右晃动。二是镜头着力于捕捉运动瞬间的视觉冲动,将一种逃逸出经验时空中的瞬间率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动作影像如其所愿地牵引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在《深海》中,动作奇观以视觉震撼为要义,捕捉了观众瞬间的视觉感知。有时候,影像为了使“奇观”最大化,会短暂放弃动作结构的逻辑性与物理性。这种扩大感官效能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叙事张力,试图建立自身独特的视觉景象。

第三,细腻入微的“超真实”奇观。“超真实”是法国学者波德里亚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关键词,意指自我指涉的符号所呈现的超越真实的状态。在数字技术时代,“超真实”几乎成为动画电影关于奇观创作的关键词,它是指用数字技术创作出的超越真实的状态。在《深海》中,“超真实”呈现的方式有两种。其一,细致入微的细节塑造。电影以超写实手法描绘了物体的微观细节。比如,在表现参宿海中苏醒时,电影以特写镜头表现了水滴落在皮肤上的状态。画面生动地描绘了水珠的形状大小、光影变化以及参宿的皮肤纹理、毛孔粗细,甚至参宿闭眼时微微颤动的眼皮。当表现南河在烈日下漂浮在海上的情节时,影像画面以特写镜头展现了被太阳灼晒后龟裂起皮的皮肤纹理,以及微微张开的虚弱眼神。这种以微观视角细腻呈现角色或物体的肌理、质感,营造了一种极为“真实”的视觉冲击。其二,真实细腻的动作表达。动作是角色情感表达的通道。《深海》中的情感传达通常通过微妙的动作来实现。比如,在梦境中,参宿得知南河消失后,整个人蜷缩在地上哭泣。制作团队通过控制参宿胸腔的收缩带动其肩膀的颤抖,以此表现参宿的悲伤。在描绘参宿冲破布面回到梦境的情节时,影像放弃了参宿视角的动作刻画,而是转向布面视角,着力描绘了参宿用脸冲击布面的抖动,随着布面逐渐撕裂,布面裂痕缓慢划过皮肤,血迹慢慢渗透。随后,布面瞬间断裂,参宿冲出画面,影片渲染的情绪达到高潮。在这里,画面将角色的轻微动作数倍放大,这种极度真实的动态呈现带给观众一种陌生化的视觉震撼。

“超真实”塑造的奇观无疑是《深海》叙事的重要组成,它与景象奇观、动作奇观一起,共同构建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奇观叙事。当“奇观”成为影像表述者时,它便不再是叙事语言的意义附庸,它以一种新的形式完成了自身意义的输出。这种意义嵌套于叙事话语中,成为《深海》叙事中最具代表性的修辞手法。

二、意识流叙事:现实与梦境的自我救赎

意识流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思想、感官印象在头脑中即时的涌动、心理的联想,是非理性意识的自由呈现。过去与现在的经验在思维中的流动与混杂”。在20世纪早期,意识流被纳入叙事创作的视野中,它以叙事主体的内心体验为导向,不受因果逻辑与时间关系的束缚,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范式。最早接纳意识流叙事的是以福克纳、伍尔夫等为代表的小说作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意识流叙事进入电影创作领域,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都是意识流叙事的经典代表。在动画创作领域,日本导演今敏在《千年女优》《红辣椒》等作品中引入意识流叙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在《深海》的影像序列中,意识流叙事主导了整个电影的叙事线索。叙事主体的微观情绪被放大成一种流动元素在奇观景象中的游动,它在奇观影像的掩盖下,迸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种极具个体意识的叙事探讨主要呈现三种显著特征。

首先,电影放弃了以因果关联、时间逻辑为基础的叙事线索,转而以叙事主体的意识诉求作为电影叙事的逻辑出发点。在《深海》中,这种叙事诉求主要来源于主角参宿的潜意识。比如,海精灵作为电影叙事的起点,源自参宿的梦魇。它以黑色发丝成形,影射了参宿母亲离开时的侧脸回眸。在电影中,追随海精灵、保护海精灵成为参宿个体行为的逻辑初衷,隐喻了其对母亲无法抑制的情感冲动。正因为这种情感执着,才让参宿在无意识中纵身深海。深海之旅既是参宿弥留中自我营造的梦境,也是参宿在潜意识中被迫展开的自我救赎。从这个视角上看,参宿的深海之旅注定是混乱不清、夸张变形的奇幻旅程。电影中,另一个叙事诉求来源于参宿自我保护意识幻化而成的丧气鬼。它以红色泥泞为形,原型来自参宿在现实生活中的红色外套。在电影中,丧气鬼成为推动剧情转折的关键动力。在参宿离开深海號上岸后,她心中不愿离开的自我意识幻化为红色泥泞,像山洪般席卷而来,追赶参宿奔向海边。当参宿不慎掉落海中时,波浪起伏的海平面下,红色泥泞像经络结构一样将参宿缠绕包裹。这种源于自我意识的隐喻书写成为牵引剧情的力量,恰如一种“欲望机器”不断延伸向上生长。

其次,电影情节随着叙事个体的情感流动与心理变化而发生转变。这种情节转化主要从两个视角展开。其一,叙事主体的认知变化牵动了角色的造型改变。参宿对南河的认知是影响南河造型变化的关键要素。当参宿与南河发生争执时,南河更像面目狰狞的小丑;当参宿感知到南河的善良时,南河逐渐变为面目清秀的阳光青年。在这里,叙事主体的感知体验成为牵引角色造型的原动力。电影中感性的情感冲动承载了叙事流动的关键节点,这种不受理性思维引导的意识漂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影叙事的逻辑性与连贯性。其二,叙事主体的体验变化主导影片的色调变换。色调是电影叙事的重要元素,它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氛围表现力,不仅可以推动剧情发展,还可以塑造角色、营造氛围,甚至可以影响影片的整体风格。在《深海》中,影片色调的变化逻辑始终围绕参宿的体验展开。电影以强烈的明暗对比表现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显著差异。在描绘梦境时,影像透过高饱和度的色彩渲染,营造出一种极致绚丽的色调,呈现了梦境的美好与虚幻。在表现现实世界时,影片的色调表现得极为克制。影像以一种压抑的灰色调呈现了一种令人窒息的色彩体验,以此暗示参宿在现实世界的灰暗与无助。

最后,叙事主体的意识流动塑造了影片叙事的多重时空关系。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潜意识是指人类作为生物的本能冲动与原始欲望;意识是可以被自身察觉的心理活动。《深海》中,叙事主体潜意识中的心理感知与意识之间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两种典型的叙事时空。其一,潜意识与意识的对冲,形成了现在对过去的追述。比如,在深海号到达深海之眼后,参宿小心翼翼地走进南河的房间。房间中,手机的振动与母亲的呼喊,触发了参宿潜意识中的心理感知,使她快速回到意识层面。封闭的过往经历随之浮现,参宿超越时空的限制,如旁观者一般回望了自己的以往经历以及南河救人跳海的全过程。在这里,参宿的意识流动重建了过去与现在的时空交织,将历时性的线性时空拼贴为多维度的共时性时空。其二,意识向潜意识的流动,形成当下对未来的想象。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南河沉海的过程如同影像回放,投影在幕布上。这时,幕布成为叙事的时间介质,将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时空分割。此时的参宿在幕布前凝望过去,失声痛哭。随后,参宿用身体冲破幕布,企图打破时间屏障寻找南河。从参宿的个人体验来看,这是她从意识层面向潜意识的流动。影片企图通过叙事主体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牵动叙事时空层层嵌套,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错、逆转中,形成超越时空界限的共时性情感体验。

《深海》打破了传统国产动画电影单一、线性的叙事结构,试图通过叙事主体连绵起伏的自我意识去描绘事件的轨迹。电影以生命体验建构叙事逻辑,以情感体验建构叙事时空,摆脱了传统理性主义的束缚。这种叙事方式可能是飘忽不定、闪烁其词的。但是,正是这种纵横交错、前后渗透,才让观众在叙事主体的感知引导下,从繁杂的迷雾中走向了清晰的认知,从而获得了较为深刻的感触与体验。从动画叙事的视角看,《深海》是颇具个人色彩的电影,它既展现了一定的动画形式,又未完全陷入“为艺术而艺术”的藩篱。电影试图借由叙事主体的直觉感官,表现人性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既是国产动画叙事多元化的表现,也可以窥见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国产动画电影的现代化转向。

三、《深海》背后的动画探索与人文书写

从上述论述中可见,《深海》试图以叙事主体的感知为导向,在个体的情感冲动中推进叙事进程,进而引发观众的共鸣。在复调式叙事话语中,影片所迸发的光怪陆离的场景、感性破碎的情节,可能并不能让所有的观众买单。绚丽的数字技术与单薄的叙事框架之间引发的创作矛盾,在叠叠层层的影像中显得尤为突出。电影上映后,褒贬不一的评论,让电影陷入评论漩涡。然而,在对其叙事策略进行批判性分析之后,可以看到,《深海》对于当前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来说,仍然是难能可贵的成长经验。

首先,从叙事主题来看,长久以来,国产动画电影创作主题一直围绕传统神话故事展开。从早期动画《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新千年以后的《宝莲灯》《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新神榜:杨戬》,这些影片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的经典代表。也许,熟悉的故事拥有最广泛的观众基础,是动画创作最安全的题材。但是,在科技与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动画创作或许可以带着适当的批判意识,立足当下的现实语境与时代经验,关注社会现实正在遭遇的文化困境与情感困境。《深海》关注庸常生活中的叙事个体的微观经验,影像叙事中融入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试图疏解叙事个体在情感桎梏中的困境。从这个层面来说,《深海》开启了一次独特的创作探索。在这里,叙事主体的情绪感知成为电影的观察对象。电影凸显了被压抑的边缘性情感与个体体验,聚焦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这种试图寄寓于微观视角,游刃于社会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平凡小叙事探查当代社会情感变迁的创作路径,或许可以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发展释放出多元化空间。

其次,从叙事手法来看,传统国产动画电影大多被设定为老少咸宜的全年龄电影。因此,动画的创作势必需要照顾不同年龄受众的观影体验,以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线性叙事是最为简单的叙事结构,可以让各个层次的观众,尤其是儿童受众,都能轻松地理解剧情。《深海》试图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的传统叙事范式,摒弃以时间线索、因果关系为基础的线性叙事结构,转而关注叙事主体纵横交错的主观意识,打造以个体感知为核心的体验型动画。这种叙事转向,意味着国产动画电影试图打破动画“低龄化”的创作壁垒。动画创作者们试图将动画电影看作普通大众情感感知的媒介体验。这既是国产动画电影叙事创作的突破,也是《深海》叙事表现中难以言说的创作桎梏。当电影关注叙事主体的感性体验,将一种不确定的感性纳入创作的表现核心时,就意味着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逻辑,环环相扣的叙事线索不再成为影像叙事的动力支撑,而感性影像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叙事的可传达性。

再次,从叙事表现来看,《深海》通过数字技术的革新,积极探索纯粹的视觉感知,将动画的“奇观”叙事发挥到了极致。电影试图制造一种虚拟的幻象,营造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在这里,影像成为酣畅淋漓的视觉宣泄,奇观成为其叙事框架中最为核心的视觉表象,它试图在层层叠叠的视觉影像中,建立一种叙事结构。在虚拟而又“真实”的影像中,“奇观”带来的震撼感与眩晕感既契合了大众追求新奇的审美体验,又成为观众宣泄情绪的文化场地。与此同时,当绚丽多彩的画面充满整个电影荧幕时,纷繁复杂的影像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视觉中心的缺失。这种创作悖论形成了一种相互对抗的力量,无意识地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动画电影的叙事核心离不开对情感的深切呼唤。从本质上来说,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不仅仅是依靠视觉画面的惊艳猎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影片传递了一种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人类共通的情感,这种情感再现了作为人最为基本的感情诉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动画电影不仅需要折射现代社会中集体情感与社会心理的身份危机,还需要深刻反思当代社会中情感流失呈现的焦虑。从这个视角来看,《深海》开启了一定程度的尝试与探索。在这里,动画文本中叙事主体的微观生活与主体经验成为实现主体身份建构的有效渠道。动画的叙事主角是日常的、世俗的个体。个体的自我意识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实践支撑。当然,个体的独特经验并不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普遍性法则,但是,在社會转型的进程中,个体的历史经验可以作为文化实践的表征,以此寻找社会中文化实践的有效性。《深海》将个体经验纳为影像编码,为其寻找自身价值的意义源泉提供了支撑。电影所描述的微观经验,试图透过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感体验,探索社会现实的价值与意义。正如阎嘉教授所言:“对于美学和艺术问题的理论分析,最终既要指向人们内心感受的变化,也要指向带来这些变化的原因——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关系的根本变化。”①从这个层面上看,《深海》展现了一定的文化批判意义,它试图挖掘微观经验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与深刻的美学意义;另一方面,电影也试图呈现当代历史进程中,人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意义。当然,这也是《深海》叙事编码背后文化诉求真正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涌.关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思考:偶然与必然[N].人民日报,2015-07-24(24).

[2]於水.视觉的奇观构建与风格创新——与《深海》主创谈影片的动画制作[J].电影艺术,2023(02):129-134.

[3]汪民安,等.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花火,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叙事策略深海
向深海进发
深海特“潜”队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略论多重人格电影的叙事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叙事研究
现象电影《港囧》和《夏洛特烦恼》比较研究
BBC纪录片对中式教育的影像构建
深海奇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