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2012年上映的电影《逃离德黑兰》,在艺术和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方面来源于它的现实主义特质,它是根据真实故事和创作体验改编而成,高度还原事件的场景及环境,运用手提摄影进行拟真拍摄,采用高度逼真化音响效果。另一方面,该电影也展现了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新趋势,采用了好莱坞戏剧化叙事的新策略,突破了传统的观影习惯,表现出了影片蕴含的深层内涵。
【关键词】逃离德黑兰;叙事策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35-01
在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一直缺少这样一种影片,它既尊重观众,又具有创新精神;既存在思想性和现实批判性,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直到《逃离德黑兰》的上映,这一空缺才算真正地被弥补。《逃离德黑兰》在拍摄中大胆地加入了纪实风格,创新了好莱坞的戏剧化叙事模式,打破了观众固有的传统观影习惯,同时又赋予了影片深刻的内涵。
一、好莱坞戏剧化叙事的新策略
现实主义电影存在更强的真实感,更能够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性、批判性和揭露性,意识形态较强,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体现出历史和时代的社会意义。好电影要有好故事,“典型的好莱坞电影力图显得透明、连贯、一致,故事讲述完整,情节事件连缀在因果序列之中,这种隐性的剪辑策略使观众意识不到镜头表达对于电影叙事的作用。电影饱含了巧合、矛盾、裂缝和延宕,通过各种元素的配合作用,在叙事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不断完善。”[1]《逃离德黑兰》无论是在题材选择、表现手法方面,还是在人物塑造、主题阐释方面,都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罗西里尼说过:“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现实主义”。[2]《逃离德黑兰》之所以精彩,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采用了纪实主义的风格与经典的戏剧化冲突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构成了现实主义电影的新策略。影片严格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逻辑性线索进行叙事,矛盾冲突和戏剧悬念明显、强烈,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逃离德黑兰》多条线索同步进行,强烈的悬念和冲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冲突实质上体现了电影中人物的想法、行动与社会的对抗性关系。
二、突破传统观影习惯中的深层含义
电影《逃离德黑兰》通过真实又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国与国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美国式的爱国主义精神。电影再现了1979年伊朗暴乱期间一段不为人知的营救故事,集合了战争、矛盾、情感等元素,采用戏中戏的结构形式,通过不一样的视角突破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凸显影像背后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逃离德黑兰》以伊朗政治暴乱为背景,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伊朗境内混乱的社会状态,6个被困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营救行动的主角托尼·门德斯不畏艰难、斗智斗勇、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较为真实地展现了战争和身处战争中的人的生存形态,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有关人性、道德等同类战争题材作品中无法回避的问题。《逃离德黑兰》正是以独特的视角关注这群人,体现了战争与英雄的双重概念。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总是出现英雄的角色,这种角色往往机智勇敢无所畏惧,总是能够躲过各种凶险,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而《逃离德黑兰》是把人性思维和英雄主义相结合,带来视觉和精神的双重震撼。托尼·门德斯作为优秀的中情局人员亲自赶赴伊朗实施营救计划,在准备离开伊朗的前一天却接到了美国政府终止行动的电话,托尼·门德斯对时局了如指掌,一旦失败将全军覆没,职业精神和道德感催生了他“偏执”的一面——将计划进行到底。在危机的场景中,勇敢而又胆怯,复杂而又矛盾的一群人呈现在我们面前,战争中人们的真实状态一览无余。
《逃离德黑兰》独特的选材角度,增加了影片的影响力和可观赏性。其中运用到的纪录片独特的纪实风格凸显出身临其境之感,形成视觉刺激,构成心理震撼。影片蕴含多方面的道理,涉及政治、种族、战争、人性等多方面的问题。影片另一大特点就是通过结构化的叙事挖掘了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以及人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赞扬了国际间的合作,肯定了人道主义精神,同时有力地批判了漠视生命的战争,突出了影片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结语
有理论家认为,“在工业背景下,电影更多是作为产业形式而非艺术形式而存在,并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需要而不断调整。”[3]电影《逃离德黑兰》就以它独特的视听语言和纪实性风格在好莱坞独树一帜,采用经典好莱坞叙事与纪实性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挑战了观众传统的观影习惯,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参考文献:
[1]林吉安.让观众感受和思考[J].电影评介,2011,(14):52.
[2]陈凌.比故事更重要的是情感[J].电影评介,2013,(4):22.
[3]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2.
作者简介:
张 静,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