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瑛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2022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已发生了转变,即由原来主张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转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1]国家已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体系中,并进一步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黄炎培是我国杰出的职业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用毕生精力探索职业教育,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完整而富有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其中, 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是其职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是德技并举,本质是技术与道德的结合。黄炎培倾其毕生精力,在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丰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他认为,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使学生成为“良善的社会公民”,形成“敬业乐群”的职业态度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高尚品质。[3]因此,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最早来源于《礼记·学记》,“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在之事业具责任心”,[4]即学生应对自己所学习的职业技能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备责任心。“乐群”则强调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服务观,拥有“利居群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具备热爱职业的美好品格和合作互助的职业精神。[5]黄炎培认为学生对职业的向往和热爱是激发其内在责任感的重要力量,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因此,他把“敬业乐群”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其目的不仅要让职业教育成为“为个人谋生之准备”,同时也要让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德技兼修人才的主阵地,让学生明白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最终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目标。他将“敬业乐群”当做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并制定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训育标准》,并使其具体化,同时还亲自题书,悬挂于学校礼堂的两侧,以告诫学生时刻谨记。
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劳工神圣”,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受蔡元培“劳工神圣”教育思想的影响,黄炎培指出:“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做工自养,是人们最高尚、最光明的生活。”[6]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时人们对职业观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见,学生只愿意读书而不愿参加劳动,富于欲望而欠缺能力。针对此现象,黄炎培给予严厉批评并主张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才。为进一步促进“劳工神圣”观念与职业教育的融合,黄炎培将“劳工神圣”定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并亲自设计象征“双手万能”符号的校徽,同时将“尊重劳动”定为学生入学《誓约书》的第一条要求,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营造劳动光荣的校园风气,中华职业学校办学章程中明确规定,“学生除半日工作外,凡校内一切洒扫、清洁、招待等事均由全体学生轮流担任”。[7]黄炎培力图使读书与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格,从而改变传统职业观的束缚,对开辟新的职业教育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人格是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其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黄炎培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他认为人格修养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人格必须完整”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前提。黄炎培认为,学生人格养成的关键在于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因此他要求学生要养成“金的人格,铁的纪律”,强调应时刻加强四个方面的养成,包括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和刻苦耐劳的毅力,并提出“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即每个人的能力或有高低,但人格应当是清白的,为人应该是光明磊落的。他曾多次告诫师生培养“金的人格”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做人的根本。因此,他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加强自身人格的修养,以健全的人格实现“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的目标。
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黄炎培结合当时社会局势,将其“为群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指出“为群服务”应作为职业教育训练的第一要务,并进一步提出“服务勿忘爱国,爱国勿忘服务”的思想。因此,他提倡职业学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使学生“成为一个能够为国家复兴作出贡献的新公民”。[8]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他号召学生,“无论已毕业、未毕业,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公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9]并拟定《复兴民族的行为标准》,将其作为中华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要求。黄炎培主张通过教育救国与实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唤醒公民的救国意识,鼓励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为将来服务国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实现教育救国的远大目标。
在新时代,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依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社会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愈发凸显。因此,从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中汲取精神养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
“敬业乐群”是中华职业学校最根本的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根据一项最新调查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也愈加凸显,如存在职业理想缺失,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感,爱岗敬业态度缺失;职业信誉较低,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工作作风不实,集体主义观念缺失等问题。[10]这与企业在招聘新员工时所提出的“态度比能力更重要”相悖,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劳动者不仅是各大高职院校的社会使命,也是各大企业共同的愿望。黄炎培提出“敬业乐群”的教育思想则弥补了当前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的缺失,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他认为学生对职业的热爱是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的敬业道理,以此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创造力。黄炎培把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放在突出的位置,旨在让学生明白为人与谋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1]
“劳工神圣”的思想主张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精髓,“惟先劳而后食兮,吾人群之天职”,中华职业教育社社歌的第一句歌词鲜明地体现了黄炎培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主张。[12]受麻省理工学院“手脑共同发展”办学理念的启发,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教育理念,这对解决当前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想脱离、学生劳动意识欠缺等问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当代学生对劳动者身份的尊重和追求,对劳动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将直接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成败。因此,将“劳工神圣”的价值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认同感,还能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正如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提到的:“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劳动与实习,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进一步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
培养“良善的公民”,形成“完整的人格”是黄炎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黄炎培认为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和前提。因此,他主张职业教育要以“人格修养为起点”,并将劳动者的人格精神比喻为“金”的光泽。中华职业学校教育方针中规定,“既得应用之知识,纯熟之技能矣,而无善良之品行,仍不足以立身社会”。倘若“人格一经毁损,其人见弃于群众,那有功名事业可言”,即学生如果没有善良的品行,依然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应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和品行的建立,帮助学生理解职业的特点,塑造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品行观,最终引导学生将德内化于心、技外化于行。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他指出:“受职业教育,所以谋立身之稳,以为服务社会、勠力国家地步者也”,爱国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及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爱国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于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始终,它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源泉和实践根基。从“爱国勿忘服务,服务勿忘爱国”中可以体现出黄炎培对爱国和社会服务的重视,这对学生形成一名人格好、体格好、思想好的爱国公民,增强他们赤诚的爱国主义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黄炎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引领学生全面深刻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唯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能保障个人人生出彩的正确人生观,努力服务社会、造福群众,成为一名合格的“良善的社会公民”。[13]
黄炎培倾其毕生精力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其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孕育于自身长期的教育实践、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救国思潮,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当今高职院校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作为莆田市唯一一所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全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学院秉承“学为成人”的校训,积极探索和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理念,基于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不断创新办学实践。
黄炎培“敬业乐群”的教育思想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借鉴黄炎培这一教育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良好品格和合作互助的职业精神,湄职院在办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建设校企融合文化。引进企业先进管理制度,将企业文化融入实验实训中心建设,用企业制度文化、职业文化、环境文化涵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二是推进大国工匠进校园。邀请优秀校友、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进校园,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展示非遗技艺,传递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三是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经营,接触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同时以优秀职员的从业标准和道德品质规范和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职业态度;四是开展“双主体”多元化培养。学院和企业以共同身份开展“二元制”“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人才培养项目,通过师徒传授、传帮带、小组协作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从业技能,养成合作互助的良好品德;五是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学院通过与先进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以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方式建立校企共同体,共同开发建设职业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才观。湄职院通过不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对职业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其内在责任感和创造力。
针对当时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劳动认知和劳动观念,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学做合一”这一重要教学原则,旨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劳工神圣的良好风气。黄炎培认为教会学生手脑并用是提高学生劳动素养的有效途径。借鉴黄炎培这一教育思想,湄职院将劳动教育作为提升人文素养的必要途径,融合文明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一是领导和教师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学院领导为首,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参加新校区义务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收获美好和快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将劳动教育充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教室、实训室、公共绿化区、宿舍鼓励学生自律自治,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三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如设立卫生监督“三制度”,即包干区制度、值日制度、评比制度,将劳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激发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四是依托实习实训,将劳动教育延伸至第一课堂。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对口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在教学和实训中锤炼学生的劳动素养;五是拓宽劳动育人形式,营造尊重劳动的校园氛围。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设立学院劳动周、定期组织劳动节、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竞聘勤工助学岗等活动和形式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湄职院通过鼓励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内在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认知,真切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重要渠道。黄炎培认为“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他积极倡导建立完整的人格,注重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借鉴黄炎培这一教育思想,湄职院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德育实践新形式,致力于培育身心健康、品行优秀、技术精湛的时代新青年。一是将妈祖文化融入学生社会实践中。依托莆田地域特色文化,将“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精神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如开展妈祖志愿者服务、妈祖文化探究、妈祖文化夏令营、妈祖祭典民俗等活动,通过探寻妈祖足迹、聆听妈祖故事,切身感受妈祖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崇德向善的正能量;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和社团活动。如开展无偿献血、应急救护、关爱儿童、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莆阳文化行”“保护木兰溪,青春志愿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习妈祖”“百善孝为先”“社区送温暖”等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养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服务社会的美好品格;三是紧抓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爱心养成。如于每年农历3月23日定期举行“爱心节”启动仪式,举办“爱心墙”签名仪式、进行“为爱奔跑”环校跑、开办“学会感恩”爱心讲座、举行“爱心游园”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浓厚的校园爱心文化氛围,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作为“妈祖故里”,湄职院一贯追求爱心教育、善良教育,通过创新德育实践新形式,旨在引领学生始终心存善念,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特征。黄炎培始终以教育救国为己任,试图通过职业教育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他要求学生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不忘爱国,并主张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唤起人们赤诚的爱国之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借鉴黄炎培这一教育思想,湄职院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爱党爱国情怀。一是以思想政治课为载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征兵宣传“八个一”工程,在校园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激发学生爱国爱军热情;二是创新课堂教育模式,将妈祖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如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教材《妈祖文化导论》,专题开设妈祖文化等相关内容,以独特的方式系统介绍妈祖的感人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妈祖文化,提高青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经常性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一方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爱国教育活动,如在大一年级开展以“明礼”为主题的文明教育,在大二年级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在大三年级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迎新生、国庆节等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系列专题讲座和“为祖国喝彩、为青春加油”等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四是将爱国主义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与实践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和课程特点,将课程知识、专业理论与爱国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湄职院始终坚持将爱国主义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努力奋斗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途径。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赋予高职院校以崇高的育人使命和职责。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对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办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探索和践行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可从以下几点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办学实践。
黄炎培认为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环境不同,熏陶的结果自然两样”。在中华职业学校中,黄炎培亲自题写“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匾额悬挂于礼堂上方,并以“双手万能”的寓意设计校徽、校旗,还积极编写“努力!努力!自己努力过自己的生活……”校歌以激励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自力更生。这些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建设校园文化,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风和教风。如以地域特色文化为契机,充分利用学院校报校刊、教室、宣传栏、走廊、绿地、图书馆、宿舍等育人载体,推进融合红色文化、爱心文化、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努力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深入调研,提炼各专业的职业精神与企业文化,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与实训中,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黄炎培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后认为,进行专门的职业教育德育训练是必要且有效的。因此,他非常注重德育训练,旨在提高职业道德教育与现实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当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思想多元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滑坡现象,如假冒伪劣、诚信危机、责任感缺失等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造成青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使其无法适应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针对不同的时代环境,应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着重加强对他们的道德训练,如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学生理性分析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滑坡等负面因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建立与社会职业相对应的模拟室或实训室,并把职业道德规范渗透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促使学生主动增强社会适应性;进一步加强德育交叉渗透,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格教育、纪律教育等公民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黄炎培不仅注重对学生道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还对教师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也尤为看重。他认为只有品行端正、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领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因此,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应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对学生的影响和感染作用。一是高职院校应严把教师准入关,对师德违规行为和现象做到“零容忍”;二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努力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锤炼高尚品格、热爱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三是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当地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或企业先进人物等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开展主题讲座等形式,用个人先进事迹感染和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黄炎培十分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他把“谋个性之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他认为:“个人能力和潜能差别幅度之大,乃是人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他不仅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还应鼓励学生自律自治,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形成内驱力。借鉴黄炎培“谋个性之发展”的德育观,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探索学生管理新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视每一位学生为独立的个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如学校可以打造学生自治平台,学生可通过相关平台或渠道发表诉求和意见建议。同时,制定一系列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文件,让学生对学院的管理工作有充分发言权,并及时参与到学校话题的讨论与投票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信心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为每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