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场”与“在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研究

2023-03-12 22:19陈秀娟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英语

陈秀娟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英语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科大学生都需要进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英语教育不但承担着强化大学生文化意识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更是全面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和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1]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世界性语言,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要具有开放、包容的精神,教育教学实践中既要教授好英语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更要厚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在多种类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导性地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当代高校英语教育中,创新高校英语教育实践策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实时“在场”,积极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逐步攀升的形势下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话语权。

一、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在场”的价值旨归

(一)推进优秀文化“出海”的重要基础

要想逐步提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地位和话语权,就应让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向海外,实现传统优秀文化“出海”,在国际环境中树立更好的国家形象,以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成果。英语作为一门通用的国际性语言,若能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中,其不但能够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够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素养。[2]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往往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整个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如果可以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要素融入进来,就能够让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课堂学习中,同时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还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口语交流话题,可以在更高的文化层面进行英语交流。[3]基于英国分析哲学家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人们说话的水平对其交流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而交流过程中若能够合理运用各种文化要素将能够提升其交流水平。可见,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应采取有效举措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场”,从而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有助于让中华文化与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更好地碰撞和交流,让其他国家的人民更充分地了解认可中华文化。高校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特别是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其中势必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为此,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就十分有必要,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引领大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

(二)新时代赓续中华文化血脉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全党以及全国人民应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应以此为方向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高校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速传统文化的“在场”进程则成为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要求。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不仅需要在国内传承和发展,更应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美德已经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中追求和平的理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的为人处世准则;“民贵君轻、政在养民”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的革新精神以及“任人唯贤、选贤与能”中的用人标准等,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5]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弘扬和传承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中华传统文化理应得到更好的传承和推广,以英语这门国际性通用语言为载体,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实现文化产业与教育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既能够满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又能够有效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赢的关键举措

文化生产力融合精神的价值体系、行为的制度体系和物质的符号体系,是国家和民族软实力和硬实力持续提升的综合体现,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场”,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但能够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英语交际能力,还能够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双赢的关键性举措。首先,可带动我国各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和支持,从业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便是衡量人才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只有具备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素养,他们才能够为国内外游客群体提供优质服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其次,还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实现民心相通,提升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水平。“一带一路”政策背景下我国与相关国家之间应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而这种合作必须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基础上实现双方的互信,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中即是一项关键举措。

二、高校英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场”的具体表现

从目前我国各类高校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领导者、管理者以及英语教师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在英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模式都来源于西方文化,而西方文化中显著的中心主义特点则加剧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和“中国话语失声症候”等现象。现阶段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对跨文化交流明显还存在着一定误解,教育实践中过于重视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对以中国为学习和交流主体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教学工作却不够重视,可见,在我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应重点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知识讲述民族精神、历史文化和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功利动机阻碍传统文化融入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即使在学生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中仍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动机,即教师开展各类教学活动的最重要目的是要提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而这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参考,但这种功利性动机却严重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也只是想要在班级中取得较高的名次和分数,更加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导致中华传统文化迟迟无法顺利渗透到高校英语教育中,各种需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缺乏存在感。

(二)教师个人对传统文化的忽略

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往往都会将注意力放在教授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忽视了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虽然英语在国际社会中已是一门通用性语言,但高校管理者和英语专业教师仍将其看作是一个语言工具,没有认识到英语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导致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并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对其融入高校英语教育的进度产生了不利影响。[6]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可知,语言活动中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与文化要素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对受教育者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有着直接影响。但现实的情况却是高校英语教育中教师未能深刻认识到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还未形成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三)考试评估中传统文化的缺位

从我国各类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在其教学过程中通常都会详细地介绍西方文化,而如果过于重视西方文化势必就会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存在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中较为重视西方文化,其本质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学生的平时测验和期末考试中,几乎全部内容都是围绕西方文化而设置的,考试评估体系中中华传统文化明显缺位,学生面对传统文化元素时明显缺乏学习兴趣,导致其融入进程受阻。

三、高校英语教育传统文化“在场”的创新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越发明显的背景下,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更要逐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而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国人的文化自信,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高校英语教育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场”即为一项有效举措。以教学为手段实现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从西方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内容,既要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又对西方文化不盲目排斥,积极欣赏和借鉴其中的健康内容,真正做到守正创新。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从教学内容遴选、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深入探究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场”策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大学英语知识内容的深度融合,强化当代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面对各种类型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更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增强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一)遴选教学内容,夯实传统文化“在场”基础

目前,高校英语教育中功利主义倾向导致传统文化“缺场”的问题,弱化了师生参与英语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起到了阻滞作用。在实践过程中,要立足于遴选教学内容,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话题,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验,进而夯实传统文化“在场”基础。

首先,合理设置高校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高校英语教育中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场”,就要保证融入的传统文化元素与英语教育内容相吻合,要让两者和谐共存而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形成一个体系,以取得更好的英语学科教学效果,并在教学中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举例来说,大学英语专业中有一些课程内容与旅游出行有关,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将我国各个朝代人们出游的内容和具体形式融入其中,如君王出游、官员出游、文人出游、商人出游等。[7]

其次,整合学生的需求兴趣,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在英语学科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对英语课程有着差异化的需求兴趣,可以此为基础深度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大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对其进行合理编排和整合并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之所以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重要原因是编排的教学内容未引起学生的足够兴趣,他们缺乏兴趣和动力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便能够大幅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举例来说,高校中一部分学生对古代发明的构造和原理等方面的内容感兴趣,教师便可以将与我国四大发明相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到英语教育中,学生会积极研究每种发明中包含的内容原理和相关时代背景,既学到了英语专业的知识内容,又深入了解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了大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最后,教育者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为传统文化“在场”奠定基础。结合高校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中的具体要求,高校领导者和教育者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明确在英语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督促英语教师深挖各类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融入到英语教育内容中。英语学科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以往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应尽可能传播自身观点,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势在必行。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

当前,在高校英语教育过程中,部分英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语法和应试技巧等方面,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讲解和传授,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不足,难以真正从传统文化中获得英语学习的有益滋养。据此,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夯实传统文化“在场”基础。

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场”,保证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高校的整体育人能力,其重要举措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保证每名英语教师都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英语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传统文化素养,从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中汲取适用于高校英语教育的有益内容,在教学设计中还应具备一定的编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能力。英语教师应具备借助中华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能力,不能只是单纯地使用各种中文资料,要能够将中英文资料有效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适用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民族精神和价值理念,如诚实守信、仁政爱民、和谐共存等。

在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在其中应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这也是决定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好对英语专业教师的培训和教育工作,针对目前学校英语教师的现状和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强化他们在多方面的教学技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鼓励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并接受继续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中华民族的众多优秀传统文化,将自身的英语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介绍和表达中华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深度融合。英语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有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要求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书籍和课外读物,开阔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鼓励他们在校学习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8]

(三)注重教法创新,建设文化“在场”立体空间

首先,高校英语教育中应重新构建教材内容结构,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比重。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能够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有序开展,为此,可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比例。现阶段,高校英语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编排的教学内容也都是以教材内容为基础而逐步衍生和扩展的,教师在构建教学结构和编排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融入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历史故事、治国思想、民风习俗、中医、茶道、饮食和武术等,完善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五千年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即使在当代社会也同样适用,也同样能够显现出先进性,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高校英语教材的深度融合,相关人员在编写英语教材时应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编写教材时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让教材内容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英语学科知识的学习难度。

其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教师在组织和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应明确教学定位,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进程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利过渡,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既要保证知识的丰富性又要增加其趣味性,采用小组讨论、团队协作、角色扮演、情景构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循序渐进地传授英语专业知识,同时要结合我国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别设置课堂教学任务,为每一个学习小组分别设置可让学生扮演的不同角色,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拓展中华传统文化“在场”的立体空间,让学生容易接受和认同自身的“文化传播者”定位,提升他们的英语沟通交际能力。

最后,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厚植中华传统文化根基,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互动和交融。高校英语教育为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在场”,教师应在准确把握文化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如可采用文化展示法和文化对比法,前者就是指在课堂上展示我国古代的文化事物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如可邀请专业人士到英语课堂上演奏民间乐器、演示传统茶道和诵读名著典籍等,活跃课堂气氛,引领他们积极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后者是指在教学中对比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在多元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举例来说,在教学中可设置中西方餐饮文化和中西方婚姻习俗等方面的对比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相应话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中西方的文化知识,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四)健全教学评价,提升传统文化融入质量

教学评价是督促育人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目前高校英语考试通常更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应试能力,而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较少。这种评价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无法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应以传统文化为起点和落点,不断健全教学评价,提升英语教育整体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力的提升既要通过平时的学习来实现,更要依托教学实践活动的评价以及不同学习情境的构建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逐步形成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评价结果指导教学过程,为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高质量融入奠定基础。一方面,教师应选择有效的评价工具,定期跟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上的表现加以评估,从而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语言运用能力。可采用笔试、口试、听力测试、项目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不同语言技能上的进步情况。另一方面,在开展评价工作时,还应注重实践教学活动设计和组织,根据活动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整体表现情况进行评估,可借助实践教学报告、案例分析和口头演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实践中所体现的专业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英语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